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档案保护学科的建构及 基本理念,在对档案保护环境学的 基本特征及理论基础的总结基础上, 以影响档案保护环境的因素为对象, 详细介绍了档案保护环境的温度、湿 度、气压、光照、气体、生物等六类因素的基本概念,监测、调控方法,及对不同档案载体材料的影响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从1984年到2019年,云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已经走过了35年的征程。1984年在张鑫昌老师的带领和努力下,云南大学创办了档案学本科专业,开创了云南省档案管理高等教育的先河,1987年又创办了图书馆学本科专业,1988年正式建立档案学系,1993年增设情报学专业(后又先后更名为信息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现了图、情、档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此后,云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建设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1998年获批档案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06年获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及档案学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2010年首批获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LIS),是云南省唯一能够招收和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少数几个能够招收和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拥有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实体,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档案学、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历史文献学专业人才,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图书馆、科技情报部门、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其中很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发展云南公共文化、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84年创办档案学本科专业时,我刚好本科毕业并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在系上任教,从普通教师到系主任,这些年来见证着并投身于云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2004年时经过多方努力,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建立了情报与档案学院,我作为学院主要筹建人于2004年.3月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图书馆工作。虽然离开了档案系,但是我多年来一直和系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关心、支持档案系的发展,也尽自己所能为云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建设出一份力。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是应用型学科,与社会环境和现代网络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其教学科研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云南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遵循“立足云南资源,创建特色学科,服务经济文化发展”的方针,在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方法研究的同时,时刻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形成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
此次组织编辑的丛书涉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多个方面的前沿问题,如朱明的《图书馆服务管理内化:概念、过程及整合因素》对现有服务管理内化相关成果的研究角度、思维逻辑、理论缺陷和创新趋势进行系统的剖析,图书馆服务管理内化的研究尚处于初探期,国内外都缺乏对服务管理内化系统的研究,本书填补了这一理论空白点。
朱明的《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信息贫困的现状、成因及多维减贫对策研究》,通过对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日常信息实践的深入调查,有效识别影响其信息贫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消除信息屏障,更好地促进人口较少民族融入信息社会的方法与措施。
刘宇的《期刊分层:期刊等级差异的社会学研究》从社会分层的理论视角解释期刊之间等级差异的产生、维持和强化机制,弥补传统文献计量期刊评价研究的一个缺陷,有利于优化和改进我国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制度。
甘友庆的《信息资源建设》,通过不断追踪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应用的现状,积极探讨新的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技术和方法,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随着科技与网络的迅速发展,信息量不断丰富的同时,信息爆炸也在不断困扰着人们,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就成为人们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侯明昌的《信息采集理论与技术》对信息采集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侧重于利用JAVA技术实现从互联网采集信息资源。
刘强,山东省济南市人,200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物和档案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工作,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主持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多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分别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已出版《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保护》《跨越万有引力之虹——科学美学漫步》等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