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进程的物质载体,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为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利用。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也是历史文化遗产大国,截止到2018年7月,随着贵州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我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已经达到53项,总数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位(见表1)。其中自然遗产数量已达13项,超过澳大利亚和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表1 截止到2018年7月,拥有世界遗产排名靠前的国家
名次 国 家 遗 产 数 量
文 化 自 然 双 重 总 数
1 意大利 49 5 0 54
2 中国 36 13 4 53
3 西班牙 41 4 2 47
4 法国 39 4 1 44
4 德国 41 3 0 44
6 印度 29 7 1 37
7 墨西哥 27 6 2 35
8 英国 26 4 1 31
9 俄罗斯 17 11 0 28
10 美国 10 12 1 23
10 伊朗 22 1 0 23
12 日本 18 4 0 22
13 巴西 14 7 0 21
14 澳大利亚 3 12 4 19
14 加拿大 8 10 1 19
16 希腊 16 0 2 18
16 土耳其 16 0 2 18
18 瑞典 13 1 1 15
18 葡萄牙 14 1 0 15
18 波兰 14 1 0 15
21 比利时 12 1 0 13
21 韩国 12 1 0 13
23 捷克 12 0 0 12
23 秘鲁 8 2 2 12
23 瑞士 9 3 0 12
26 阿根廷 10 1 0 11
27 荷兰 9 1 0 10
27 奥地利 9 1 0 10
27 保加利亚 7 3 0 10
补充说明: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2019 年7 月),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 届会议上传来喜讯,位于中国江苏省盐城市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古城遗址,这两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 处,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始终给予高度重视。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各地考察时,多次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要求并身体力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指出,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又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指引了方向,使广大文博工作者备受鼓舞。遗产保护事业是我们对历史上文物保护工作的继续和传承、发展与创新,一定要秉持正确的遗产保护理念,认真对待,扎实做好。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事关国之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坚定文化自信,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证。我国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客观事实仍不容忽视,我国目前虽是文化大国、遗产大国,但还不是文化繁荣强国、遗产保护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表现与物质硬实力的日益强大还不相适应,需要加倍努力,迎头赶上。
抢救保护铁路遗产是铁路文化的重要内容,它的保护力度和保护成果是铁路先进文化的体现,并促进了行业内相关文博场馆的建设与发展,这都足以证明,保护铁路遗产,在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铁路先进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铁路行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中国社会正处在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后、结束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历史转折期。1980年6月5日,当时的铁道部向全国铁路系统印发了《关于加强铁路历史实物、资料保管工作的通知》,即[80]铁办字913号文件。该《通知》的印发,无疑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行业文物保护工作的开端。[ 该《通知》使用的是历史实物一词,而非文物和文化遗产等词汇。这客观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文物和文化遗产概念认知程度的实际情况。
] 当年,这份并未引起过多关注的行业性文件,在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举措,实则是铁路行业开始注重自身文物保护而迈出的一大步。实践证明,当时迈出的这一步,可以肯定地说,是历史性和开创性的,它对铁路系统持续进行的文物保护工作,及后续对本行业自身文物的收集、保护、利用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示范作用。
