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系列
“少儿万有经典文库”是专为8-14岁青少年量身定制的一套系列经典书系,本书系拥抱经典,面向未来,遴选全球对人类社会进程具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经典著作,邀请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教授,参照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将其编写为适合他们阅读的少儿版,佐以数百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让这些启迪过万千读者的经典著作成为儿童走进经典的优质读本,帮助初涉人世的青少年奠定扎实的知识框架,开启广博的思想视野,帮助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发现兴趣,开启心智,怀抱梦想,从经典的原点出发,迈向广袤的人生。
关于本书
《共产党宣言》出版于1848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它diyi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还被评为世界上zuiju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为了让少年儿童能够深入了解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本书作者李晓鹏博士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提炼出《共产党宣言》的思想精髓,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书配有90幅生动活泼的手绘插图,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理解这部人类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
工人为什么要听老板的话?资本主义为什么尚未灭亡?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的?人类社会将走向何方?……生动有趣的问题,充满悬念的讲述,幽默活泼的插图,作者将马克思、恩格斯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巧妙地转化为少年儿童能够理解、喜欢阅读的内容。理论从未如此有趣,经典从未如此动人,让我们跟随大师的脚步,一起踏上理论探索的奇妙旅程吧。
★ 《共产党宣言》首度推出少儿彩绘版,殿堂级科学名著+quanwei学者讲解+精美手绘插图=超值珍藏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冠军作序并推荐
★ 专为8—14岁青少年量身定制,quanwei专家参照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接受习惯编写,帮助青少年搭建扎实的知识框架,开启广博的思想视野,发现兴趣,开启心智,追寻梦想。
真理的味道
公元1920年的一天,距离今天已经有90多年,快100年了。在浙江义乌乡下的一间简陋的柴屋里,一个小伙子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天黑了,他还点着煤油灯不停地翻书、写书。
妈妈在外面喊着:“你吃粽子要蘸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
结果妈妈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色的墨水。原来呀,是他吃错了。他旁边有一碗红糖水,他没用,把粽子蘸着桌上的墨水给吃下去了——那个时候人们写字还要用毛笔蘸着墨水写呢——但是他写书写得太专心了,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到,还说“甜极了”。
这个年轻人名叫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翻译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共产党宣言》。
这本书是两个德国人写的,它经过陈望道的翻译出版以后,非常畅销,几个月之内连续加印了十多次。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出版后一年,在上海的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外国侵略者,推翻了国内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经说,有三本书帮助他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第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人一直把《共产党宣言》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奉为真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吃墨水的故事,也就变成一句话广为传播: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小朋友,你是否也想品尝一下“真理的味道”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共产党宣言》吧!
李晓鹏
2018年11月27日
李晓鹏
重庆江津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研究员(ResearchFellow)。主要著作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等,《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一书被清华大学教授是研究“中国经济奇迹”的代表性著作。专业研究之外,李晓鹏博士还有《中国的产业政策》《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和第二卷、《城市战略家》、《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他撰写的《学习改变命运》《中学生思维导图学习法》《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等多部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方法学专著也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
序言 引领少儿迈入经典思想殿堂的科普之作 1
第一部分 《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第一章 一本伟大的小书 2
十月革命 3
新的道路 4
不寻常的1848 年 5
伟大的转折点 6
第二章 马克思的早期经历 7
幸福的童年 7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8
问题少年马克思 10
青年“学霸” 10
担任《莱茵报》主编 11
马克思丢掉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12
遇到恩格斯 13
第三章 恩格斯—第二提琴手 14
恩格斯家族的少爷 14
严父慈母 16
“耶稣的爱子”相信无神论 16
恩格斯讨厌经商 17
伟大的友谊 18
恩格斯在曼彻斯特 19
写作《共产党宣言》 21
恩格斯重新开始经商 22
“伦敦老人” 24
马克思去世 25
无产阶级的导师 27
逝世 28
第四章 《共产党宣言》诞生的背景 29
“羊吃人” 29
“大航海时代”养羊最赚钱 30
圈地运动 30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了 31
工业革命 32
世界霸主 34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5
