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总要与外界的人产生连接。有时,我们会在关系中受伤;有时,我们也会关系中收获疗愈。然而,无论是受伤还是疗愈,终究都离不开一件事,那就是共情。当关系中的双方都具备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纳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时,这段关系会变得深入、真实而亲密。反之,如果总是被误解,伤口就会慢慢变大,而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无论是哪一种关系——亲子、爱人、朋友、同事、合作,都需要在共情中拉近连接,当我们具备了同理心,懂得给予他人深度共情时,不仅自己可以获得成长和疗愈,还可以构建起更多稳固的、持久的关系,从而收获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人生。
#打破偏见,内省共情,认为共情不等于同情、怜悯、比惨、说教和投射,并给出具体的故事情景和真实经历,指出实现共情表达的3个重要因素,提升共情力的5个要点
#带领读者更进一步思考,同理心本身有什么问题:同理心源于人类的本能;同理心带有偏见;同理心有局限性;同理心容易被利用,从而设定边界,摆脱共情伤害
#同理心绝不等同于体贴、友好或者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真正含义是客观地了解他人的看法,意识到并尽力摒弃自己的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共情让沟通直指人心
宋婧
国家高级礼仪培训师
DISC+社群联合创始人
“同理心的力量”认证讲师
“五维教练领导力”认证讲师
服务体验创新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香港大学产品创新与服务设计硕士
第45届世锦赛志愿者礼仪培训指导老师
第14届全运会商贸行业服务明星礼仪培训老师
《服务体验创新》《政务服务改革》《面向未来的银行网点美学综合体打造》版权课程作者
Part1共情:构建一切良好关系的根基
生命的联结:会传染的疼痛#8194; /#8194; 002
共情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能力#8194; /#8194; 004
递出温暖与善意时,也在滋养自己#8194; /#8194; 008
良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切教育方法#8194; /#8194; 011
共情的程度,决定了爱的深度#8194; /#8194; 014
高情商的核心,是拥有共情力#8194; /#8194; 018
Part2内省:共情,我们真的做对了吗?
共情≠同情:有些安慰很伤人#8194; /#8194; 024
共情≠怜悯:谁也不喜欢被可怜#8194; /#8194; 028
共情≠比惨:苦是无法用来比较的#8194; /#8194; 032
共情≠说教:没有共情就没有连接#8194; /#8194; 035
共情≠投射:停止主观臆断的假想#8194; /#8194; 039
Part3倾听: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永远不要假设自己知道对方想说什么#8194; /#8194; 044
没有人不想倾诉,只是害怕不被理解#8194; /#8194; 047
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地去倾听#8194; /#8194; 050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8194; /#8194; 054
怎样去聆听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8194; /#8194; 057
Part4回应:走进去体验,走出来表达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止于理解#8194; /#8194; 062
切忌轻易对他人作评判、贴标签#8194; /#8194; 064
实现共情表达的三个重要因素#8194; /#8194; 068
多运用引发思考的开放式提问#8194; /#8194; 072
关注并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8194; /#8194; 076
保持抽离状态,给予客观的回应#8194; /#8194; 079
Part5诚实:真实地面对自己,真诚地面对他人
当自己伤痛未愈时,很难共情他人#8194; /#8194; 084
诚实面对内心的感受,哪怕是恨意#8194; /#8194; 088
学会自我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8194; /#8194; 092
请允许自己和身边人有负面情绪#8194; /#8194; 095
生而为人,拥有欲望并不是罪恶#8194; /#8194; 098
究竟是讨厌别人,还是排斥自己#8194; /#8194; 101
Part6接纳:你我都不完美,但也没关系
迷恋期:我爱你,你满足了我的期待#8194; /#8194; 106
幻灭期:你和我期待的样子并不一样#8194; /#8194; 109
整合期:我爱你,因为你本来的样子#8194; /#8194; 112
