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近世哲学概念,将北宋至20世纪初近千年的中国哲学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从五个大的方面研究宋至清末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及东亚社会如日本、韩国的影响:,近世哲学思想自身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第二,近世哲学思想对韩国、日本及东北亚现代化的贡献;第三,五四已降有关中国现代化、现代性问题讨论中的误区与偏颇;第四,近世哲学在社群的文明化、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伦理学、科学思想诸方面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的发掘及其创造性转化;第五,近世哲学的现代转化及其世界化。通过对近世哲学变化发展的内在脉络的清理,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精神趋势,从思想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重大问题。
郭齐勇,1947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兼任国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专长为儒家哲学与20世纪中国哲学。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郭齐勇自选集》、《文化学概论》等。吴根友,安徽枞阳人氏。哲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院长。社会兼职有: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联理事。代表著作有:《中国现代价值观的初生历程一一从李贽到戴震》。在《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哲学史》、AsianphiLosophy、《学术月刊》、《文史哲》、《孔子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了130余篇学术论文。曾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湖北省湖北大学彩虹学者等称号。19992000年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曾经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德国特立尔大学、台湾中研院做访问研究。多次出席国际中国哲学大会。
导言 近世哲学的概念与胡适对近世哲学的论述
章 综论宋元明时期长江流域的儒学
节 宋学的产生及其背景
第二节 中期宋学即理学,理学是宋学的核心
第三节 理学在长江流域得到深化与发展
第四节 理学讨论的问题、路径及其意义
第二章 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与中国近世哲学的发展
节 周敦颐哲学与两宋时期的辩证思维
第二节 程明道、程伊川的中和之说
第三节 张载的一两说与神化论
第四节 王安石新故相除的发展思想
第五节 朱晦庵的阴阳、动静学说对中国近世哲学的影响
第三章 吕大临与大程的识仁之方
节 求其本心
第二节 识仁之方
第三节 体与用
第四章 东莱学及事功学对理学的调和与批评
节 东莱学对理学的调和与补充
第二节 事功学对理学的批评和改造
第五章 朱熹与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论之比较
节 朱熹的四端皆情论
第二节 王船山的四端非情论
第三节 朱子、船山性情论之分歧
第四节 朱子、船山情才论的比较
第五节 朱子、船山的气禀说与性习论
第六章 晚明时期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以许孚远、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为中心
节 王阳明心学的理论罅漏及王门后学的流弊
第二节 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
第三节 评价与反思
第七章 刘宗周思想与气论哲学的创造转化
节 对气一元论的几种批判性质疑
第二节 以喜怒哀乐说为切入点的理论范式转变
第三节 喜怒哀乐说的道德创造性模型
第四节 气质之性说义疏
第五节 几点评论
第八章 由宇通词,由词通道18世纪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节 语言学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第二节 戴震的语言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第三节 阮元哲学思考的路径
第九章 朝鲜儒者对朱子性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节 四七之辩中的心性情与理气
第二节 湖洛之争中的心性理气
第十章 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的现代化
节 儒、佛、道思想在日本现代化中所受到的挑战
第二节 中国哲学资源与日本近现代哲学的发展
第三节 儒家思想与日本近代企业涩泽荣一与《论语》
第四节 道家智慧与日本近代科学以汤川秀树为例
第十一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比较
节 中西文化比较的语境变迁
第二节 自由主义全盘西化派
第三节 文化保守主义儒学复兴派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派
第十二章 现代新儒家对全球化运动的反思以梁漱溟、冯友兰、徐复观为中心
节 梁漱溟:从西方化到东方化的构想
第二节 冯友兰:在全球化与民族性之间的探寻
第三节 徐复观:对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反思
第四节 一个思想史的圆圈
第十三章 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及其现实意义以唐君毅哲学思想、徐复观政治思想和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为中心
节 从心之本体到心灵九境唐君毅哲学思想述论
第二节 专制政治·儒家精神·现代自由主义徐复观政治思想述论
第三节 超越启蒙心态杜维明启蒙反思论域述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