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
定 价:52 元
丛书名:中医师承学堂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胡希恕 著
- 出版时间:2015/1/1
- ISBN:9787513223850
-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54.2
- 页码:25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中医师承学堂》是现代著名经方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胡希恕先生以“六经一八纲一方证”的伤寒理法,用“按语”的方式评说《温病条辨》上中下三焦篇章。虽是一家之言,但极具启示意义。是“以伤寒解温病”的代表力作。
胡希恕先生处处以伤寒临床家的角度对《温病条辨》进行解读,在书中按语中明确提出“为病的阴阳表里虚实,仲景乃括之以六经,树立了中医学特有的病理生理学的大纲”。上焦篇第二十三条,胡老则直言不讳:“若治亦只有白虎重加人参一试,东垣清暑益气汤又何足以当之。又于猛恶温热证,则必须急下其热,我每用炙甘草汤去桂姜参枣,加大量石膏、大黄,为益津下热之治,极验,学者可试之”。中焦篇四十二条,胡老单刀直入:“潮热、呕恶、烦渴、汗出、胸痞、自利等证,明是阳明少阳并病之属,用小柴胡汤治之乃佳。所出杏仁滑石汤,与证不大合拍。”
原书系油印本,所引《温病条辨》版本为问心堂版本(增加“补秋燥胜气论”),且只选取精华的上中下三焦篇章,删去序言、凡例及原病篇、杂说、解产难、解儿难及文中所夹朱评、汪按、征按。
张仲景为了阐明“万病一致”的变化规律和诊治法则,乃著《伤寒论》以作示具范,故我常谓“万病之治法,已尽于《伤寒》一书;而万病之治方,则《伤寒》一书实有未备”。
盖疾病之种类至多,为病的证候至变,若尽病尽证的各立一方,亦势有所难能。但为精究仲师之法,辨证平脉,以别阴阳,以分六经,以厘定方药,则万病之治,亦复何难之有!若不深究其法,而只泥守其方,生吞活剥,不知制裁,如何不自误而误人!
温病之证,颇似伤寒与中风,仲景虽有汗、下、温针之戒,然误于粗工、滥施麻桂而死者,不可胜数。此温病一科所以为后世所重视。吴氏此著,虽不免于后世家言,但于温病为治,确有独到发挥,引为专科之学,原无不可。既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略具基础,正不妨从其是而议其非,以体认中医一贯之道。照录《温病条辨》原文,因不似汉代文字古奥难通,故只随文讲解,不另作注释,评议附后“按”内。
见仁见智,更有望于同志之努力也。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卷一上焦篇
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首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附录1:胡希恕\"药物的医疗应用
卷二 中焦篇
法一 百零二条,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 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 下焦篇
法七十八条,方六十四首,共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
秋燥
附录2:胡希恕《温病条辨》约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