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民族文化大觉醒(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二辑17)
定 价:54 元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杨祖汉 著
- 出版时间:2018/9/1
- ISBN:9787510873812
-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44.05
- 页码:31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宋元学案》最初由黄宗羲编写,此后延续一百多年才最终完成,共一百卷。它记载了宋元两代儒学的学派源流和思想,是宋元两代学术史的佳构,到现在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宋元两代的儒者非常多,非常著名,如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等,学理亦很复杂,要把这许多的人物和学说交代清楚,是很不容易的,而《宋元学案》做到了。 本书以人物为中心,用白话改写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读之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活的精神、活的气息。
宋元儒者关心生命意义,反省自身,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启发意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这样的经典语录,本书中比比皆是,历来为人们传颂,作为立身行事的规诫。
胡适推荐的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认为《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宋明哲学重要又方便之书”。
理学的真精神
杨祖汉
《宋元学案》是一部学术史,它记载了宋元两代儒学的学派源流和学术思想。宋元两代的儒者非常多,学理也很复杂,要把这许多的人物和学说交代清楚,是很不容易的,而《宋元学案》却能做到。这书原来的篇幅很多,内容十分详备,对各儒者的师友渊源、思想行谊及学派的流衍,都能兼顾详述。因此这书是宋元两代学术史的佳构,到现在仍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细读《宋元学案》,一方面固然可使我们了解当时儒学发展的情况,各儒者的思想、行事以及对当时的政治教化所造成的影响,因而增进我们的识见。另一方面,由于书中所载儒者的行事,大都可敬可爱;所叙述的思想学说,也大都亲切真实,警策高明,所以我们会感到从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是活的精神、活的行事,而不是已经过去了的史迹,以及和我们无关的抽象理论。只要我们一旦读进去,便自然地会开启精神,恢弘志气,而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产生真正的理想,这当然是最重要的收获。
宋元及明代的儒学,一般都称作“宋明理学”,这是因为宋明儒者都喜欢谈“理”的缘故。但其实他们所说的理,根本便是儒学的理,虽然在理论上有所发展,但在本质上和先秦儒学是并无二致的。
理,即是法则。法则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人所公认为合理的,不会因时因地,或因人的好恶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法则有很多种类,如自然的法则、思想的法则以及道德的法则等都是。宋明儒学所探讨的乃是道德的法则。
只要对自己的生命活动稍加反省,我们都一定会感到,我们这生命活动,好像是自己所不能主宰控制的。我们一时会这样想,一时又会那样想;一时会因感到自己做对了而高兴,一时又会因自己做错了而内疚不安。究竟有没有一种普遍永恒的法则,可使我们依循着去做,便不会犯错的呢?若是有的话,又存在于何处呢?这便是对道德的法则的探究。有时候我们明白知道是对的,却不肯去做;明白知道是不对的,却又偏去做了,究竟我们要怎样修养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生命,使自己见善必为,有过必改呢?这便是对修养的功夫及方法的探究。这种对道德的法则及修养功夫的探究,便是儒学最基本的课题。其实这也是人所最关心的问题,不管你是哪一行哪一业的人,都会面对这些问题,只要你不自欺,不麻木,便都会感到那是不可逃避的、必须解答的问题。因为那是关于自己生命的问题,所以这种学问,是一切人所必要从事的人学、生命之学。宋明儒学对这生命之学讲解之详细、体会之真切,是古今中外各学派所少有的。
