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研究,尤其是承担海南省重大项目以来的研究结果,同时参考了前人发表的文献等资料编著而成,并将文献资料中的术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
《槟榔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共计246千字,其中有112.5千字内容是在海南省重大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属于创新性成果,如书中槟榔黄叶病毒病、技术规程规范等内容。
《槟榔主要病虫害原色图谱》实用性较强,可供科研院所、高校等从事“槟榔黄化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及种植户人员使用,从中得到病虫害诊断方面有价值的信息。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多年生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及亚热带边缘地区,印度、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为主要种植国。槟榔是一种典型的热带经济作物,是海南省重点发展的“三棵树”(槟榔、椰子、橡胶)之一。
槟榔在中国和印度等主要种植国的经济地位非常重要,可以用“小槟榔、大产业”描述。在印度,槟榔是一种重要的大宗经济作物,大约有1 000万人口从事与槟榔相关的产业,并且大部分人主要依靠槟榔为生。2007年,该国收获面积为39.68万h㎡,占当年世界槟榔总收获面积的49%。当年,印度槟榔产量为55.92万t,约占2007年世界槟榔产量的58%。在中国,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95%以上。截至2011年底,海南省槟榔产值已超过30亿元。2015年底,槟榔产值已超越天然橡胶,跃居为海南省第一大支柱产业。根据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19》数据,截至2019年,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2.4万h㎡;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2018年槟榔产值达287.3亿元。目前,槟榔已成为海南省中东部地区230多万农民(约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1/4)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海南“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
槟榔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口腔嗜物(槟榔、香烟、口香糖)之一,全世界有超过10亿槟榔咀嚼者。槟榔还是一种重要的南药植物,位列四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之首,有驱虫、消积、行气、利尿等功效。槟榔还可用于制作保健饮料、营养食品。此外,槟榔还被用于多种社会宗教仪式。
近年来,由于槟榔价格持续攀高(2020年槟榔鲜果价格超过40元/kg,创历史新高),导致种植面积逐渐扩大,除了传统中东部槟榔主产区槟榔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外(如文昌市2015年槟榔面积为0.33万h㎡,2020年面积超过0.53万h㎡,增幅约60%),西部传统上种植橡胶、椰子、木薯等作物的市县也在大力发展槟榔产业(如白沙县牙叉镇九架村现已发展种植槟榔面积超过0.13万h㎡)。
然而,伴随着槟榔种植面积的扩大、价格持续攀升以及近年来除草剂施用等因素影响,生产中以“罪魁祸首”槟榔黄化病或槟榔黄叶病毒病、椰心叶甲引起的“黄化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海南省槟榔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我们调查时发现生产中引起槟榔叶片变黄的其他因素很多,尤其是红脉穗螟、细菌性叶斑病、根腐病、坏死环斑病毒病、坏死梭斑病毒病等重要或次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造成槟榔黄化情况不断加重、面积不断扩大,现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槟榔黄化病一个单一的、简单的槟榔黄化病问题,而是一个对病原或病因尚具有争议的、多种病虫、生理性因素以及与气候等交织的复杂的问题,已成为一种“灾害”,引起了海南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槟榔黄化问题的研究和有效治理牵系着整个槟榔产业的发展以及数以百万计农民的增收。鉴于槟榔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生产中槟榔黄化原因复杂、病虫害多发重发等瓶颈问题,本项目组通过系统调研、专家研讨等撰写了《海南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书》等报告,报告提交海南省科学技术厅、海南省委省政府,得到海南省委书记(时任海南省省长)沈晓明同志“科研经费要用在刀刃上,我认为这就是‘刀刃’”的肯定性批示。围绕项目“2018年海南槟榔病虫害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历经数个月的不懈努力,项目“槟榔黄化灾害防控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ZDKJ201817)终于在2018年9月30日正式立项。立项后,课题一“槟榔黄化因子及致害机理研究”团队紧密围绕任务书针对海南槟榔致害因子多样,生理性与病理性黄化并存且症状类似、难以区分的难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突破。
第一,在病理性黄化因子(或致黄关键病害)方面,发现除了印度和中国传统上发现及报道的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槟榔黄化病外,槟榔黄叶病毒病也是引起海南省大面积槟榔黄化的一种病害。 “槟榔黄化病”病原的进一步明确为今后防控技术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我们还鉴定了引起槟榔叶片局部黄化的(病斑四周产生黄色晕圈)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槟榔梭斑病毒病,对同样病斑四周产生黄色晕圈的炭疽病菌进行了进一步种类鉴定。此外,项目团队还发现了5种槟榔新病害。
