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学堂·思考经方:《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心悟
定 价:59 元
丛书名:中医师承学堂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毛进军 著
- 出版时间:2014/7/1
- ISBN:9787513219105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22.29
- 页码:40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作者毛进军主任医师在学习、思考和临证中,悟出了《伤寒论》六经辨治内涵就是“六经方证集合”的理念;总结了六经方证病机的具体辨治要诀为“明辨六经,顾全合证,谨守病机,方证相应,重视两本,药参神农”;提出了《伤寒论》经方“六经方证病机二元辨治”的思路和方法。
书中的主要内容,就是作者对《伤寒论》六经经方学术的思考、探索、创新和经验。重点是在阐扬胡希恕先生等经方医家《伤寒论》六经方证辨证学说的基础上,将自己临证思考和探索的《伤寒论》六经方证病机辨治方法、思路和经验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解析。全书共分十九章,举作者本人辨治的医案76例。作者对这些医案的思考和辨析,有助于启迪经方学习者拓宽《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活用经方的思路。
我敬爱的父亲有一句名言:“多读书,还要学会勤思考,勤思考才能得智慧。”
他老人家经常对我说:“思考是金,只有勤于独立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才能不断进步。因为,你的智慧是你将所学的知识经过多动脑子去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得到的,不是不动脑筋就能轻而易举得到的,多思考才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才能学以致用。”
“你读书时,一定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不要像蜻蜒点水一样,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看得多忘得快。读书不仅要广,重要的是要精,对所学的知识要在脑子里多想几个为什么,只有自己想明白了,融化在你脑子里了,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孔子有句话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讲思考与读书要同步进行才能得到你自己的东西。特别是你学中医,一定要多读古代经典著作,经典才是中医的根本,读经典就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不要人云亦云。而且多思考,还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父亲的这些话对我是非常有用的,一直贯穿于我读书和临证的过程中。
为什么父亲经常对我这么说呢?
因为,在我读书和临证的路途中,曾经有过浮躁和迷茫。
初入临床的时候,我踌躇满志,认为自己教科书学得也比较扎实,考试也都不错,也没少读古今医案,中医的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应当是掌握得差不多了,治病还会有多难吗?
而接诊病人后,我才发现治病是远远没有那么简单的。病人的病证和病情变化与我从教科书上及其他类似书籍中所学到的知识是不太相同的,是不能简单对号入座的。
当时我就有些着急了,感到所学的知识是缺乏思考的知识,看得多,但没有深入地理解,思路狭窄,不会变通,没有获得以不变而应万变的知识和智慧,辨证不清,以方套病,疗效不明显,每每感到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感叹,特别有一种中医理法到用时难以理清头绪的困惑,以及还要加倍读书的紧迫感。
所以,我常常对父亲说起读书和临床的苦衷,正因为如此,父亲才经常对我进行耳提面命。
经过父亲的多次教诲,我对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思维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此对中医经典著作开始重视起来,在读书中逐渐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面对病人复杂多变的病证,我能够做到勤学不辍,扎扎实实地深入思考经典理论知识,在临证中读书,在读书中反复思考,再将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在临证中验证,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尝到了多思考的甜头。经过反复而深入的思考,所学知识的确记得牢,并且用得活,从而使我增强了自信,拓宽了思路,学会了变通,临床疗效也不断提升。
我在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有时候对其中的一个条文、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要进行反复思考,多方查找资料对比,力求弄明白它的涵义。
思考后,我有目的地在临床上进行验证、总结,不断地弃旧图新,力求得出一些符合临证实际的规律性的东西。
我认为,要想在临床上得心应手,首先必须要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是你获得圆机活法智慧的前提,但要将知识上升为你的智慧,就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多思考,勤思考,多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思考中,不断修正错误的认识,增加新的认识,并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变零碎为系统,变感性为理性,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第一章 思考经方溯源头 寻根求本重传承
第一节 《伤寒》方书祖经典须苦读
一、张仲景立医极,著《伤寒》,功泽千秋
二、《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根
三、《伤寒杂病论》乃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
第二节 经方效彰明重在勤临证-
一、《伤寒》经方“一剂知,二剂已”
二、郑重声明:书中所举医案的药量及用法不可照抄照搬
三、医案解析
(1)咳嗽,泄泻
第三节 《伤寒》治急证自古就有名
一、《伤寒》经方是辨治急危重症的利器
二、医案解析
(2)心悸(心律失常),胸痹(冠心病,心力衰竭),痞满
第四节 《伤寒》自古盛后世乏传承
一、《伤寒论》经方学术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
二、中医学与传统文化及学术的变迁
三、唐宋以降,各家学说蜂起的利弊
四、当今中医特色的缺失
五、学中医必须寻根溯源
第五节 《伤寒》蕴真谛经方须后继
一、《伤寒》自古为医者的必读之书
二、辨证论治思维的弱化和缺失
三、《伤寒论》等经典经方后继乏人
第六节 《伤寒》须传承学风宜端正
一、《伤寒论》经方学术的弘扬和传承:
二、香港中医学经典重传承的精神值得学习
第二章 正本清源读《伤寒》探赜索隐兴汉术
第一节 经方用难精缘于思路混
一、读懂《伤寒》,会用经方,必须正本清源
二、自古“经方”与“医经”是两大学派
第二节 《内经》重医理中医学根基
一、《黄帝内经》是医经家(学派)的理论根基
二、扁鹊《难经》拓展了《内经》的微言奥旨
第三节 《伤寒》重医术临床学根基
一、《伤寒杂病论》是经方家(学派)的理论根基
二、“经方”所指有多种说法
三、《伤寒》方为经方当之无愧
四、经方应分为广义经方和狭义经方
五、《伤寒》经方是足堪师法的千古名方
第四节 《伤寒》重方证自古有传承
一、《伤寒》的实质是不尚空谈
二、《伤寒杂病论》传承的有功古医家
(一)王叔和整理编次《伤寒论》,首功一件
(二)孙思邈辑《千金方》收录《伤寒》,功德无量
(三)林亿等医家整理校对《伤寒》《金匮》,成就斐然
(四)成无己最早注解《伤寒论》,一大创新
(五)感恩这些使《伤寒》流传至今的先师们
第五节 《伤寒》溯源流《汤液》《本经》
一、《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
二、《汤液经法》与《伤寒论》
……
第三章 继承先贤解六经 方证体系最切用
第四章 经方之秘在药量 配比亦为关键项
第五章 《伤寒》六经蕴深意 方证重在察病机
第六章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
第七章 阳明里阳分热实 明辨方证须识机
第八章 半表半里少阳病 柴胡临证最常用
第九章 太阴属于里虚寒 温化寒饮是关键
……
第十八章 后天之本是胃气 处片顾护即生机
第十九章 《伤寒》药性源《本经》药症加减参神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