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夔龙是清朝末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前清封疆大吏中专享见到抗战胜利的人,具有地位高,寿命长、交游广,作品多四大特点。陈夔龙的作品是研究晚清至民国政治、社会和文学的靠前手资料,具有不可忽略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陈夔龙是清朝末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也是民国时期上海遗老诗人群体“逸社”的核心人物,他活了九十二岁,是前清封疆大吏中唯一见到抗战胜利的人,同时具有地位高,寿命长,交友广,作品多四大特点。他作为光宣两朝重臣,生平经历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辛亥鼎革后退居沪上,在诗坛延续同光体的文风,吸引着一批秉持传统的文人,被收入著名近代诗学史家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总之,陈夔龙的作口是研究晚清至民国政治、社会和文学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忽略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然而,一九四九年以来,除只有几万字的《梦蕉亭杂记》已标点出版外,陈氏绝大部分作品星散四方,迄未统一整理,为研究者带来极大不便,本书的编纂和点校出版,目的就是填补这一空白,为学界提供完整可靠的陈夔龙作品。
陈夔龙,字筱石、小石,晚号庸庵、庸叟,贵州贵阳人。生于清文宗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卒于一九四八年,享年九十二岁。陈夔龙祖籍江西崇仁,父陈忻煜为道光辛卯(一八三一)举人,甲辰(一八四四)以大挑知县任职贵州。历清溪、龙里、普安知县,同治壬戌(一八六二)春“引疾解组”,时值咸同苗乱,“由普定还贵阳省寓,囊橐萧然,楹书数箧”一,于甲子年(一八六四)病逝。夔龙家在贵阳铁局巷(今中华中路大十字附近),父卒时大兄夔麟十岁,二兄夔麒九岁,夔龙仅八岁,家境日贫,其生母姜夫人辛勤劳苦,夜织伴读,将兄弟三人抚养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