在《宋元学案》中所载的理论,有些是比较深奥的,或者读者在初读时会不易了解。如北宋的周濂溪、张横渠及程明道,他们说了很多关于天道天理的话,似乎是太玄了,但那些并不是空论,而是他们的实践所得。只要我们回到自己的生命上来体会,便可以了解他们所说的理论的真正含义。他们都体悟到,整个宇宙人生都是天道的生生不已的创造,一切都充满了意义和价值,都是真真实实的,没有半点虚妄,而人的道德活动,便是天道的呈现,是充满了绝对的、无限的价值的。于是从一切都是天道的生生不已的观点来看宇宙人生,人便会开拓心胸,既不受内在的生理欲望所控制,也不受外在的环境遭遇所影响,不管是成败得失、贫富贵贱,或生死寿夭,都不会改变人的实践道德以体现天道的行为。比起天道天理来,一切都不足道,就是尧、舜般的丰功伟业,也不过如一点浮云过太虚,并不算什么。有这样的体悟,人便能脱出形骸生理的限制,不受任何环境遭遇所影响,而能真正主宰自己的生命,真正有刚健不息的人生。由此可见,无论他们的学说理论是多么的玄远深奥,其实都是面对生命而发的,只要我们能切实反省体会,便一定会有所得。
这部改写本因限于篇幅及本人的学术水平,并不能充分撷取原著的精华,所作的讲解叙述,也未必恰当无误,因此我衷心希望各位把这本书视为《宋元学案》原著的导论,看完了这书,便马上找原著来看。
杨祖汉,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硕士,曾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儒学与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庸义理疏解》《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中国哲学史》等。
【导读】理学的真精神
前言
一胡安定先生瑗
二徐仲车先生积
三孙泰山先生复
四石徂徕先生介
五范文正公仲淹(附戚同文、范纯仁、富弼)
六欧阳永叔先生修(附刘敞)
七司马温公光
八邵康节先生雍
九周濂溪先生敦颐
十张横渠先生载
十一程明道先生颢
十二程伊川先生颐
十三横渠门人
十四谢上蔡先生良佐
十五杨龟山先生时
十六尹和靖先生焞(附游酢、王苹)
十七罗豫章先生从彦(附张九成)
十八李延平先生侗
十九胡文定先生安国(附胡宪、胡寅)
二十胡五峰先生宏
二十一朱晦庵先生熹
二十二张南轩先生栻
二十三吕东莱先生祖谦
二十四薛艮斋陈止斋
二十五陈龙川先生亮
二十六叶水心先生适
二十七陆梭山陆复斋
二十八陆象山先生九渊
二十九朱子门人
三十 象山门人
三十一魏鹤山真西山
三十二元代诸儒
附录 原典精选
周濂溪的学问,主要是一个“诚”字,他认为诚便是天道,是一切存在物的根源。他说:
“诚,是圣人之本。《易传》上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元是一切的开始)便是诚的根源。‘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乾元本身生起种种活动,而一切存在物亦因而得以存在),便是诚道的显现,这是纯粹至善的。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促使阴阳变化的,便是道;能继承这道的,便是善;能成就这善的,便是性。)元、亨(元是开始,亨是向外通的意思)是诚的通;利、贞(利是往外通,贞是成的意思)是诚的复(建立)。《易经》的道理真是伟大极了,那是性命的根源啊!”
这是《通书》的第一章,很不好了解,所以我们要多费一点工夫来解说。“诚”是真真实实,没有半点虚假的意思。如果我们的心是真诚的,那我们自己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世界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我们便可以体会到,天道亦即是这个诚,诚便是天道本身。
譬如说,我们大家都有父母,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不只是血统上的关系,也是道德伦理的关系。如果我们对父母不孝,那虽然在血统关系上我们仍是父母的子女,但在道德意义上,我们已经不是父母的子女了。因为不孝,便没有实现子女的意义,没有实现子女的意义,即在价值上说便已不再是子女了。若真能对父母孝,那父母子女的意义才真正实现,才能真实化。对父母如此,对其他人及物也如此。当我们真心地对朋友,即把朋友看作真正的朋友时,朋友的意义这时才真正实现。真正敬师长时,师生的意义才真正实现。若我们没有这点真诚,那尽管我们在表面上对师长毕恭毕敬,或对父母捧茶递水,都是没有意义的,虽然在表面上有父子朋友等存在,但其实这些存在都是不真实的。这是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们必须要有这点体会,才能了解濂溪所说的诚的意义。
