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并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
定 价:99 元
当前图书已被 3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何刚强 著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521314779
-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059-53
- 页码:32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道器并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是作者多年从事翻译研究和教学的讲座合集,由17讲组成。按主题划分,分别为\"学问之道\"\"译论探讨\"\"思接杏坛\"和\"译艺识小\"四个主题,每部分各有三到五篇讲座整理成的文章。本书对于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以及翻译行业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适读人群 :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翻译工作者
《道器并重,学识兼谈——翻译认知、教育、践行讲谈自选集》是作者多年从事翻译研究和教学的讲座合集,由17讲组成。按主题划分,分别为\"学问之道\"\"译论探讨\"\"思接杏坛\"和\"译艺识小\"四个主题,每部分各有三到五篇讲座整理成的文章。本书对于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以及翻译行业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国人,只要稍有诗书在腹,都可能知道处理好知行关系十分重要。各行各域的从业人员,各类各科的知识人士,虽然各有专攻,但他们的工作与行为也都离不开知与行的大框架。我们工作在翻译实践、翻译教育与翻译研究的广大同仁也无例外,都无时不刻地在有意无意地体现各自的知行观。
从传统上讲,我国历来有“知易行难”的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它的内涵可有两层,一是,实践对于知识、理论的真正掌握必不可缺,二是,能否将所学知识、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做出成绩,才是最考验人的。
但是“知易行难”说,似也有其缺陷,因为它会在不经意间让人觉得“知”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由此可能导致在求知的过程中不下应有的功夫,只获得个一知半解,或者浅尝辄止,结果是“行”也行之不远。因此,正确的说法应当是,知与行都不易。再细忖之,这样的说法虽说在理,却仍然给人一种知与行分离的感觉,因而依然不甚理想。一个更合适的提法我认为应当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即将知与行作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来认识,并依此来规范大家的为人行事,或依此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达到做事或做学问的高境界。
质而言之,“知行合一”突出这样一种认识,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换言之,我们不能只知不行,也不能只行而不知,因为“行”脱离了“知”便无方向可循,而“知”脱离了“行”就难以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更无说服力可言。我国历史上的圣人、先哲以及许多伟大人物,他们自身都堪称知行合一的楷模,这也是他们至今仍受人民尊崇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我们每位学人,囿于各自的专业取向或兴趣领域,都会有不同的“知行”图景,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合一”结构。在此我想就中国翻译学者的知行合一问题具体谈一点管见,以作抛砖。
学问之道
道器兼治,龙虫并雕——谈翻译教师/学者之佳境
翻译研究者治学基础纵谭
翻译教师登堂入室五步曲
漫谈典籍英译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刊上品论章,倡醇清文风-一我担任《上海翻译》主编之责职
译论探讨
译学、译论、译道——翻译研究选项与分层摭谈
我国翻译基础理论研究期待实质性突破
漫谈文字、文辞与翻译
思接杏坛
译事、译才与英语教学的翻译转向
问而明之,践而成之——对翻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与探索
传统、特色、师资——重新认识翻译专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才”与“学识”之我见——兼谈英语(翻译)学习与前程选择
THERE IS MORE TO“SUFFER”AND TO“ENJOY”!
The word means X but you wouldn't really caii it X here
英译汉可向汉译英提供借鉴
文学翻译应力达文字雅训、文采斐然——The King's General译后谈
揽全局以探骊,善拿捏可得珠——我的三篇汉译英体悟录
附录
不忘传统,旨在创新-一复旦大学翻译专业建设先行先试回顾
变译的多重意涵与理论地位
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中国的翻译理论应当独树一帜之理据
懂外文者未必能搞翻译
取精用弘,图远务实——简谈翻译硕士专业教材《笔译理念与策略精讲》编撰原则
文质颉颉,各领风骚——对《论语》两个著名英译本的技术评鉴
译学无疆,译才不器——翻译(院)系培养人才应有长远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