工人阶级的苦难生活 36
工人们奋起反抗 4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双重优势” 45
第二部分 《共产党宣言》全文解读
第一章 引言部分 48
共产主义的出现和被攻击 48
“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了一种“罪” 49
说明写作《宣言》的目的 51
引言部分 51
第二章 资产者和无产者 53
阶级和阶级斗争 53
阶级斗争的历史 55
阶级斗争的作用 60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61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62
资产阶级也有大贡献 66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69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74
无产阶级的特性和历史使命 79
“中间等级”有两面 80
流氓无产阶级不可靠 81
阶级分析小结 82
无产阶级如何完成历史使命? 83
总结:两个必然 84
第三章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 87
共产党的性质 87
共产党的特点 89
共产党的目标 90
批驳对共产党人的污蔑 94
揭露资产阶级各种污蔑的根源 106
没有什么“永恒真理” 109
共产主义要和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111
无产阶级的统治 112
无产阶级统治的消亡 116
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 117
小结 118
第四章 批判各种流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19
揭露和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 120
“僧侣的社会主义”和“基督教的社会主义”也不是好东西 125
“原始基督教”有些思想还是好的 126
揭露和批判“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29
揭露和批判“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33
分析“空想的社会主义” 135
第五章 怎样开展共产主义运动 143
无产阶级革命要遵循的原则 144
坚守原则,策略灵活 146
暴力革命 148
第三部分 《共产党宣言》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 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 152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 153
资本主义在进步 153
资本主义制度借鉴社会主义思想对自身进行了改造 154
第二章 要不要消灭私有制? 156
消灭私有制是有条件的 157
消灭私有制要一步步来 158
主要参考文献 158
后记 161
第二章马克思的早期经历
在1848年以前,恩格斯写作了《共产主义原理》。在此基础上,由马克思执笔,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一般认为,《宣言》的核心思想来自马克思,我们先介绍马克思的经历,再介绍恩格斯。艊暆梕鄽證
幸福的童年
马克思,全名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德国要到1871年才建立,严格来说马克思是生于德意志邦联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叫洛宾·列维,是一名法学家,他的父亲亨里希·马克思也是特里尔城的著名律师,学识渊博,精通多种语言,酷爱古典文学和哲学。
马克思的母亲罕丽达出身荷兰裔贵族,她带着非常丰厚的嫁妆来到特里尔城(据说光现金就相当于特里尔城一个普通工人三四十年的收入了)。马克思的家庭属于当地的上层社会,他的童年过得非常富足而幸福。
马克思的父母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小马克思睡前经常听爸爸朗读法国大思想
家伏尔泰的作品。这一篇篇的启蒙读物无形中对小马克思进行了良好的教育。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没上过小学,他的启蒙老师就是父亲。跟中国现在的家长一样,老马克思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除了教小马克思德文、算术和图画课程之外,还经常带他去各地游览名胜古迹。
日复一日,没上过学的马克思知识水平却比同龄孩子高。受父亲的影响,马克思特别爱思考,从小就显露出了对哲学的兴趣。
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有一天,校长兼德文老师胡果·维滕巴赫让同学们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未来理想中的职业。这个问题中学生能知道多少呢?许多同学只好随便写写,但是马克思不一样,他用一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
考虑》震惊了校长。
马克思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这段话非常有名,激励了无数后人。这段话中,马克思说的不是赚钱养家的工作,而是在讲理想信念和人生志向。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问题少年马克思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受父亲影响选择了法律专业。
刚刚进入大学的马克思像出笼的小鸟一样满心狂喜,终于摆脱父母的唠叨了!中学时那个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的马克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问题少年”:马克思参加特里尔同乡会,与贵族学生发生争执,携带被禁带
的武器,参与喝酒、打架,甚至被关过禁闭。
马克思花钱也大手大脚。在当时,富人一年的花销也不过500塔勒(一种银币),但马克思一年要花掉700塔勒——从这里也看得出来,马克思的家庭确实非常富裕,老马克思给儿子的花销就达到了一个普通富人孩子一年花销的1.4倍。
青年“学霸”
老马克思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业。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马克思决定前往柏林大学求学。
1836年10月,18岁的马克思去了柏林大学。这时候他并不高兴,因为之前他待过的特里尔和波恩都比较繁华,而柏林在当时要落后得多。贪玩的年轻人当然不太愿意去一个落后的陌生地方生活。
尽管如此,柏林大学无聊的生活环境还是发挥了作用,在清静的校园里,马克思收起了玩心,彻底变成了一个“学霸”。从第一年起马克思就“敞开肚皮读书”,他广泛阅读了法学著作,重点学习了哲学。他甚至因为用脑过度得了重病住院,而在住院休养期间马克思仍不放弃学习,反而抓紧时间阅读了大哲学家黑格尔的著作。
恢复健康后,马克思参加了一个叫“博士俱乐部”的群体。俱乐部里都是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热爱自由和学术,大家一起研究黑格尔哲学。
这段时间的马克思,有很多小故事。有一次,他阅读黑格尔哲学著作过于兴奋,有几天甚至完全不能思考问题,像疯子一样在花园里乱跑。
之所以有这种反常的行为,是因为马克思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思考中。牛顿、亚当·斯密等思想家都有许多这类趣事,这种专注力是这些思想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共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