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内早出版的一部新生儿机械通气实用专著,在过去18年里,对我国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次再版,内容上更为系统、全面地介绍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和新进展,纳入了机械通气模式、临床应用技术、设备性能以及治疗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多种通气策略与临床经验等内容,以利于指导广大的儿科、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解决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1. 本书第1版为国内首部详细介绍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医学专著,内容实用、全面,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培训及推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 本书编写团队均为新生儿机械通气领域一线专家,紧密结合我国新生儿专业的现状,分享多年的宝贵临床经验,充分展示临床新知识与进展。
3. 本次再版具有内容更新力度大、新增内容较多、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融汇国内外新进展等特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生儿机械通气医学专著。
《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第1版自2004年出版发行以来,至今已有17年。当年我们组织全国26家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儿童医院的三十余位从事新生儿医学临床与研究工作的中青年专家共同撰写了这本关于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医学参考书。当时国内还没有详细介绍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医学专著,广大的新生儿科、儿科医护人员在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临床实践中缺乏相关的参考资料。当时获取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的途径也没有如今这样宽广和丰富,这对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在临床的推广、普及造成了一定困难。本书的出版与发行解决了当时新生儿机械通气参考资料短缺的问题,为新生儿科、儿科医护人员系统、全面地了解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和最新进展,以及帮助其解决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了帮助。
近年来,医学科技发展迅猛。不论是基础医学研究,还是临床医学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伴随人们对呼吸生理学、临床病理学、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深入认识、理解和应用,以及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也得到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新生儿机械通气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基于循证医学理论,国内专家也制订了一部分与机械通气相关的新生儿诊疗常规、指南或专家共识,使得新生儿机械通气的理论日益丰富和充实,呼吸机临床应用技术日臻完善,新生儿呼吸机性能不断创新和成熟。现在看来本书第1版的内容已显得非常陈旧,其中部分理论、观点和方法已被淘汰。因而,亟待修订、补充、更新和完善。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第2版)的编写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参编人员除第1版作者外,还增加了部分工作在新生儿临床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对书稿内容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补充和更新。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内容更新力度大——本书第2版共分5篇53章,几乎所有章节都在第1版基础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更新内容超过35%。②新增内容较多——在第二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基础理论部分增加了“无创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波形分析及其临床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脑损伤”“氦氧混合气通气”内容;在第四篇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的临床治疗部分增加了“LISA与MIST技术”“新生儿喉罩”“新生儿镇静与镇痛技术”内容。附录部分增加新生儿呼吸功能、脐血、动脉血和毛细血管血液气体正常参考值,以及新生儿心肺疾病常用药物使用剂量与方法等,以便临床医护人员使用时查阅。③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本书以新生儿机械通气基础理论为坚实的科学基础,重点突出新生儿机械通气技术的临床应用,力求不断提高危重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和生活质量。④融汇国内外新进展——注重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既介绍国外最新进展,也融入国内新生儿医学发展的经验与特色。
本书的再版凝结了各位作者的心血,在此特表谢意。本书出版之际,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吝赐教,如有疑问欢迎发送邮件至邮箱renweifuer@pmph.com,或扫描封底二维码,关注“人卫儿科学”,对我们的工作予以批评指正,以期再版修订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周晓光,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医疗中心主任,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儿童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兼常务副主任委员。担任江苏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复苏学组组长,江苏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家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兼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实用儿科杂志》和《儿科药学杂志》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科技厅临床医学科技专项项目、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南京市卫生局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各1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论文18篇。主编医学专著《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学》,参编《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和第5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助产学》等医学专著8部。
肖昕,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新生儿科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围产医学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新生儿学分会常务委员兼遗传代谢病学组组长,广东省基层医药协会小儿遗传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Journa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和《广东医学》编委。系国家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和广州市医疗事故专家鉴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主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相关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项等。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篇。作为主编之一,编写《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学》和《实用儿童重症医学》。参编《实用新生儿学》(第5版)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小儿内科学》(第5版)等学术著作。
农绍汉,教授,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神经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优生优育协会儿童营养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母婴安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儿科学及青少年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新生儿学分会委员。
兼任《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特约编委,《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广东医学》《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承担国家人事部“全国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和广东省重点科技项目等共15个项目。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主编或副主编医学专著2部,参编医学专著5部。
第一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医学基础
第一章 呼吸系统的胚胎发育
第一节 肺的胚胎发育
第二节 肺液的作用及肺液的清除
第三节 肺表面活性物质
第四节 胎儿的血红蛋白
第五节 胎儿的呼吸运动
第六节 出生时呼吸的建立
第二章 新生儿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第一节 上呼吸道
第二节 下呼吸道
第三节 附属结构
第四节 呼吸道黏膜和黏液纤毛清除系统
第三章 新生儿呼吸生理
第一节 肺的通气
第二节 呼吸力学
第三节 肺的血液循环
第四节 肺的换气
第五节 呼吸调节
第六节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第七节 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
第八节 呼吸系统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
第四章 新生儿血液气体
第一节 大气压和气体分压
第二节 血液气体的弥散
第三节 血氧及氧气的运输
第四节 血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的运输
第五章 新生儿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
第一节 体内酸碱物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
第二节 血气分析指标及其注意事项
第三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第四节 酸碱失衡的治疗
第六章 新生儿呼吸衰竭
第一节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第二节 病理生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诊断
第五节 治疗
第七章 新生儿呼吸功能的监测
第一节 临床监测
第二节 床边仪器监测
第三节 肺功能检查和监测
第四节 呼吸力学
第五节 呼吸相关性功能的监测
第六节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呼吸功能监测
第二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基础理论
第八章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与应用进展
第一节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应用进展
第九章 新生儿呼吸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与作用
第一节 呼吸机的基本结构与性能
第二节 呼吸机的作用
第三节 呼吸机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呼吸机的分类
第十章 无创机械通气
第一节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第二节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第三节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第四节 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
第五节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
第十一章 新生儿呼吸机的选择及临床应用指征
第一节 新生儿呼吸机的性能与选择
第二节 应用呼吸机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
第十二章 新生儿机械通气模式及其选择原则
第一节 机械通气模式的分类
第二节 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
第三节 几种特殊的通气模式
第四节 通气模式的选择
第十三章 新生儿呼吸机的操作及参数调节
第一节 呼吸机参数的设定及其生理作用
第二节 呼吸机的临床操作技术
第十四章 新生儿人机同步与保护性通气策略
第一节 新生儿人机同步
第二节 同步触发通气
第三节 新生儿保护性通气策略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五章 新生儿呼吸机的撤离
第一节 呼吸机撤离的指征、方法与步骤
第二节 呼吸机撤离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第十六章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呼吸力学监测
第一节 呼吸力学基础
第二节 基于呼吸机的呼吸力学监测
第三节 基于患儿的呼吸力学监测
第四节 呼吸肌功能的监测
第十七章 新生儿呼吸波形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基本参数
第二节 呼吸波形的主要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新生儿呼吸波形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其处理
第十八章 机械通气的日常管理与护理
第一节 机械通气的日常管理
第二节 机械通气患儿的护理
第十九章 新生儿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一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第二节 肺不张
第三节 肺气漏
第四节 通气不足和通气过度
……
第三篇 常见新生儿疾病的机械通气
第四篇 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的临床治疗
第五篇 新生儿常用呼吸机简介、消毒、保养与维护
附录
中英文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