本书是拿破仑传记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后风靡全世界,荣登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二名,几十年长销不衰,被称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
本书作者结合大量真实史料,详细描述了拿破仑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并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史实对他的内心进行细腻刻画,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从炮兵少尉到法兰西帝王,从带领帝国崛起到名震欧洲,*后在囚禁地去世的传奇历史。风云变幻、爱恨情仇,将拿破仑的个人魅力与文治武功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写作意图与写作技巧来看,人物传记和史学著作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任何想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尝试都是徒劳。普鲁塔克专攻前者,卡莱尔则专攻后者;因此,两位大师才顺利地完成了各自的使命。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人效仿普鲁塔克树立的榜样因为自他之后,尚未有人把在严格的历史基础上为伟人写传当作自己的特殊使命。
这项工作不属于历史学家的研究范畴,因为寻找真相所需的才能与写作必备的才能有所不同。有些作家会随意地把历史人物戏剧化;有些则会乱炖一锅大杂烩,还美其名曰历史小说。对此,歌德和拿破仑说过,这种东西只会混淆视听。
倘若立传对象的人生里程碑是由赫赫功绩而非著作构成的,那么完成这项工作就尤为困难。恺撒大帝、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因赫赫战功而一朝掌权,但对后世而言,这些战役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著名的法萨卢斯战役、罗斯巴赫战役和奥斯特里茨战役如今只有在军事院校尚还有些历史意义。如果上述三人只具备军事指挥才能,那么对我们而言,他们就与克拉苏、赛德利茨和马塞纳一般无二;真正令他们卓尔不群的乃是他们的政治天赋。政治家的最高境界是掌控全人类的命运。为此,天赋与性格交会之处,是人物传记作家灵魂探索者所关注的焦点。
本书作者试图描写拿破仑的心路历程。由于拿破仑政治生涯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了他的个性,因此,他作为国家创始人和立法者的思想,对革命与正统、社会秩序与欧洲问题的态度都值得重点描述;而其历次战役的过程和当时欧洲各国的立场(迄今为止,它们之间的关系就犹如气候一般变化无常,时而联合,时而敌对)则显得无关痛痒。
他与兄弟、妻子之间的每一次意见相左,他感到沮丧或得意的每一个瞬间,他的怒气爆发和面色苍白,他对待朋友、敌人的善行或手段,以及他对将领和女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据信件或真实对话所记载),都比马伦哥战役的战斗序列、《吕内维尔和约》的条款或大陆经济封锁政策的细节来得重要。本书把在学校可学到的拿破仑相关知识压缩到最少,而对日常知识以外的内容则作了详尽的描述。本书不仅关注法国作家所热衷的拿破仑秘史,同时从整体上再现了拿破仑在公私两方面的形象,再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在本书中,同一页内容可能同时包括一天内发生的国家大事和儿女情长,因为它们出自同源且相互影响。对于一个战术家,研究其内心的纠葛比研究其所有的算计更有利于我们了解他的伟大计划。
和道德水平一样,拿破仑的个性与他争取或反对的国家关系不大。在这里,他的个性既未被看作奇迹,也未被分割成抽象概念。在描述他的生平时,作者试图把握他内心深处的情绪(这些情绪自然而然、合乎逻辑地促成了他的崛起),追溯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圣赫勒拿岛的。审视拿破仑的内心世界,从他内心的情绪出发解释他的决断与顾虑、行为与痛苦、幻想与算计这条情感长链的披露既是本书的描写手段,也是其描写目的。
这就是本书对其他将领描述不多的原因。那些无法揭示拿破仑内心世界的内容,作者都予以摒弃。
要想对拿破仑如此丰富的人生进行描绘,就必须跟上他的节奏。这样一来,作者只能依靠人们对他的描述,并不厌其烦地让他自述。因为,相比别人的描述,一个人的自述往往能更好地为自己辩解,即使出错或者说谎,也是在向后人和了解真相的人袒露自我。不过,作者必须忘记自己是知道结局的。只有时刻以未知的心态身临其境般地描述当时的感受,才能营造出紧张气氛,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紧张气氛会令事情的进展充满悬念。
埃米尔·路德维希,德国20世纪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因撰写人物传记而享有国际声誉。他写就的传记强调人物个性,被称为新传记派。他1881年生于德国布雷斯劳(今属波兰),在大学读的专业是法学,却选择将写作作为自己的事业。
《歌德传》及《拿破仑传》的出版使他享誉世界,其他代表作品有《俾斯麦传》《人之子》《林肯传》《兴登堡》《克娄巴特拉:一个女王的故事》《罗斯福:命运和权利的研究》等。其作品注重描写人物曲折的心路历程,善于剖析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熔真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于一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获得对人物有血有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