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视野下的贵州省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音乐研究
定 价:68 元
- 作者:王建朝, 单晓杰, 著
- 出版时间:2019/1/1
- ISBN:9787564368975
-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109.2-44
- 页码:253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音乐人是音乐的承载者和传承者,乐人一生所从事的音乐事件会在其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成为其族群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乐人的口述记忆也将成为建构其族群音乐文化史的重要材料依据。本书采用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对分布在贵州省不同地区的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牛腿琴、侗族山歌、苗族古歌、苗族酒歌等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史采访,在将口述史资料整理成文本形式的同时,也将口述史资料作为活材料用于相关民族的音乐研究。
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口述史研究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端于美国,对中国学界产生影响是近三十余年的事情,主要被应用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但“口述史”真正被应用于我国的音乐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那么,何谓口述史?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口述史?口述史研究具有怎样的学术价值?这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学科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研究实践。美国著名口述史学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A.Ritchie)认为,口述史是“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音乐学者臧艺兵也认为:“简单地说,口述历史是人还活着的时候,我们通过访谈录音或者记录被访谈者所讲述的他所知道和经历的事情,特别是当事人在当时的时空中的特定的历史‘现时感受’。我们把这类文本称为口述史。”关于口述史的操作和处理方式,唐纳德·里奇则认为,口述历史必须是“经过录音、做过特别处理后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或其他收藏处,或者经过几乎是逐字重制的方式出版”。臧艺兵也指出,口述历史访谈“是指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向受访者提出问题,并以录音和录像技术记录下彼此的问答,访谈的录音录像带经过制作、抄记(Transcribing)摘要、列出索引这些程序后,储存在图书馆或者档案馆。这些访谈的记录可以用作研究、摘节出版、广播或录像纪录片博物馆展览、戏剧表演以及其他公开演示”。另外,我在论文《口述史:一个研究维吾尔木卡姆的有效纬度》中也指出:“在‘口述史’的操作和处理过程中,田野的现场调查是其进行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同时还要求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存于同一空间,以‘人一人’问答或互动的形式发掘口述史资料,更为重要者是要用现代化的音像器材将采访资料进行录音、拍照和摄像,并将这些音像资料经过多方面处理之后存储于图书馆或档案馆。”①据此可以说,“口述历史不再是访谈者单方的产物,它是受访者和访问者共同合作的‘公共产品”’②。它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双向进展,而非一方的片面之词。
自20世纪80年代“口述史”这一概念传人中国以来,国内音乐史学和民族音乐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已经在“音乐口述史”名义下做了不少学术探索工作,并取得了诸多颇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经分析发现,当前国内音乐口述史的研究情况大致可分为研究实践和理论探讨两大类。其中□□大类的研究成果按其文本性质又可分为“口述材料的直接文本呈现”和“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两个方面,且此两方面中又各自存在不同的文本类型。第二大类的学术成果主要是对音乐口述史的研究理论进行不同层面的学术探讨。本书的研究成果涉及□□大类中的“口述材料的直接文本呈现”和“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两个方面,这也是在相关研究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以口述材料为依据的研究文本”,由十六篇专题性论文构成。□□篇文稿《论口述史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内容具有本书总论的性质,文中指出口述史的研究理论、方法及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复原、乐人传记史构建、史料积累和保存、研究范围拓展、其他史料的佐证和互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歌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一个人,两件事——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培焕》《家乡歌曲的守望者——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戏里戏外——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传承人张启高》《音乐非遗传承人的社会文化身份转换——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多声部情歌传承人方少保为个案》《口述史视野下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传承人杨正平的个人传记研究》等六篇文稿是对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和吴培焕、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侗戏□□□传承人张启高、苗族多声部情歌省级传承人方少保、苗族芦笙省级传承人杨正平等进行的具有传记性质的专题研究,其内容涉及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平、参与的各类音乐活动状况和艺术成就等方面。《贵州省苗族古歌的社会文化功能》《贵州省苗族古歌的当代变迁——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为调查个案》《论苗族古歌与民俗的依附共生关系——以黔东南州苗族古歌为例》《论贵州省黎平县侗戏和侗歌的共性特征》《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酒歌的唱词和旋律特征》五篇文稿对贵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项目苗族古歌的功能作用、生存形态、当代变迁及其与民俗的共生关系,侗戏和侗歌在曲体结构、调式音列、旋律旋法、唱词结构、唱腔润腔等音乐形态层面的共性特征及互动关系,以及苗族酒歌唱词的内容、结构、格律和旋律的创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分析和研究,深入地揭示了各个研究对象的文化意义和内涵。此外,《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非遗”视野下的贵州省苗族古歌之保护》等文稿涉及贵州省相关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思考和应对策略。
上编 口述史研究篇
论口述史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歌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
一个人,两件事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培焕
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文化身份转换
——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多声部情歌传承人方少保为个案
戏里戏外
——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传承人张启高
家乡歌曲的守望者
——记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注溪山歌省级传承人杨万超
口述史视野下我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传承人杨正平的个人传记研究
贵州省苗族古歌的当代变迁
一以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为调查个案
论苗族古歌与民俗的依附共生关系
一以黔东南州苗族古歌为例
贵州省苗族古歌的社会文化功能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酒歌的唱词和旋律特征
论贵州省黎平县侗戏和侗歌的共性特征
黔东南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黔东南台江县苗族古歌之学校教育传承探究
“非遗”视野下的贵州省苗族古歌之保护
下编 口述史访谈篇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牛腿琴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蒋步先口述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
□□□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口述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
□□□代表性传承人杨月艳口述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琵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