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可见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本稿是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传记,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书中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上的历史功绩做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个时代的绝大数人们关注度比较高的历史人物(如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等)也做了比较完整、客观的描述。学术价值高,可读性强。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二人确有相似之处,如:在统一中国方面,汉武帝就继承、发展了秦始皇的事业,就连在追求长生不老方面二人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汉武帝与秦始皇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秦始皇重法治、专任刑罚,汉武帝却是德治、法治兼用,仁义、刑罚同施等等。这些不同方面,反映了秦朝灭亡后,封建统治阶级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在治国的思想、方法方面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在处理历史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方面也前进了一大步,秦始皇“废先王之道”、汉武帝则采“先王之道”和秦制的合理方面而兼用之就表现了这一点。因此,可以说汉武与秦皇相比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汉武帝通过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汉武帝与秦始皇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或统治思想。这是汉武帝的一个首创。在尊儒术的同时,他又重法治,对其他各家各派的学者也统统加以任用,让他们在朝中做官。如:黄老学派的汲黯;纵横学派的主父偃、严助;杂家的东方朔;阴阳家的方士和占卜的术士等。所以当时人太史公称赞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引)百端之学”,这一称赞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可以说汉武帝奉行的学术思想政策是尊儒术、重法治、“悉延(引)百端之学”。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在一般情况下,也是尊儒术,而兼用诸子百家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汉武帝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时代文化思想政策的奠基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另一显著不同是秦始皇“焚书”,汉武帝却大力搜求遗书。搜求遗书不始于武帝,秦“焚书”后,汉初就注意搜求遗书。然而,到汉武帝搜求遗书才形成制度,如置写书之官、建藏书之所等。不仅搜求儒家经籍,诸子传记、诗词歌赋都在搜求之中。刘歆《七略》中说:“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故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不仅汉中央政府在大力搜求遗书,地方政府也对此十分重视,如河间献王刘德在搜求遗书方面就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武帝时期全国曾出现了一个搜求遗书的热潮。搜求遗书推动了古籍整理、目录学、经学、史学、文学和各种学科的发展与繁荣。此外,汉武帝制礼作乐,大大促进了诗歌、音乐和汉赋的发展。据上述情况,可以说汉武帝是一位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皇帝。
二、统一中国,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初步基础。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古代在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现在的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追求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特点。统一有利于和平、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商周秦汉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与南方的农业民族进行了长期斗争。从西戎族的叫犬戎的一支攻灭西周王朝后,春秋时期出现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①的局面,少数民族挺进中原,中原华夏诸国为生存相互拼斗。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都北筑长城,赵国曾在今内蒙河套北阴山(今大青山)一线筑长城,防御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北筑长城,说明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采取着守势。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到贝加尔湖一带,西边臣服西域,东至辽东,南至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常常人塞掳掠汉朝境内的财富、人口。甚而挥大军南下,给西汉王朝以巨大威胁。汉武帝时改变了被动挨打的战略态势,以大无畏的精神,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决战,屡败强敌,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这使汉强匈奴弱成了不可逆转之势,发展到宣、元时期,匈奴向汉朝称臣,成了汉朝北方的藩属。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又经营西域,使西域三十六国臣服汉朝,并在西域屯田。宣、元时,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管理西域事务。为断匈奴左臂,汉武帝又经营辽东以东地区,在今朝鲜境内置乐浪等四郡。此外,汉武帝还统一了两越、西南夷等地。由于汉武帝的统一,促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受到后世史家的高度评价。又因汉武帝统一的地区比秦始皇要大得多,其中大多数地区都在今天中国境内,所以人们又称赞汉武帝奠定了现代中国辽阔疆域的基础。
