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研究》由重庆市川剧院、重庆市文化研究院著。21世纪,川剧表演艺术在社会文化急剧发展变化的外环境下,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川剧作为西南重要的传统剧种,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进行了传统戏剧继承与发展方式的探索。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沈铁梅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传承”是“固本”,是保留川剧的血脉和基因,也是“创新”之基;“创新”则是川剧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得以持续存活发展。
川剧的生存和发展,在于传承与创新。
21世纪,川剧表演艺术在社会文化急剧发展变化的外环境下,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使各国传统文化艺术受到进一步重视,中国的各个地方剧种也以此为振兴契机,努力寻找存活与发展的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传统戏剧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在此语境下,川剧作为西南最重要的传统剧种,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进行了传统戏剧继承与发展方式的探索。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川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沈铁梅肩负“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任务。“传承”是“固本”,是保留川剧的血脉和基因,也是“创新”之基;“创新”则是川剧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得以持续存活发展,以适应新社会文化需求的必要尝试。沈铁梅在川剧表演艺术方面的追求和探索,是“坚实”传统之基上的继续前进和勇敢革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沈铁梅是一个积极的实践者。
如果停留在吃川剧老本,而不开拓创新,川剧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甚至退出历史舞台。在川剧文化发展的长河中,一方面要固本培元,继承传统精髓,延续优秀血脉,以奠定发展之基;另一方面,则要拓展思路,突破传统,调整和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使之更加符合现代观众审美情趣。这种发展途径,不仅能使川剧自身的戏曲品格显得更加鲜明,还能让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更加贴近当代观众,获得人气,提高文化影响力,以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川剧剧目为载体,凸显出重庆川剧艺术的魅力。
从川剧艺术发展的维度上看,当今川剧表演艺术的呈现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川剧传统表演艺术的严格继承;二是在继承川剧传统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只有敬畏戏曲传统,坚守戏曲本体,在继承中求变,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遵循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推陈出新”的正确文艺思想,才能辩证地解决“承”与“传”之间的关系,创造出适合当下的戏曲表演艺术的新体系、新流派。沈铁梅的川剧表演艺术亦是如此,在揣摩时代的变化和观众欣赏需求的同时,坚持发挥自己的艺术优势,不断推陈出新,科学地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既贴近观众欣赏方式,又保存川剧剧种的艺术价值体系、精神气质和独特格调的川剧舞台艺术作品。
本书的上篇“沈铁梅艺谭心影”——第一章“铁梅论继承与创新”、第二章“铁梅谈艺说戏”,是沈铁梅从自身艺术实践角度,以第一人称来谈川剧表演艺术;本书的下篇“沈铁梅表演艺术研究”——第三章“多维视角中的沈铁梅川剧声腔研究”、第四章“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做功研究”和第五章“戏曲文化传播语境中的‘沈铁梅形象’”这后三部分则是课题组站在第三人称的客观角度上,对沈铁梅艺术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课题组渴望以“主观和客观‘”第一人称自述和第三人称客观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以期从各个角度与维度,对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讨论。重庆市川剧院和重庆市文化研究院联合组成课题组,圆满完成了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刘德奉、谭小兵、罗敏、陈朝正、袁文革、戴祖贵、魏锦、张永安、田大文、王国彦、周津菁、吕小容、苟欢、邹俊星、蒋长朋等参与了本书的相关著述工作。
沈铁梅,中国戏曲的金子——《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研究》书序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之传承与创新
上篇 沈铁梅艺谭心影
第一章 铁梅论继承与创新
第一节 继承传统——“学、通、化”
第二节 勇于创新——“精、绝、美”
第二章 铁梅谈艺说戏
第一节 “三度梅”表演艺术概览
第二节 我的其他重要剧目
下篇 沈铁梅表演艺术研究
第三章 多维视角中的沈铁梅川剧声腔研究
第一节 传统音乐视野下的沈铁梅声腔艺术
第二节 现代语音学视野下的沈铁梅川剧声腔研究
第三节 现代国际音乐创意语境中沈铁梅的声腔音乐研究
第四章 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做功研究
第一节 沈铁梅川剧表演艺术的做功技巧风格研究
第二节 从“行当”到“人物”
第五章 戏曲文化传播语境中的“沈铁梅形象”
第一节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文化传播领域中“沈铁梅形象”的构成
第二节 论“沈铁梅形象”的传播方式
附录“传统”土壤培育的“革新”之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