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课程改革之思、教师专业发展之思、教育未来之思、教育实践之思共四章,收录了《学校文化畅想》《我们应向名师学什么》《教育的诗和远方》《蜕变中的油田教育》等文章。
潘建军,甘肃省酒泉市教育科学所长,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甘肃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第一章追问——课程改革之思
学校文化畅想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思维发展型”重构课程
对高中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学展视角的生涯规划课程
生涯规划让学生拥有灿烂的生命
《甘肃教育》创刊40年断想
谱一曲城乡学校的友谊长歌
第二章追赶——教师专业发展之思我们应向名师学什么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化作春泥更护花
给孩子的人展注入“积极”的基因
群芳斗艳花一树
培养优秀小语教师 打造学科团队
第三章追梦——教育未来之思
教育的诗和远方
未来的教育
以“五四”精神激励教育创新
学习变革,为未来的者奠基
群文阅读与未来语文教学
结构化阅读教学微探
行走在丽娃河畔
教研新转型服务教育现代化
第四章追日——教育实践之思
蜕变中的油田教育
从“管理”到“治理”
面向未来追赶跨越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服务文博盛会创建学校打造敦煌教育品牌
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天道酬勤璞玉成器
成都昆明等地教育发展的观察与启示
突出学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之路
探索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实施路径
学校文化畅想
应敦煌市南街尚丽校长邀请,借“敦煌大讲堂”这个学术交台,我想和大家一起讨论“课程视角的学校文化建构”这个话题。通过一段时期的观察和思考,我觉得有必要从课程的视角审视学校文化的建构,也就是将学校课程体系建构纳入学校文化视域。
关于“文化”这个概念,在古文字中“文”和“化”是两个词,“文”初是“花纹”“交错的图案”等意思,后来引申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彩画、装饰、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和人为修养之义,后来又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简言之,就是教化。“文化”一词是在西汉以后出现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可见,老祖先的“文化”概念就是教育初的本义。所以,我们教育者,没有理由不谈文化。
文化,内涵之深、范围之广,据说现在都没有学者能给出一个的定义。我们今天专门讨论“学校文化”。我听过很多校长的办学介绍,也看过很多办学经验方面的文章,好多校长谈办学,首先谈到的是校园文化,在此,我想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校园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区别以及联系。顾名思义,校园文化就是在校园里可以看得见的文化现象,如校园布景、园林小路、、警句标语、校训校风、宣传展板和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活动等,这属于外显文化,属于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内显文化,如学校长期形成的校风、共同意识、行为习惯、大家对学校的价值认同以及学校的课程度规章等都属于内显文化范畴。我们可以把学校文化表述为:在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等共同的思想认知体系,学校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凝聚精神,影响师生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其价值在于学校全体成员的发展。
文化是无形的,存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所。正如人的气质一样,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的气质。如果认真观察,你会发现,每一所学校的教师们都有一种相同的特质,这种特质我把它称为学校气质,教师团队气质会影响学生形成的气质。我们在座的校长和老师中,如果有人曾经在两所以上学校任过教,那么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不同学校,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精神风貌等等都有不同之处,这种集体气质的形成,就是文化的作用使然,这种差异就是学校文化的差异,这种学校文化的差异就形成了学校之间不同的。“建设学校”就是建设有文化的学校。
学校文化是有优劣的,优质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凝聚人心、团结出力量的,可以形成强大的内驱力,能升华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它可使学校活力四射,师图强。而劣质文化,则会起负面作用,消极懒散、停滞不前、拉帮结派,互不信任,这种文化可使学校丧失活力,如一盘散沙。优质文化造就优质学校,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人与人,学校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竞争的胜负,关键在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全面育人、全人教育重要的因素,是校长办学和治校理念的体现,也是全体师生共同精神价值追求的内在表现。良好的学校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以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办好学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办学要突出“文化立校”这个核心要素,构建优质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