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 第一卷:群学的形成》阐述了群学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论证了群学是先秦中华文明高峰的结晶,是春秋战国社会剧变的产物,是先秦崛起的士阶层的智慧集成,是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百家争鸣的硕果,稷下学宫是群学的孕育之地,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群学当之无愧的创立者。由此证明了严复、梁启超、费孝通等的论断,从而中国社会学史应该从战国末期开始重新书写。该书从浩瀚的文献中梳理和筛选出100多个群学命题,构成群学元典形态,这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第一个版本,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的历史基础。
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4月8日生于山东蓬莱,1967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和1987年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7年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2年评为研究员。1995-2006年先后担任社会学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所长。199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8-200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01-2005年任国际社会学会(IIS)副会长。为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2006年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社会认识论、社会发展理论、福利社会学、时空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史。独著:《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社会认识的结构和悖论 》《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底线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础》《底线公平福利模式》;合著:《福利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概论》《时空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