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艺政策是文艺理论、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和文化治理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也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有关文艺政策的调整和变迁过程的历史研究,有助于解释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发展与社会生活直接而复杂的联系。本书作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丛书之一,从批评史的角度切入,系统分析了文艺政策和文艺美学理论在具体文艺工作环节中的实现,试图将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政策的实践理论化,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复兴。
总 序
经过各位专家学者四年多的努力,这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终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问世了。编著这套丛书,在于对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进行回顾和研究,总结经验教训,为当下及今后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中国文学艺术走上高峰之路。
70年来,中国文学批评从自我封闭到对外开放,从体系构建到自主创新,经历了曲折而辉煌的不平凡发展历程。从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主流看,我们似乎可以概括为“新开端、新变化、新时期、新世纪、新时代”这样一些时段,并对这些时段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也可以确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分述针对这些文学体裁进行文学批评的历史。我们还可以把文学与艺术交叉形成的一些新艺术门类考虑进来,考察文学批评活动是如何进入这些复杂的文学现象之中的。文学批评研究是一个理论群,涉及批评对象、批评方法、批评者身份、批评目的等,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我们编写这套丛书,就是要积极面对这种复杂性,以更为宽阔的视野,尽可能收纳更多内容,期待对70年中国文学批评做比较全面的评述和总结。
相比理论著作的撰写,历史著作的写作有很大不同。历史著作要展现一个过程,归纳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而理论著作要通过逻辑推理的展开,阐明一些道理或原则。写70年的文学批评史,就是要将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上出现的观念、思潮、理论,放回历史语境之中来考察,再从中看到历史是如何演进过来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同时也出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当时,文化建设是以对旧文化进行批判为背景进行的,因此,理论的指导特别重要。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通过文艺批评,改造旧文艺,建立新文艺,是当时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当时的文学理论是以毛□□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及其他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提出的文学思想、方针和政策为主体形成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革命根据地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及其领导的人民政权,面临着比革命战争时期更为复杂的情况,面临着让新的文艺思想占领文艺批评领域,以及在大学课堂里讲授新的文学理论的任务。基于这一需要,我们在当时引进了许多苏联的文学理论,包括苏联的文论教材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和批评建设的热潮,当时所倡导的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使文艺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的文艺争鸣,以及当时出现的一些关于“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都是极其宝贵的。但是,这些积极探索在“□□□□□”时期遭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后,文艺批评展现出□□□□的活力,对新时期文艺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推动和□□的作用。在此后的一些年,随着国外一些文学批评理论的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又有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引进国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给中国的文艺理论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用国外理论剪裁中国文艺,使之成为西方理论注脚的现象。一些引进的理论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文艺评论,反而扭曲中国的文艺,或者将文艺现象抽离,成为理论的空转。在这种情况下,回到文艺本身,构建立足于本土经验的文艺批评理论,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今天,站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上,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感慨、感叹、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所感悟。中国人讲“以史为鉴”,历史要成为当下的“资治通鉴”。研究历史,要照亮当下,指引未来。努力创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中心任务。
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坚持实践性。理论要与实践结合,特别是与批评结合。文学理论要指导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要在文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由此更进一步,要发展批评的理论。这种批评的理论,不是实用批评手册,而是关于批评的深层理论思考。这种批评的理论,也不寻求在各种文学体裁和各门艺术中普遍适用,而是在研究它们各自的特殊性的基础上,寻求其相通性。从实践中来,形成理论之后,再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要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用的理论资源。但是,这绝不是照搬照抄、简单套用。我们曾经用古代文论和西方文论来阐释当代的文艺实践,从历史上看,这样做在当时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黑格尔说,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上述做法曾有其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合理性。但是,黑格尔还说,一切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应当实现出来的。古代文论不能完全符合当代中国的文艺实际,西方文论更不能很好地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我们必须在吸取多方资源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理论创新,用新时代的新理论,阐释和指导当代中国的文艺实践,包括中国文艺批评实践。
构建新时代中国文论话语体系,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理论建设的努力一脉相承的。这也是我们编辑这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初衷。冯友兰先生在谈到哲学史时,曾区分了“照着讲”和“接着讲”。对于历史事实,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思想,我们要“照着讲”,不要讲错了,歪曲了前人的思想。但仅仅是“照着讲”还不行,照着讲完了,还需要“接着讲”。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面对新情况、进行新总结、讲出新话来。反过来看,“接着讲”与“照着讲”也是一种承续关系。历史不能隔断,只有反思历史,才能展望未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作品”,这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确立了新的标准。我们要守正创新、不离大道,在新的时代,创新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助力中国文艺走向繁荣昌盛。
张江
2019年9月
王杰,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石然,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目 录
导论 当代文艺政策史:一个重要的理论新课题(1)
一 何谓“当代”及当代中国文艺政策史的分期问题(4)
二 当代中国文艺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历史语境(8)
三 文艺政策的两次调整及其理论基础(13)
□□章 概念与原理(19)
□□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19)
第二节 “文艺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文艺(审美)制度”(50)
第三节“文化治理”“文化领导权”(75)
第二章 中国式审美现代性的建构(1949—1965)(94)
□□节 文化领导权及其体制的确立和巩固(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艺制度的理论原则及其实践(107)
第三节 “双百方针”及其文艺政策(1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艺政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3)
第五节 “十七年”文艺政策话语的内在矛盾与影响(140)
第三章 革命的美学:美学转向“革命”(1965—1977)(172)
□□节 文艺批评引燃“文化革命”(173)
第二节 转向“革命”的文艺政策(177)
第三节 文艺革命政策的若干调整(191)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艺政策调整(1977—1989)(200)
□□节 文艺领域拨乱反正与“二为”方向的确立(201)
第二节 文艺治理方式的转变与影响(212)
第三节 审美现代性兴起与文艺政策应对(226)
第四节 文艺评奖制度的建立及其政策效果(252)
第五节 语境叠合中的理论阐释(25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艺政策(1989—2012)(263)
□□节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与两个效益(264)
第二节 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法制保障(269)
第三节 网络文艺及其治理(27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文艺政策(284)
第六章 党的□□□以来:新时代文艺政策的再转向(2012— )(298)
□□节 文艺向政治的“回归”性调整(299)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的再弘扬(309)
第三节 “人民性”话语的继续发展(317)
第四节 党的□□□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政策的新篇章(325)
结束语 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使命(334)
一 艺术和审美如何改变世界(335)
二 文化经济时代的美学问题与任务(346)
三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及文艺批评要求(358)
参考文献(382)
后 记(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