第二,在主要害虫方面,我们对引起三亚、陵水、万宁、琼海、文昌沿线槟榔大面积受害、连片枯黄的椰心叶甲进行了持续监测,并对槟榔园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对潜在的传播槟榔黄化病或槟榔黄叶病毒病的媒介昆虫进行了研究,目前2种“黄化病”的媒介昆虫研究已有突破性进展。对媒介昆虫的研究将有助于丰富2种槟榔黄化相关病害(槟榔黄化病和槟榔黄叶病毒)的综合控制策略和技术措施。
第三,在生理性黄化和药害方面,我们通过盆栽实验、田间调查等证实缺氮、缺铁、缺锌、干旱、寒害等也会引起槟榔叶片变黄。这些生理性、气候等引起的槟榔黄化多连片发生,通常通过病因分析就可以在症状表现上与侵染性病害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槟榔黄叶病毒病、叶斑类病害、根腐类病害进行区分。
第四,我们针对致黄关键病害槟榔黄化病、槟榔黄叶病毒病及种苗、媒介昆虫编写了检测和监测技术规程,针对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槟榔坏死梭斑病毒编写了检测技术规程;针对椰心叶甲编写了监测技术规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根据近20年来的研究进展、防控实践编写并发布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为海南省系统开展槟榔黄化病和槟榔黄叶病毒病的统防统控提供了依据。
本书根据我们近年来的研究,尤其是承担海南省重大项目以来的研究结果,同时参考了前人发表的文献等资料编著而成,并将文献资料中的术语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本书共计246千字,其中有112.5千字内容是在海南省重大项目执行过程中完成,属于创新性成果,如本书中槟榔黄叶病毒病、技术规程规范等内容。本书引用文献的作者或从事槟榔相关工作的农技人员为我们提供了原始照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实用性较强,可供科研院所、高校等从事“槟榔黄化病”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也可供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及种植户人员使用,从中得到病虫害诊断方面有价值的信息。
本书由20余名植物病理学、昆虫学、营养学与栽培学方面的团队成员,多名专家学者及一线农技人员积极参与撰写、统稿工作,并提供了相关资料、照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会出现疏漏,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槟榔黄化灾害防控及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ZDKJ201817)的立项和顺利执行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注及支持,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原海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史贻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等领导多次组织座谈会、现场会等推动项目进行;万宁市委书记贺敬平、副市长陈月花等领导也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唐庆华,副研究员,博士,2009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槟榔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岗位专家。主要从事槟榔黄化病、槟榔细菌性叶斑病等病原检测及致害机理研究工作。在《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出版专著5部,获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或主持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海南省科技重点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行业科技项目等2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450多万元。
第一章 槟榔主要病害
第一节 槟榔黄化病
第二节 槟榔黄叶病毒病
第三节 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
第四节 槟榔坏死梭斑病毒病
第五节 槟榔炭疽病
第六节 槟榔细菌性条斑病
第七节 槟榔细菌性叶斑病
第八节 槟榔根腐病
第九节 槟榔泻血病
第十节 槟榔果腐病
第十一节 槟榔芽腐病
第十二节 槟榔拟茎点霉叶斑病
第十三节 槟榔弯孢霉叶斑病
第十四节 槟榔鞘腐病
第十五节 槟榔裂褶菌茎腐病
第十六节 槟榔藻斑病
第十七节 槟榔煤烟病
第十八节 槟榔次要或不常见病害
第二章 槟榔主要害虫
第一节 椰心叶甲
第二节 红脉穗螟
第三节 甘蔗斑袖蜡蝉
第四节 黑刺粉虱
第五节 双钩巢粉虱
第六节 螺旋粉虱
第七节 柑橘棘粉蚧
第八节 考氏白盾蚧
第九节 银毛吹绵蚧
第十节 椰园蚧
第十一节 矢尖蚧
第十二节 双条拂粉蚧
第十三节 椰子坚蚜
第十四节 红棕象甲
第十五节 椰花四星象甲
第十六节 香蕉冠网蝽
第三章 槟榔生理性黄化及药害
第一节 氮素缺乏
第二节 缺铁与缺锌
第三节 干旱
第四节 涝害
第五节 日灼
第六节 寒害
第七节 肥害
第八节 花穗回枯病和除草剂药害
附录
附录1 基于巢式PCR的槟榔黄化病病原检测技术规程
附录2 槟榔黄化病监测技术规范
附录3 槟榔黄化病媒介昆虫检测技术规程
附录4 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
附录5 槟榔种苗APV1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规范
附录6 槟榔黄叶病毒病监测分级标准
附录7 槟榔坏死环斑病毒反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技术规程
附录8 槟榔坏死梭斑病毒反转录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检测技术规程
附录9 槟榔园内椰心叶甲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附录10 槟榔园内红脉穗螟调查监测技术规程
附录11 槟榔苗圃标准化管理和健康种苗育苗规程
附录12 植原体分类系统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