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本书是洪钧同志根据我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上,所做与《伤寒论》有关的学术讲演整理充实而成。由于读者对象不同,本书与英文讲稿之间有较大出入。
我的西方听众,主要不是为了学会其中的理法方药去治病,也不必了解历代版本、诸家诠释等内容,所以,讲演稿侧重从逻辑学、科学学和科学哲学角度阐述伤寒体系的科学性,并讨论《伤寒论》与中国文化背景的关系。本书则同时充实了对《伤寒论》的具体解释,以及中西医热病学对比研究,所以取名《伤寒论新解》,献给国内有关学术界同行,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教师、中医院校毕业及在校生。
在西方学者看来,对《伤寒论》这样近两千年前的科学著作进行的研究,一般应属于科技史范畴。中国医界不这样看,因为它至今还是中医学院的标准教科书,它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药,还在被每一位当代中医运用于临床、教学和科研,而且,人们正在致力于仲景学说与当代医学理论相结合。不过,研究《伤寒论》仍需有较好的科技史修养,否则便不能很好地解释,地域和历史距离如此遥远的文化背景中,孕育的医学体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换言之,完成《伤寒论》与当代西医热病学的结合,也是医史学者的任务。欲完成这一任务,还需要较好的中西医基本理论与临床素养,我与洪钧同志合作,恰好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因此,本书也为医学史界了却了一桩心愿。
1800年前的一本小书,今天还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其中的奥秘自然值得多方面探讨。本书花了较多篇幅说明《伤寒论》中的具体医学问题(第二至四章),却并非仅仅为使读者在中医或医学范围内读懂仲景之书,全书目的仍与我在国外的讲演一致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伤寒论》的科学性。所以,第一、五、六章又结合逻辑学、科学性和科学哲学常识讨论《伤寒论》这一中医学的样板。这样有助于人们真正读懂《伤寒论》,使医界开阔视野和思路,迅速从新的高度解决好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总之,本书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几乎都是全新的,其中有许多前所未闻的见解,因而它将使任何研究仲景和中医的人耳目一新。
由于本书涉及了广博的知识领域而且是首次多角度、多层次研究《伤寒论》,难免有不尽人意或疏漏错误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马堪温1995年6月于伦敦
赵洪钧,河北省威县人,1945年生,1969年毕业于原第七军医大学,后长期在原籍作临床工作。1978年考取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专攻东西方比较医学史,师从马堪温研究员。1981年毕业,毕业论文《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毕业后,在河北中医学院任教。1996年辞去教职,辞职前为该院副教授。辞职后未在任何单位供职。
自1990年左右开始,研究方向侧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
主要著作有: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1983内部,1989安徽科技出版社,2012年学苑出版社)
《内经时代》(1985内部,2012年学苑出版社)
《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1987内部)
《伤寒论新解》(与马堪温先生合作,1996,201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河北卫生年鉴》(策划主持人,副主编,1989河北科技出版社)
《希波克拉底文集》(译著1990安徽科技出版社,2008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中西医结合二十讲》(2007年安徽科技出版社)
《医学中西结合录》(2009年1月人民卫生出版社)
《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2010年12月人民军医出版社)
《赵洪钧医学真传》(2016年9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在期刊杂志上正式发表的论文约40篇。
《近代中西医论争史》有美国宾州大学席文教授作的英文摘要。
《内经时代》和《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者撰文评介。
1990年10月应特邀出席东京第6次国际东洋医学会,作近代中医在中国报告。
1998~2000年在英国行医1年半。
2000年之后主要在故乡行医。
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应邀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和深圳市中医院等地讲学。
近年在网上发表的文字,大多可以直接搜索赵洪钧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