三、汉武帝几乎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兴修水利。他兴修水利数量之多、地域之广,两汉以前的最高统治者中,无人能与之相比。他不仅兴修了关中地区的水利灌溉网络,还在西北的朔方、西河、河西、酒泉和东部的汝南、九江、东海、泰山等地穿渠溉田。元封二年(前109),武帝亲临现场堵塞黄河瓠子决口,使东南16郡无水患。武帝后期又推广新式农具和新的耕作方法。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潜力,为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汉武帝还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方面改革的目的是扩大国有经济成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是通过选官制度、设立中朝、监察制度、分封制度诸方面的改革,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五、悔过与改弦更张。汉武帝后期出现了严重失误。这表现在:广大地区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对匈奴战争接连失败;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导致巫蛊之祸发生。《汉书·昭帝纪》赞中说武帝后期出现了“天下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在严重形势面前,武帝下轮台诏,认真悔过,改弦更张,从此不再出兵,推行富民政策,“思富养民”,发展农业生产。武帝这一政策转轨,使国家避免了一次社会大动乱,为昭、宣时期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强盛创造了条件。
六、武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技术、文化的交流。
由于汉武帝是位功绩大、过失也较大的皇帝,所以评价武帝常常发生激烈争论。宣帝时下诏,说他功劳大,应如高帝(高祖)、文帝(太宗)一样为他(世宗)立宗庙,用乐祭祀,当即受到一些朝臣的坚决反对。立了宗庙后,有的朝臣认为应毁其宗庙。汉哀帝时,争论又起,中垒校尉刘歆等极力称赞武帝功绩,宗庙才免被毁。对武帝的评价有个如何认识他的“功”与“过”的问题,还因为他的事业是多方面的,对其认识不同,评价也就不同。东汉末应劭评价武帝时说:
世宗(武帝)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冠于百王矣!
应劭的这一评价是从三个方面讲的,即从“攘夷辟境,崇演礼学,制度文章”三个方面看,说汉武帝的功绩都是“冠于百王”的。稍后,曹植称赞汉武帝说:
世宗(武帝)光光,文武是攘,威振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超)百王。
曹植这一段话,从统一中国,修订历法,“辨修旧章”三方面,说汉武帝是“功越百王”的。客观而论,从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统一中国等方面来看,汉武帝是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
汉武帝一生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汉朝的国力,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以一个世界性的帝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就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这是与当时世界的形势有关的。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在他即位之前南亚次大陆已因孔雀帝国的衰亡而陷于分裂,约在今阿富汗境内的巴克特利亚王国(大夏)已臣服于大月氏。两河流域的塞琉古王朝(条支)和今埃及地区的托勒密王朝已处于衰落之中。西方的马其顿、希腊已为罗马所统治,而在武帝统治的后期欧洲强国罗马又陷入了不断的奴隶起义和民主与独裁的两派斗争之中。当时匈奴是东亚北部占领辽阔领土的军事强国。在这种形势下,汉武帝打败匈奴,就使汉朝以一流强国出现于世界历史舞台上。这一点对当时的中国和东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汉武帝能成就其事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所从事的事业,从某些方面和某些时间内,如反击匈奴战争、兴修水利等等是有群众基础的,是受到了人民群众支持的。《汉书》卷57下《司马相如传》载武帝《告巴蜀檄》说:“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拿着兵器)而走,流汗相属,惟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人臣之道也。”《汉书·沟洫志》载汉武帝堵黄河瓠子决口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这些事实说明武帝在反击匈奴战争、兴修水利方面是得到了臣民积极支持的。这种支持无疑是他的事业成功的基础。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学习、参考了有关汉武帝问题的一部分专著、论文,现特此向这些学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有关引用,均见本书注释,此不一一赘述。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作者力图从历史实际出发,求实、创新,争取把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汉武帝奉献给读者。作者希望本书能受到读者的认可和欢迎。
有感于汉武帝在振兴中国方面所成就的巨大业绩和那时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斗争,特录今人所作《赞汉武帝》古诗一首,以纪念那个伟大的时代,并供评价汉武帝时参考:
武帝雄才意欲何?文武兼资振古国。
绍发华统彰九野,敢击匈奴正六合。
悔过曾使众心恪,富民又启谱新辙。
风雨茂陵依旧在,春秋千古瓠子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