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王旭高》是《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中的一册。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王旭高》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王旭高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第1部分,生平概述包括王旭高生存的时代背景和从医经历等;第二部分对其主要著作的学术价值作了简要的概述;第三部分对王旭高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学术特色作了详尽的介绍;第四部分为临证经验,从内科、外科阐释了王旭高的临证经验,并另列医案赏析分科列举王旭高经典医案;第五部分从历代评价和学派传承介绍王旭高对后世的影响。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王旭高》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业余爱好者阅读,对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医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难经》,本草学探源于《神农本草经》,辨证论治及方剂学发轫于《伤寒杂病论》。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思考与实践,提出独具特色的真知灼见,不断革故鼎新,充实完善,使得中医药学具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结构、丰富的原创理论内涵、显著的临床诊治疗效、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历代医家本身就是“活”的学术载体,他们刻意研精,探微索隐,华叶递荣,日新其用。因此,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始终呈现出一派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繁荣景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继依托2005年度国家“973”计划课题“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与内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子课题“古代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研究”、2013年度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建设规划,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选取历代具有代表性或学术特色突出的医家,系统地阐释与解析其代表性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旨在发掘与传承、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为提升中医师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和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本套丛书即是此系列研究阶段性成果总结而成。
综观历史,凡能称之为“大医”者,大都博览群书,学问淹博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长。因此,我们以每位医家独立成书,尽可能尊重原著,进行总结、提炼和阐发。此外,本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将医家特色学术观点与临床实践相印证,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医案,用以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便于临床施用。本丛书现已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中的“医药卫生”重点图书出版计划,并将于“十三五”期间完成此项出版计划,拟收载历代102名中医名家,总字数约1600万。
丛书各分册作者,有中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资深专家、国家及行业重点学科带头人,也有中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中的学术骨干,分别来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单位。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及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各学科。全体作者以对中医药事业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无私奉献,历经数年成就了这份艰巨的工作,以实际行动切实履行了传承、运用、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项目及丛书撰写、统稿与审订的过程中,研究团队暨编委会和审订委员会全体成员,精益求精之心始终如一。
吴小明,男,1966年出生,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从事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与研究及中医内科临床诊疗工作。作为编委参编《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各家学说》教材。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辽宁省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首席科学家;2002年至2013年期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中医痰证理论研究、中医名家学术研究、日本汉方医学研究。主编《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集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医痰病研究与临床》等。著有《日本汉方医学》。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二、生平纪略
三、从医经历
(一)号称“白马医生”,仁心仁术
(二)因试卷溅墨落第,弃儒习医
(三)上自轩岐迄诸家,刻苦钻研
(四)穷搜博采诸秘法,好用古方
(五)乱世奔波救疾厄,怀仁济世
(六)治病救人立身正,用药果敢
(七)育人写书重传承,造福后世
著作简介
一、《王旭高医案》
二、《环溪草堂医案》
三、《王旭高遗书六种》
四、《医门要诀》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内经》对王旭高学术思想的影响
(二)张仲景治肝思想对王旭高的影响
(三)叶天士对王旭高学术思想的影响
二、学术特色
(一)创肝病三纲论治
(二)立治肝三十法
(三)调治肝病重视脾胃
(四)肝病用药特点
(五)方剂学研究
临证经验
一、内科临证经验
(一)郁证
(二)痰病
(三)温病
(四)中风
(五)劳损
(六)臌胀
(七)噎膈、反胃
(八)痰饮
(九)咳嗽
(十)血证
(十一)心腹痛
(十二)痛风、痹、腰痛
(十三)癫、狂、痫
(十四)消渴
(十五)伤食
(十六)黄疸
(十七)头痛、耳聋
(十八)疝证
(十九)痿证
(二十)泄泻
(二十一)呕、吐、哕、呃
(二十二)积聚
(二十三)五淋、癃闭
(二十四)遗精
(二十五)赤白浊
(二十六)自汗、盗汗
(二十七)怔忡、惊悸、失眠、健忘、奔豚
二、外科临证经验
(一)外科辨证总论
(二)施治纲要
(三)病证治疗举例
三、医案赏析
(一)内科杂病医案
(二)妇人病医案
(三)小儿病医案
(四)外科病医案
(五)皮肤病医案
(六)虫病医案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术传承
三、后世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