感谢身边的伴侣,帮你看清自己#8194; /#8194; 117
阴影被看见,不意味着关系会结束#8194; /#8194; 121
Part7边界:设定界限,摆脱共情伤害
任何一种情绪体验都是双刃剑#8194; /#8194; 126
内观:你是一个过度共情者吗#8194; /#8194; 129
设立边界,不必为他人的情绪负责#8194; /#8194; 133
共情抚养要理性,父母也需自我关照#8194; /#8194; 136
认识共情的阴暗面,避免被恶意利用#8194; /#8194; 140
Part8精进:提升共情力的五个要点
思维: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8194; /#8194; 144
沟通:在原生情绪层面进行沟通#8194; /#8194; 147
滋养:做好自我照顾,为共情力充值#8194; /#8194; 152
包容:生而不同,爱而相容#8194; /#8194; 158
宽恕:原谅自己,就原谅了一切#8194; /#8194; 162
十几年前,第一次接触抑郁症患者。身为朋友的我,拼尽力气想要“拉”对方出来。
当她感到沮丧、悲观时,我安慰她要用乐观的视角看问题;当她沉浸在自我怀疑与否定中时,我劝她不要胡思乱想;当她低眉垂丧陷入绝望之中时,我被那份压抑卷入,萌生了强烈的无力感,只想着快一点结束交谈,逃离自己无法掌控的氛围。
回首过往,不可否认的是,我为了帮助深受抑郁煎熬的朋友做过很多努力。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真正地帮助到她,也未曾给予她真正需要的东西。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她在豆瓣里给我发了一封私信,转述了一个和“蘑菇”有关的故事:
有一位精神病人,总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他每天都会打一把伞蹲在路边,不吃不喝,就像蘑菇一样。医生想跟他沟通,却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最后,医生干脆效仿他,也打一把伞蹲在路边,一蹲就是好几天。
终于有一天,病人注意到了医生的存在,就问:“你是谁呀?”
医生说:“我是一只蘑菇啊!”病人点了点头,继续当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
四处溜达。病人很惊讶:“你不是蘑菇吗?怎么还能走来走去?”医生说:“因为我是一只悲伤的蘑菇,蘑菇悲伤的时候就会
到处走,它想知道朋友们都在做什么,为什么都不理我?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寻找其他的蘑菇吗?”病人点点头,跟着医生一起走了。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一个面包吃起来,病人问:“你不是蘑菇吗?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说:“蘑菇也可以吃东西呀!病人觉得有道理,也开始吃东西。几个星期以后,病人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仍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那时的我,透过故事领悟到了陪伴的重要性。只是,我所给予的陪伴是安慰、劝解、指明和训诫,而朋友真正想要和需要的是陪伴和共情,是在她身边蹲下来陪她做一只蘑菇,感受她的一切感受。
事实上,无论哪一种关系——亲子、爱人、朋友、同事、合作,都需要在共情中拉近距离。没有共情,就无法相互理解,也无法寻求支持、相互鼓励,共享温存与爱。只有关系中的双方都具备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纳和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时,这段关系才会变得深入、真实而亲密;如果总是被误解,给不到对方需要的理解与支持,彼此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共情,说来简单,践行不易。
现实生活中,太多人误把怜悯和同情当成了共情:看到他人的不幸经历时,觉得对方很可怜、处境堪忧,看似慷慨地给予了施舍,实则并没有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处处都透着一份优越感;听到他人诉说心中的困惑与烦恼时,直截了当地给出建议,看似是在为对方解决问题,却未曾意识到这是以自我的角度和经验来看待对方的问题,而对方对这件事有自己的建构,此刻的他只是想要宣泄情绪。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说: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真正的共情,是无论自己是否经历过,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象他的遭遇、他的感受,不会贸然给出帮助,但愿意了解对方的需求,并尽力给予对方需要的支持。
希望借由这本书,让更多的朋友正确地认识共情、掌握切实有效的共情方法。当我们具备了同理心,给予了周围人深度共情时,我们所表达的心意才不会变成对方的误解,从而构建起更稳固、更持久的关系,收获更丰富、更有质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