由于我们在以真实无虚假的心来对待父母兄弟朋友时,父母兄弟朋友等的意义才真正实现,那我们可以推广出去,说只当我们“诚”的时候,一切才对于我们是真实的。假如我们一生都是在昏昧虚假的状态下度过的话,那我们便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我们所见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既是这样子,其他人也应该是这样子,所以,只有在“诚”的时候,人生才是真实的,有意义的。人生既是这样,那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东西,应该也是这样的。虽然除了人以外,一切物都没有自觉,不能自觉地实现这意义,但一切物之存在,也是真实的,有意义的,而不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存在。所以科学家愈去研究宇宙,愈发觉宇宙的奥秘;艺术家愈去欣赏,愈会了解宇宙一切存在物的和谐及完美。既是如此,那使一切存在物存在的创造的泉源(我们可先不管这泉源是什么,总之是肯定有一个使一切存在的泉源)也必然是以“诚”为内容的,即是真真实实的。因若不是真实的,便不可能生出这一切真实而又充满价值及意义的存在物了。于是,我们便可说,作为一切存在的根源的天道,也只是一个“诚”。我们从自己的真诚所实现出的意义,了解到“诚”不只是实现一切道德价值的根本原理,也应是实现一切存在的根本原理,所以我们可用“诚”来代表天道。
濂溪又说:
“圣只是诚而已,诚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一切德行的本源。”
一切的德行,都是以诚为根本,即一切的德行都是天道的呈现,人能诚,便可实现天道,即在人的生命中实现天道的意义。这能实现天道的人,便是最完全的人,即是圣人。本来圣人是“人伦之至”,即是能充分实现人伦道德的人,而周濂溪以能体现天道说圣人,即是认为天道和人伦之道是同一的,圣人能实践道德,亦即是能体现天道,所以天道是以道德为内容的,而人的道德实践,亦即是天道的创造活动。濂溪又说:
“诚是静无而动有(当诚不发用时,好像是不存在一般,但当其发动时,则又是真实存在)的,是至正而明达的(静时是至正的,动时是明达的,无所不通的)。五常百行,若没有诚的话,全都没有意义。人若有不正当的表现,是因为他的诚被遮蔽了。所以只要能诚,便没事了,这本来是很简易的,但实行起来却又很不容易,只要人肯下定决心去做,那也不会难。”
这是说人人都可以实现这诚道,只要坚决去做,便会不受私欲的影响。濂溪又说:
“圣可以学吗?可以的。有要点吗?有,一便是要点,所谓一,便是没有私欲,没有私欲便会静虚动直,静虚便会明,明便会通,动直便会公正,公正便会溥(普遍),能明通公溥,便差不多了。”
人没有私欲,人生命中的诚便可以充分实现出来而成为圣人了。但无欲只是消极的功夫,人是有生命的,不能不活动,不能不和外物接触,一旦和外物接触,心中便会动念,一动念,便会有善有恶。濂溪说:
“诚无为,几善恶。”
诚是静虚而动直的,由于是静虚,所以说是无为。而几则是心受外物所感而生起的意念,这几是很隐微的,心中微微动了一下,将要形成具体的或善或恶的意念,而尚未形成之际,便是“几”。要在这“几”上下功夫,才可以去恶而为善。要在这“几”上下功夫,将这“几”转化而成为纯善,便要“思”,濂溪说:
“《洪范》(《尚书》的一篇)说:‘思是睿智的,有睿智便可以成圣。’无思,是本,思通,是用。几在那边一动,诚在这边也会马上动。”
当意念“几”将要动时,诚体便亦马上动,要去转化那“几”,而这诚动而通的活动,便是思,诚本来是寂然的,亦无所谓思的,所以说“诚无为”及“无思,是本”;但当意念一动时,诚亦马上动,人在这时便能警觉,这便是思。所以濂溪所说的思,是诚的动相。诚动,便可以转化意念中的恶,而成为纯善的活动,所以思的作用是通,它可以通化最隐微的“几”。所以这思是诚体的呈现。诚体一呈现,便无所不通,把意念中一切不合理的成分全都消除了。所以我们不可以把濂溪所说的思说为一般的思想的思。濂溪又说:“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这思是睿智的思,若不思,便不能通化隐微的“几”,而若这思不是睿智的,便不能无所不通。所以“思”便是做圣的根本功夫。人要时刻保持这睿思,自觉地努力化去自己生命中的杂质,如不良的习惯、自私的想法等。能不断地这样做,便能逐渐进入圣贤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