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是以“道德的政治”为核心和主题,在古今、中西的多重视域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其思想实质进行的整体性地理解和研究。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当代重探》既对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之实质内涵、历史传统、构成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又从思维基础、根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梳。一方面回应了西方政治哲学中关于道德与政治关系的某些思想挑战,主张政治应当具有道德性和应当性;另一方面从学理上澄清了对于儒家德治思想的某些误解。作者指出,儒家“道德的政治”是方法和手段之上的至善目标与价值理念,是道德的个人、道德的社会、道德的世界之建设的核心与枢纽,是将中国社会、中华民族建设成为以德相与、以德贯通、充满凝聚力与向心力之整体的动力和基石。
本书是在中西比较、传统向现代转化、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审视的多重视域下,研究和揭示中国古代儒家德性政治的内涵,探讨传统儒家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政治文明建设实践相接轨的可能途径,并寻求以道德的政治引领和促进道德的社会建设的实践途径。本书的基本意义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儒家政治哲学本质的整体认识。儒家政治的“德治”或“德治主义”特征,一直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我们在“道德的政治”观念下对某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认识和澄清;二是对儒家道德教化是“强迫的道德”观点的回应。本书提出儒家道德政治对民众道德的引领是基于人性的、自由、自主的等观点;三是针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政治在道德上保持中立”以及“反至善主义”等主张,我们提出中国的政治(政府)应当关心民众的精神信仰、良知等问题,政治应该是道德的,是站在中国思想的立场上进行的理论回应;四是针对当代中国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社会道德失坠、官员腐败的问题,我们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本书在“道德的政治”思想涵盖下,对儒家政治哲学进行了积极地、创造性地理解,主张将“道德的政治”之精神渗入现代民主、法治的架构中,以“道德的政治”引领道德的社会、道德的民族之建设。这些都是深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本书由9章构成。第一章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我们从中西政治哲学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出发,以现当代中国学者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质的认识为基础,系统揭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实质,并进一步讨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现方式及当代意义;第二章是对“道德的政治”观念之历史传统的梳理,我们从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起笔,讨论周代政治中的“敬德”“保民”观念,进一步述及春秋时期“刑德并用”的政治思想,并结合出土简帛讨论孔子的刑德观念;第三章是在政权合法性视域下对儒家德性政治哲学内涵的进一步审视,在概要地分析“合法性”的政治哲学内涵及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基础上,本章重点讨论儒家“民之父母”观念所蕴含的德性指向;第四章,我们讨论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维与价值观基础,我们触及到政治哲学研究的“整体性思维”基础及儒家道德人格“成己一成人”的特征,说明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深厚的思维基础及人格理想根据;第五章:儒家之人性关怀及政治道德之养成,我们通过对先秦儒家人性观的解读,探讨儒家德性政治理想的特征,进而具体讨论儒家政治公德方面孔孟的思想主张、理论困局及苟子的突破等问题;第六章: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本章首先概要分析了道家政治哲学中道、德之内涵及其所确定的自然、无为的政治主张,进而重点讨论了儒家思想中道、道统的内涵,并阐发“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的意义;第七章题目是“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论意义”,我们通过对君子政治的研究,揭示儒家“君子世界”政治哲学内涵以及儒家“君子政治”的现代意义;第八章——“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态与社会道德的养成;第九章——“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会形态与当代实现,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到儒家乐教、礼法之教的研究以及“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与道德政治之双向构成”上,努力揭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道德的政治”之当代建构的可能途径问题。
