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元年纂修 康熙十一年增刻本》:
《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元年纂修 康熙十一年增刻本》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41册收录康熙元年(1662)刻本、康熙十一年(1672)增刻本影印本为底本,参考《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41册收录乾隆三年(1738)刻本、第42册收录光绪六年(1880)广州翰元楼刻本、第43-45册收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清远县志》影印本,以及《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4、14-21册收录的明嘉靖、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广东通志》,同时参考其他相关典籍进行他校,一些字句则适当运用理校法进行点校。
《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二十六年刻本》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42册收录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影印本为底本,参考《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41册收录乾隆三年(1738)刻本、第42册收录光绪六年(1880)广州翰元楼刻本、第43-45册收录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清远县志》影印本,以及《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第2-4、14-21册收录的明嘉靖、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广东通志》,同时参考其他相关典籍进行他校,一些字句则适当运用理校法进行点校。
清远历史悠久,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中宿县。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置清远郡,中宿县隶之。隋开皇十年(590)废郡,置清远县。清远县之名由此沿用至1988年撤县设市止,共2000多年历史。
清远方志的编修,始于宋建炎三年(1129),时任县令林勋纂《清远县志》,但元代散佚。此后,直到明清两代才再次修志,然大部分没有流传下来。
清代是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清远在顺治至光绪年间就编修了8部方志,今仅存4部。
《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元年纂修 康熙十一年增刻本》:
前言
点校说明
康熙元年纂修,康熙十一年
增刻本《清远县志》简介
原叙
县志凡例
县志图说
卷一 提封志
县肇
年表
唐虞
三代
春秋
战国
秦
汉
晋
梁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补录
分野
疆域
形胜
山川
古迹
卷二 建置志
城池
县署
公署
县属
附
卫署
附卫属
铺舍
乡都村里
乡都
里巷
村[里]
墟市
桥渡
坊表
台榭
瑶峒
卷三 学校志
学宫
书院
社学
射圃
学田
故牒存略
学田记略
卷四 (常)[尝]祀志
祀典
坛庙
寺塔
废寺田附
卷五 风土志
气候
风俗
物产
谷之属
蔬之属
果之属
花之属
木之属
草之属
药之属
禽之类
兽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虫之属
卷六 食货志
户口
明
大清
田赋
元
明
清
赋役
岁派
起运
存留
杂赋
岁办
额办
杂办
盐钞
附
驿传
……
卷七 武备志
卷八 秩官志
卷九 选举志
卷十 人物志
卷十一 外志
《康熙清远县志一种(点校本):康熙二十六年刻本》:
点校说明
康熙二十六年刻本《清远县志》
简介
旧序
旧序
原序
黎公恕旧《志》叙略
重修《清远县志》序
县志凡例
卷一 提封志
舆图说
舆图
县肇
年表
唐虞
三代
春秋
战国
秦
汉
晋
梁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野
疆域
形胜
山川
古迹
瑶峒
卷二 建置志
城池
县署
公署
县属
附
卫署
附卫属
铺舍
里巷
乡都
村落
墟市
坊表
台榭
桥渡
堤陂
卷三 学校志
学宫
书院
义学
社学
射圃
学田
故牒存略
学田记略
卷四 尝祀志
坛庙
寺塔
附废寺田
卷五 户口志
丁册
明
国朝
……
卷六 食货志
卷七 秩官志
卷八 武备志
卷九 辟举志
卷十 人物志
卷十一 礼仪志
卷十二 风土志
卷十三 艺文志
卷十四 政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