这项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至2019年业已开展了39个年头,在铁路有关部门和广大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抢救保护了一批濒危、珍贵的铁路遗产,在铁路系统建立了一批相应的文博场馆。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给国家各项事业注入强大活力,带来巨大变化。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感受到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铁路遗产抢救保护力度的加大,得益于改革开放不断前行的步伐。
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直到退休离开工作岗位时止,历时37年从事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曾多次深入铁路一线,走访调研了许多行业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在考察调研中,发现并抢救了许多濒危铁路遗产,掌握许多第一手的铁路遗产资讯,拍摄了大量铁路遗产照片,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后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变化,亲自组织对得到抢救的部分可移动铁路遗产进行保护性修复和维护。作者还先后代部(即原铁道部和现中国铁路总公司)执笔起草或参与制定包括1980年6月铁道部印发的[80]铁办字913号文件(即《关于加强铁路历史实物、资料保管工作的通知》)、2002年7月铁道部印发的铁办函[2002]262号文件(即《关于在全国铁路系统开展文物征集工作的通知》)、2015年1月中国铁路总公司印发的铁总宣[2015]53号文件(即《铁路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内的多部铁路行业性文物(遗产)抢救保护规范性文件。作者在铁路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亲历了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为了向社会公众阐释铁路遗产抢救保护的意义,传播中国特色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文化遗产故事,作者根据自身长期从事铁路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通过《我讲述的铁路遗产故事》这部书,讲述作者眼中的铁路遗产抢救保护事实和那些看似平凡的经历。
本书通过作者在铁路遗产保护实践中发现、抢救、修复、研究等工作,揭开一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并对这些遗产的价值及其蕴含的丰富信息予以解读。以作者独特的视角,把故事中的铁路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用近年来热度渐高的思辨(式)遗产研究方法,阐述对抢救、保护、传承、管理这些遗产的基本理念,并对其中专业性较强的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理论分析。
作者亲历的铁路文化遗产保护往事,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会详尽地讲给你听。那些曾经的铁路遗产保护细节,读者可以在阅读中细细品味,领悟其中的精妙。书中讲述的故事,既有发现稀缺遗产的惊喜,又有通过努力把文物修复后的欣慰;既有抢救铁路遗产成功的喜悦,也有在保护过程中遭遇困境的遗憾。作者用生动的笔触,以故事的形式记述了铁路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乐趣与艰辛。本书后面有专门章节,针对铁路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部分突出问题,通过铁路遗产抢救保护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书中的一些事例是首次对外披露,某些图片是首次公开发表。
希冀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抢救保护铁路文化遗产之路的艰辛与漫长,有助于促进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相关从业者可以从本书讲述的抢救保护铁路遗产故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其他行业或领域的人员也可从本书介绍的遗产抢救保护实例中,得到相应的启示,自觉参与到国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事业中。
亢宾,文博管理专业大学本科毕业,曾任铁道部科技馆文博室主任、中铁博文物收藏部主任,长期从事铁路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亲自抢救保护了诸多濒危铁路遗产,以相机拍摄了大量铁路遗产情势照片,用镜头记录下许多珍贵的遗产保护画面,是在铁路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方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研究员。现为工信部工业遗产专家评委会成员、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兼职研究生导师。
