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10种 套装共23册)
定 价:11270 元
丛书名:2021年度北京市优秀古籍整理出版扶持项目,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王富春,杨克卫编
- 出版时间:2021/11/1
- ISBN:9787571418861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R245
- 页码:1226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10种 套装共23册)》以王富春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历经10余年,从收集到的1000余种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中,精选出来源可靠、实用性强、学术价值高、文献意义大的54种针灸教材文献进行影印出版,并对每种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提要。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10种 套装共23册)》分为针灸基础分卷、针受临床分卷、针灸技法分卷、针灸综合分卷,每分卷下按地域进行分类,充分展示中国近现代教材类针灸文献的全貌。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自此中国由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初,受“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影响,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积极地向西方学习,由此,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人中国,这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西医学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开始被当时的人们所了解和接纳,西医医院、西医学校等机构也在中国相继出现。随着西医医护队伍的不断壮大,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医学书籍的方式来学习西医学,并成立了相应的学术团体和职业团体。这一时期的针灸界亦是如此,宁波东方针灸学社、中国针灸学研究社等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针灸医家访问日本,带回大量日本的针灸著作并将之翻译出版。这些翻译著作较传统针灸医籍更容易学习,颇受民众喜爱。中国近代中医学家、教育家对针灸学术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的现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针灸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著书者众、办学者多,由此,针灸成为中医学研究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并逐渐在世界范围大放异彩。2010年,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近现代是中西方思想碰撞的时期,是中医学术多流派发展、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中又以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研究民国时期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针灸文献,可以为今后的针灸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丛书对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其中以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为主。
一、民国时期针灸的发展概况
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术研究一直未被学界所重视,但作为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的衔接,这一时期的针灸学术研究影响深远。民国时期是中医针灸学院化教育的萌芽时期,是现代针灸教育模式的源头时期,是针灸学术发展的历史转折期。近年来,对于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研究逐渐被学界重视,大量民国时期的针灸医籍得以整理出版,如承淡安编撰的《中国针灸治疗学》《中国针灸学讲义》,杨医亚在民国时期办学的讲义等。然而,随着对民国时期针灸学术、针灸医籍的研究日渐增多与深入,研究者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收集十分困难。这一难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存量不多,有些甚至已经失传。
经历了明清时期的积淀,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针灸学术团体、学术体系逐渐形成,这一时期是传统针灸向现代针灸过渡的时期。以承淡安为代表的澄江针灸学派的先辈们创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开办针灸讲习所,招收学员,传播针灸技术,实践“针灸科学化”,对民国时期的针灸学术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国时期针灸名医曾天治提倡的“科学针灸”的理念在这一时期备受关注,这对现代的针灸教育及针灸体系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兴办针灸学校,以承淡安为代表的针灸医家在继承古法、融汇新知的基础上,总结民国时期针灸学术研究成果及针灸教育的经验,开办针灸学习班,创办针灸高等教育学校,为现代针灸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国时期针灸文献的保存现状
有学者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考查,发现民国时期的针灸医籍共有193种,较之明代的24种、清代的86种多出数倍。另有学者认为,民国时期的针灸医籍共有254种,其中中国本土针灸医籍有229种。民国时期是针灸医籍大量出现的时期。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书籍的成本逐渐降低,许多书籍得以大量出版。另外,民国时期各种中医学校、学术团体大量涌现,由于教学及学术交流的需要,针灸医籍的出版数量激增。
然而,对这些文献的保护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首先,受当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大量图书并未经过正规出版,只是简单印刷,数量较少,且战乱频仍,导致不少文献难以留存全本。其次,由于不是正规出版物,相当一批文献没有进入馆藏系统,而是散落于民间,这使得这些文献留存状况不明,有些文献已经成为孤本,甚至已经散佚。同时,由于当时书籍纸张的质量普遍较差,且装订十分粗糙,部分文献在辗转流传过程中被损坏,已成残本,这种情况尤以油印材料及手抄本为突出。民国时期是我国出版业由手工造纸、印刷向机械造纸、印刷的过渡时期,相关技艺还不够成熟,用于印刷的纸张酸性强、保存期限短,加上长期以来各馆藏机构对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观念滞后、认识不足、保管不善,以致部分医籍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老化或损毁现象,情况岌岌可危。当前,亟须对这批文献进行重新整理及抢救性保护,使之进入国家各级馆藏体系,为我国针灸学术的传承及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三、本丛书所收录的针灸文献情况分析
(一)本丛书所收录的针灸文献书目
作者团队通过查阅《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针灸文献提要》《中国针灸荟萃·现存针灸医籍》《民国时期总书目·医药卫生》等工具书,参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院校图书馆、档案馆和民间个人收藏书籍,共收集针灸文献1000余种,以来源可靠、记录严谨、实用性强、学术价值及文献价值高为原则筛选出210余种针灸书籍作为本丛书的书目。本丛书所收录的针灸文献以私人藏书为主,除了涵盖约90%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收录的民国时期的针灸文献,还增补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所未收录的民国时期的针灸书籍近50种,其中不乏珍稀文献,如讲述“广西派针法”的《针灸菁华》、四川程兴阳的《针灸灵法》(石印本)等。对于抄本针灸文献,部分图书馆公藏的难以查阅,故本丛书未予收录,而民间发现的则择而收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基础分卷 北方篇》:
近世针灸学全书·配穴概论、孔穴学
《配穴概论讲义》《孔穴学讲义》合刊
新国医讲义教材·针科
天津私立益三针灸传习所讲义
私立叔平针灸学社讲义
针灸讲义
针经尊古讲义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西篇》:
针灸菁华
针灸择录讲义
广西省立医药研究所针灸学讲义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基础分卷 两广篇(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基础分卷 两广篇(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临床分卷(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临床分卷(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技法分卷(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技法分卷(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一)》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二)》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三)》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四)》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五)》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广东篇(六)》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基础分卷 江浙闽篇(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基础分卷 江浙闽篇(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北方篇(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北方篇(中)》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北方篇(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湖南篇(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湖南篇(下)》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江浙闽篇(上)》
《中国近现代针灸文献研究集成(教材卷):针灸综合分卷 江浙闽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