荆雨(1970-),吉林农安(古称黄龙府)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吉林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2004年于武汉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师从李景林先生、郭齐勇先生,2005年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姚大志教授,2015年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进行访问研究。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哲学学会、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及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多个项目,出版《自然与政治之间——帛书<黄帝四经>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十五讲》等著作,围绕儒家政治哲学等核心问题,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第一章 “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内涵及其思想基础
第一节 中西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一 中国学者对于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质的揭示
二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道德的政治”之不同主张
第二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想实质及其历史背景
一 儒家“道德的政治”理念的本质内涵
二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
三 “庶富而教”: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根本目标
第三节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实现方式
一 “道之以德”:“道德的政治”施行的内在理路
二 “为仁由己”:“道德的政治”目标达致的自主性
三 儒家“道德的政治”思想的当代反思
第二章 “德”之演进及“道德的政治”观念之初定
第一节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及内涵变化
一 殷商时期天帝祖先信仰向道德伦理观念的发展
二 殷商时期“德”观念的出现与发展
第二节 周代“敬德”“保民”政治观念的表现
一 周初政治的“敬德”“保民”思想
二 春秋时期“刑德并用”的政治观念
第三节 孔子的刑德观念及其发展
一 上博简《鲁邦大旱》所见孔子的刑德并用观念
二 对孔子“德主刑辅”思想的综合认识
第三章 政权合法性视域下之“道德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合法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内在价值指向
一 “合法性”的内涵及基本理解
二 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基本观念
第二节 天命与德行并重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唐虞之道”与圣王政治的理想
二 殷商时期以天帝、祖先神为中心的潜在合法性观念
三 敬德保民:周代政权合法性内涵的德性转化
第三节 “民之父母”观念之政治正当性思想
一 《诗》《书》中“民之父母”的政治正当性思想
二 明德与亲民:先秦儒家政权合法性思想的内涵
三 儒家“民之父母”观念的现代反思
第四章 儒家“道德的政治”之思维与价值观基础
第一节 中国哲学整体性世界观的内涵
一 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的内涵
二 “天-地-人-我”一体的道德世界观
三 儒家“修、齐、治、平”的政治共同体观念
第二节 西方政治哲学关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争论
一 罗尔斯与社群主义关于正义主体性质的争论
二 哈贝马斯关于正义条件的主张及其启示
第三节 成己-成人:道德政治中的人格实现
一 为仁由己:道德主体之挺立与人格尊严之追求
二 成己-成人的道德整体观与共同体意识
第五章 儒家的人性关怀及政治道德之养成
第一节 善恶之间:孟子、荀子人性论概要
一 孟子前的人性论及其政治哲学内涵
二 孟子性善论及其蕴含的政治哲学主张
三 荀子性恶论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路径
一 义利之辨:孔孟公私观的思想主旨
二 孔孟儒家政治公德修养的心性指向
三 仁爱与孝悌:孔孟公私观的理论困局
第三节 荀子的礼法制度思想及对公私困局的突破
一 荀子突破孔孟理论困局的总体可能
二 荀子承认人之欲望并予以合理安顿的主张
三 性恶论基础上的礼法制度主张
第六章 天下有道——“道德的政治”之超越根据
第一节 道法自然:道家政治哲学之自然性向
一 道:作为政治之本原与根据
二 德:自然的政治之内涵
三 无为、无名的政治主张
第二节 天下有道:儒家“道德的政治”之超越理想
一 儒家之道义追求及其政治理想
二 超越而具体:三代之道的典范意义
三 儒家之“道”的超越性与普遍性
第三节 “道尊于势”:儒家道统之政治超越性
一 儒家道统思想及其政治超越性追求
二 士君子的政治追求及政治理想的实现
第七章 君子之治:“道德的政治”之存在论意义
第一节 “君子”概念发展及德位关系的变化
一 《诗》《书》中“君子”德位内涵的变化
二 《周易》经、传中的“君子”内涵
三 《论语》中君子德、位之分合
四 君子德、位的特殊性
第二节 儒家“君子世界”的政治哲学内涵
一 君子的仁义世界
二 君子的德性世界
三 君子的礼法世界
四 儒家君子政治的现代意义
第八章 “道德的政治”之教化形态与法治路径
第一节 儒家乐教及其对于道德政治形成的意义
一 乐的内涵及其传承与起源
二 乐的结构与礼乐制度
三 乐的政治教化功能
第二节 隆礼重法:荀子“德性的法治”思想
一 荀子“德性的法治”形成之社会历史背景
二 荀子“德性的法治”哲学形成之思想逻辑
三 荀子政治哲学之理性精神与制度追求
四 隆礼重法:“德性的法治”之制度要求与德性归趋
第九章 “道德的政治”形成之社会形态与当代实现
第一节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与道德政治之双向构成
一 中国传统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
二 士绅自治——政权与社会的沟通桥梁
三 乡约体系——乡村善治的规范体系
四 书院文化——传统社会精英文化的枢纽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道德的政治”之当代建构
一 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渐瓦解
二 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结构的重构与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道德的政治”的理论吸收
四 “道德的政治”对当代社会道德建构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