作者在铁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和铁路历史文化方面颇有造诣,主要研究方向:铁路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国铁路演进史研究、中外铁路遗产保护比较研究。已出版著作有:《凝固的历史,永恒的遗存》《津沽铁路的历史记忆》等。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文化遗产与铁路演进究竟什么是铁路和铁路遗产
1. 铁路概说 / 001
2. 铁路遗产概说 / 008
3. 我国铁路遗产的地位 / 011
4. 我国铁路遗产的种类 / 014
5. 我国铁路遗产的保存状况 / 016
6. 保护铁路遗产适用的原则 / 018
第二章 加快遗产保护步伐,留住工业文明印记中外保护工业遗产重要史实回顾
1. 铁路遗产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越发受到关注 / 022
2. 中外保护工业遗产重要史实回顾 / 024
第三章 唐胥铁路留下的唯一大型可移动实物0号机车的故事
1. 故事前面的话 / 033
2. 亲赴唐山查找这台机车的下落 / 036
3. 继续收集资料,验证这台机车的情况 / 039
4. 正式征集和修复这台机车 / 042
5. 几多辗转,最终得到理想归宿 / 044
6. 对0号机车身世的探索不会止步 / 048
第四章 绰号天际暖红和前世英雄的两种机车的传奇两代国产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故事
1. 故事要从一封群众来信说起 / 050
2. 亲自率队,赶赴机车所在地调研 / 051
3. 想方设法要让这两台机车重获新生 / 054
4. 令人回味的东方红系列机车发展史 / 058
5. 先来说说东方红1型机车 / 059
6. 再来细说东方红3型机车 / 063
7. 对这两台重要机车价值的判定 / 065
8. 两台机车终于有了理想的归宿 / 067
第五章 特殊时期引进铁路技术装备的实物见证世上仅存的ND4型内燃机车的故事
1. 引进ND4型内燃机车的时代背景 / 071
2. ND4型机车使用和退役情况 / 073
3. 社会对ND4型-15号机车的关注 / 077
4. 开始进入抢救和修复工作阶段 / 079
5. 这台机车的遗产价值 / 082
第六章 它们身上也蕴含着铁路历史信息铁路界桩将告诉我们什么
1. 寻觅及挖掘界桩的经过 / 085
2. 先谈对IRNC官铁路界桩的解析 / 089
3. 再谈对PMR京奉路界桩的解析 / 090
4. 三谈对铁路界桩的解析 / 092
5. 四谈对PNR北宁路界桩的解析 / 094
6. 最后,对北宁铁路岔道 商有岔道起点桩的解析 / 095
7. 题外的话关于田野调查的问题 / 098
第七章 一册时刻表拿在手,旅客能走遍全中国珍贵列车时刻表的故事
1. 获知重要铁路文物信息 / 101
2. 迅速出手,前去收集 / 102
3. 铁路旅客列车时刻表概说 / 104
4. 简单介绍这批珍贵的时刻表 / 106
5. 保护与传承是我们的职责 / 110
第八章 听百年德国楼讲述它的身世老天津西站的故事
1. 老天津西站的建筑结构及特点 / 118
2. 老天津西站的建造及设施 / 119
3. 老天津西站的改建扩建 / 121
4. 老天津西站的整体平移 / 123
5. 老天津西站计划改建为铁路博物馆 / 125
第九章 码头车站的客车里有些什么秘密这些老式客车神秘消失了
1. 车辆存放的位置 / 129
2. 车辆外部情况 / 130
3. 车辆内部情况 / 131
4. 车辆的归属 / 133
5. 我的初步结论 / 133
第十章 河水里躺着一台烧柴的蒸汽机车拉林河老机车的最终归宿
1. 调研前,向铁道部领导请示汇报 / 136
2. 近距离查看机车状态和结构 / 138
3. 地方有关部门对该机车的举措 / 142
4. 施工单位组织打捞机车 / 144
5. 我对此事的一点儿看法 / 145
第十一章 难得一见的铁路特殊车辆等待这些特种车的是何种命运
1. 前往北京大红门车站调研 / 148
2. 进入车厢仔细查看内部车况 / 149
3. 用何种方式收集这些难得一见的车辆 / 153
第十二章 让人眼界大开的南国铁路广铁的铁路遗产独特而丰富
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成立始末 / 156
2. 开启南国铁路文物收集之旅 / 157
3. 在广深铁路公司的收获 / 159
4. 在海铁的所见所闻 / 161
5. 在广三铁路(石围塘三水)的所得 / 166
6. 在广铁集团其他地方收集的实物 / 167
第十三章 颇费思量的铁路文物定级标准制定的文物定级标准有哪些亮点
1. 前面的话 / 169
2. 文物定级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 / 171
3. 制定《标准》的意义 / 172
4. 制定《标准》的依据 / 173
5. 制定《标准》的原则 / 177
6. 铁路文物的界定时限及其构成 / 177
7. 制定《标准》的各阶段工作及市文物局的评价 / 179
8.《标准(试行)》制定后,体现出的亮点 / 181
第十四章 令人欣喜的铁路文物保护成绩铁路遗产保护事业方兴未艾
1. 铁路文保事业概说 / 184
2. 以铁路为元素的展示场所及其分类 / 187
第十五章 这些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遗产保护经验教训引发的思考
1. 工业遗产(含铁路遗产)的抢救保护,需要国家法律层面的支撑 / 196
2. 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可错失抢救良机 / 198
3. 有效把握时机,迅速展开行动 / 199
4. 重视社会力量参与抢救保护的作用 / 200
5. 媒体舆论对抢救铁路遗产的影响 / 201
6. 探索建筑类铁路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 202
7. 增强预见性和制定应急策略的必要性 / 204
8. 正确处理运输生产与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关键因素 / 206
参考文献 / 209
后记 /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