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相终始,作者潜心研读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经典著述,时有感悟和心得,结合对元杂剧发展繁盛到赓续蜕变的思考,结撰成若干具有艺术史和曲学史性质的系列论文,不揣翦陋,收拢在一起,编为本集的上编,题作戏曲史与戏曲理论研究。
收入其中的《中原文化与民族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人类学和艺术发生学的立场发掘梳理了中华戏剧起源、形成、发展、成熟、蜕变的演进历程,确认中华戏剧与黄河文明同步兴起,其萌生的先兆是在上古祭天祭祖仪式上的巫歌巫舞。
《上古祭祀乐舞与中华戏剧的起源和孕育》《汉唐优戏的演进与中华戏剧的嬗变》依次考察了戏剧角色扮演和剧场演化的漫漫行迹,《宋金都城商业文化的繁盛与古典戏曲的成熟》着重探讨了宋金都市商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对宋金杂剧蜕变升华为成熟戏剧形态的支配性意义,《金元文士之沉沦与元杂剧的兴盛》则从社会变迁中文人地位的沉落所引发的心理失衡、俗文化地位的提升等事象,论述北曲杂剧即金元杂剧进入金声玉振的黄金时期的深层原因。
以下各篇分别对元代和明清戏曲理论的特质和内涵做了学理性的认知和解读。
下编元杂剧作家作品研究集中论述了以关郑白马为代表的元代著名作家经典剧作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其中不乏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独到见解。
总序
康保成
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发表后的百年来,旧有的文学观念、戏剧观念不断被颠覆被更新。
最初,人们似乎如梦方醒般认识到:元曲原来是可以和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被人轻视的金元杂剧和宋元南戏,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历史。
渐渐地,王国维重文学轻艺术、重元曲轻明清戏曲的观念受到反思。
人们从明清传奇的持续繁荣,昆曲折子戏的兴起,花部戏曲的崛起,角儿制的确立,已然认识到戏剧的表演艺术本质。 世纪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戏剧与宗教仪式的关系问题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戏剧史的明河与潜流分途演进的理念被提出。
这一理念目前正在经受时间与实践的检验。
百年来的中国戏剧史研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人和丰厚的学术成果。
王国维的同时代人吴梅()和齐如山(),分别在昆曲音律和京剧舞台表演方面获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乃至有学者把王、吴、齐并称为近代戏剧理论界的三大家或三驾马车。
无论这一称谓是否被多数人所接受,但吴梅竭力提倡场上之曲和齐如山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指导,都在揭示出戏曲的角色扮演本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作家作品与场上表演互为依存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戏剧史上存在着一个从一剧之本向表演中心的演进过程。
王、吴、齐分别代表了戏曲研究的三种路向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三大家中,王国维重文献、重考据的研究路向影响*,追随者最多。
三大家之外或稍后,涌现出郑振铎()、任中敏()、孙楷第()、黄芝冈()、钱南扬()、冯沅君()、周贻白 ( )、卢前 (
)、赵景深()、王季思()、董每戡()、郑骞()、傅惜华()、庄一拂()、张庚()、张敬 ( )、 汪经昌 ( )、
吴晓铃 ( )、 郭 汉 城(),以及近年谢世的蒋星煜()、徐朔方()、胡忌()等戏剧史家。
中国戏剧史的研究领域里,可谓群星璀璨,光照寰宇。
卢前在世纪年代写的《中国戏剧概论》里,把中国戏剧史比作一粒橄榄:两头细小的部分说的是戏,中间饱满的部分是曲的历程。
这一生动的比喻,大致勾勒出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
当时的戏剧史家,大多是从文学、文献学的角度从事研究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主要在宋元以来的戏曲作家和作品方面。
王国维的文学观、戏剧观和戏剧史观,对这代人的影响一目了然。
用注经的观念与方法注戏曲、搜集文献资料、研究戏剧史,其积极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 不过 世纪
年代以后周贻白、董每戡、任中敏、张庚等人的研究,扩大了戏剧史的研究领域,突破了曲本位 的局限,弥补了前人对戏
研究的不足,或许更值得称道。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日本汉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一方面,日本汉学对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或多或少有着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后,又极大地反哺于日本汉学。森槐南()等人在大学讲授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俗文学以及开展南戏研究,是在《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前,而由狩野直喜()开创,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田中谦二()、岩城秀夫()
等人继承的京都学派,却深受王国维的影响。
出身于大东文化大学的波多野太郎()独辟蹊径,他较早从地方史志中寻觅戏曲、小说的词语史料,颇受关注。
而辻听花()、波多野乾一()、滨一卫()等人,着眼于京剧现状的品评,其论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田仲一成()的祭祀戏剧研究,从领域到方法,都具有戏剧人类学的风范,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的戏剧研究影响较大。
张大新,生于 1949 年 3 月,河南遂平人。1981 年年底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河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河南省重点一级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学术牵头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河南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
从事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来,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国家权威社科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过《沉沦·忧思·求索》《二十世纪元代戏剧研究》《中国戏剧演进史》等戏曲著作,编校有《樊粹庭文集》,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八项,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社科成果奖、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先后获得河南高校首届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高校优秀社科学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