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壮医药史、壮医药的基本理论、壮医药的诊疗方法、壮医剂、常用壮药、壮医名师、壮医药发展几部分组成,具体内括:壮医药概论;壮医药的发展历程;壮医药思想内核的基本内容;壮医药理论框架与;壮医的自然观;壮医的生理病理观;壮医的病因病机论;壮医的诊断;壮疗原则;壮医的辨证及辨病;壮医对针灸及作用的认识;壮医药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估等。
壮族是我国第二大民族,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多的一个民族,共有16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的毗邻地区为世居地,其中广西壮族人口占壮人口的87.81%。壮族主要分布地区东起抵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达北部湾,西南与越南接壤。壮族地区是一个山水秀丽的地方,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82%。壮族地区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穿壮族聚居地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足,各地均降水量1080~2760mm;气候温和,均气温16.5~23.pan>℃,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各种地形地貌以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明显。壮族地区四季草木常青,百花盛开,物产丰富,其中中草药资源,尤其是壮药资源丰富,也为壮医药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壮药是在壮医理论和经验指导下应用于疾病和卫生的质及其制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地域性特点。壮族民间医生通过对人类与自然、生理病理和各种病症的认识,以及在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基础上,凝练提高而形成了壮医理论——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等结了对痧、瘴、蛊、毒、风、湿等病症的以及调气、、补虚等原则,是指导壮药临床应用的基本理论,具有简、验、便、灵、廉的特点和优势,是壮族人民千百年来同疾病做斗争,繁衍传承,生生不息的重要武器。
壮医药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广西武鸣马头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和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银针,为壮族先民的医用针具,是壮医药历史的文物见证。在历代广西地方史志中,均有对壮医药的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不断加强壮机构的内涵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壮医风湿病专科、壮医筋病专科、壮医目诊等列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民族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广西壮医医院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十家民族医医院建设单位,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广西壮医医院强强合作,共同组建广西国际壮医院,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60周年大庆建设工程。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民族医药等单位积极开展不同层次的壮医药教育,培养了一批不同层次的壮医药骨干及技术人才。产业方面,广西民族药生产企业164家,其中大中型民族药生产企业15家,上市民族药品种250多个。以广西道地壮药药材为原料被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有20多个。“三金”“玉林”“天和”“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30多个广西壮药品牌在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资源利用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桂林三金药业、玉林制药、金嗓子药业跻身国家中药制药企业50强,壮药发展空间巨大。壮医药立法和政策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中医药壮医药条例》已于2009年颁布实施;2009年《壮瑶医药振兴计划》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并列入《关一步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之中;2008-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一至三卷。
本书主要就壮医药史、基本理论、诊疗方法、方剂、常用壮药、壮医名师以及壮医药发展等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壮医药的科学内涵和发展概况,是一本指导民族医药技术人员开展研究开发和临床的专业工具书。
由于时间仓促,有限,本书还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编者
2018年6月
章壮医药史
节 壮医药概论
第二节壮医药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壮医药的基本理论
节壮医药思想内核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壮医药理论框架与
第三节壮医的自然观
第四节壮医的生理病理观
第五节壮医的病因病机论
第六节壮医的诊断
第七节壮疗原则
第八节壮医的辨证及辨病.
第九节壮医对针灸及作用的认识
第十节壮医药理论体系的学术评估·
第三章壮医药的诊疗方法
节目诊
第二节望诊
第三节耳诊
第四节舌诊
第五节甲诊
第六节指诊
第七节闻诊
第八节询诊
第九节按诊
第十节 腹诊
第十一节脉诊
第十二节探病诊法
第十三节经筋疗法
第十四节 药线点灸疗法
第十五节针挑疗法
第十六节刮痧排毒疗法
第十七节竹罐疗法
第十八节┄灯花灸疗法
第四章 壮医剂
节 概述
第二节剂
第三节补虚剂
第四节治跌打、骨伤病剂
第五节治妇科、产科病剂
第六节治龙路、火路病剂
第七节治五官科病剂
第八节治儿科病剂
第五章常用壮药
节状药基本情况
第二节 及食物中毒药
第三节药
第四节清热药
第五节补虚药
第六节调气药
第六章壮医名师
节古代壮医名师
第二代壮医名师
第三节当代壮医名师
第七章壮医药发展
节壮医药文化
第二节壮医药机构
第三节壮医药学术会议
第四节壮药企业
第五节壮医教研体系
第六节壮医药教育
第七节壮医药的研究与创新
第八节壮医药的产业化发展
第九节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附录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