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是一系列灾难性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也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绝无先例的战争罪犯。他充满愤怒,没有能力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愿意倾听不同意见,看上去完全不像是一位领导者,但他成功地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并对德国人民实施了前所未有的极权统治。他是如何做到的?很多了解他的人都确信,希特勒对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能施加强有力的影响,而这种所谓的“克里斯玛”在希特勒通往权力的道路上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劳伦斯?里斯深度考察了影响希特勒个性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塑造了希特勒的人格,并使其具备了吸引追随者的独特魅惑力,进而把整个德国乃至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
致谢
导言
篇权力之路
章发现使命
第二章建立联系
第三章寻找英雄
第四章规划愿景
第五章在危机中提供希望
第六章坚定不移
第二篇走向战争
第七章众所期待之人
第八章敌人的重要性
第九章激进派的诱惑
第十章解脱的兴奋
第十一章实现愿景
第三篇风险与回报
第十二章大冒险
第十三章克里斯玛与过度自信
第十四章错误的希望和对数百万人的谋杀
第四篇流血与死亡
第十五章后的机会
第十六章克里斯玛之死
注释
发现使命 1913年,阿道夫·希特勒二十四岁。那时,从他身上,人们丝毫看不到未来德国克里斯玛型的影子。看职业,他只是一个在慕尼黑街头靠为游客画画而勉强维持生计的画家。看住所,他栖身在施莱斯海默尔街34号三层的一个小房间里,并且,那间位于慕尼黑中央车站北边的房子还是他从一个名叫约瑟夫·波普的裁缝那里租来的。看穿着,他那传统的资产阶级黑色套装既保守又不体面。看长相,他无疑毫不讨喜,脸颊凹陷,牙齿变色,留着一撮散乱的小胡子,黑色的头发耷拉在前额。看情感,他根本没办法维持长久的友谊,而且从来没交过女朋友。 他与众不同的特质在于他恨的能力。曾经在多年前与他在奥地利同住的奥古斯特·库比泽克写道:“他与整个世界为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看到不公正、仇恨和敌意。他批判一切,对所有事情都感到不满……他为仇恨所窒息,到处发泄愤怒,所有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