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图像能记录历史,那在东西方生活中,饮食娱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章。
这些图像生动、鲜活、接地气,仿佛你能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热气腾腾的真实景象。当我们调高历史的分辨率,那些恢弘的大事件就变成了生动的小画面。
没错,一幕幕有滋有味的历史片段,我要借艺术为你讲出来。在这其中还穿插了几枚彩蛋,挖掘隐藏的乐趣,这不就是生活吗?
艺术是才情,饮食娱乐是能量。
这本《藏在名画里的生活》,也是一部记录东西方人们生活的艺术史。
生当作人杰?
生而为普通人,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做人上人这件事很有吸引力,不然,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人要以成功为人生信条?
历史是成功者撰写的,那些好吃的、好玩的为他们所享用,那些溢美之辞也是用来称颂他们的,就连艺术史上绝大多数的绘画,也是在描绘权贵者和他们的生活。
生而为人杰,才配留下痕迹?才值得拥有幸福?
不,这一篇小玉为你聚焦的,是那些在历史上未曾留下姓名的人,以及他们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感。
饮食篇:果腹之食
画中如此装束的人,一看就是欧洲平民妇女,与华丽、高贵这样的词汇是挨不上边的。
看看右图女子的目光,即使我们不知道她有过怎样的经历,那种因生活艰辛而生出的惆怅也足以打动我们的心。
再看看这两幅画的画家凡·高,竟然是凡·高?
凡·高的名字,在当代大众群体中很知名。但凡提起他,很多人都能脱口而出诸如《向日葵》《星空》《麦田上的乌鸦》等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不过,那些都是凡·高去巴黎之后的创作了。在他的故乡荷兰,有一件作品凝聚了凡·高彼时关于艺术的所有思想,也是他在形成印象派风格之前重要的作品《吃土豆的人》。
○ 凡·高《吃土豆的人》
画中出现的朴实憨厚的一家人,是凡·高居住在北布拉班特时的农民邻居。5 个人围坐在狭小的餐桌边,昏黄的灯光洒在那些憔悴的面容上,每一块没有脂肪包着的骨骼都那么突出。他们穿着不怕脏的深色衣服,与破旧而寒酸的陈设融为一体。低矮的房顶,使屋内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
他们是谁?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一家劳动者,是千千万万平民中普通的人。
这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正在吃的,是一盘土豆,这好像也是整个清冷画面中冒着热气的东西。从这个细节中,也可以感受到画面暗含的其家庭状况。因为土豆在那个时代的欧洲,正是社会下层的食物。
○ 土豆:食物的鄙视链
让我们扒一扒土豆的历史。
今天,土豆是世界五大农作物之一。它产自南美洲,从早被人类发现并食用算起,距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到了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土豆的好处产量大,热量高,易于种植,生长周期短,可以轻易烹饪,作为主食食用,其含有的丰富维生素还可以预防当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坏血病。于是殖民者们就把它从南美洲带到了欧洲。
可人们怎么也没想到,欧洲人对土豆的排斥感太强了哪怕饿死,也不愿意吃。1770 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遭遇了大饥荒,即将饿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连碰都不愿意碰送来的一大船救济土豆。
为什么呢?因为土豆丑。在欧洲的传统医学里,有一种根据外形来推断功效的思路。土豆和其他欧洲食物相差太大,它表皮粗糙,有点像麻风病人的手,因此人们对它的戒心很大。
另外,由于批到达欧洲的土豆是从块茎里种出来的,少了从种子阶段生长的传统过程。于是,一些人把土豆神秘化,认为它可能会引起结核和淋巴疾病,还有人干脆把它当催情药物。更有一部分持宗教偏见者,对土豆有一种不怀好意的猜忌,认为它是不洁之物与野蛮化身,仅仅是因为这种食物没在《圣经》记载中出现过。
一定要这么偏执吗?其实也不难理解,正像英国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一书中提出的那样,人类早期文明中的一些神秘文化现象,本质上是用独属的一套归类系统来判定事物的。那些无法被归类的,就是肮脏的东西,因为无法被归类就意味着无法被约束和制衡,这就是危险。土豆在欧洲就是没能融入《圣经》的脏东西。
在如此偏见之下,贵族们自然是不吃土豆的,他们要吃生长时昂着高贵头颅的麦穗里的麦粒。可是对于被饥荒折磨、无法果腹的下层民众来说,试一试又何妨呢?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写道:土豆不可口,容易引发胀气。呵,这胀的感觉,对饥饿的人来说,不就是另一种饱吗?
于是,18 世纪末期,土豆迅速占领了欧洲中下层平民的餐桌,成为那个时候贫穷的代名词。爱尔兰人还发明了一句自嘲的谚语:穷人的餐点,除了大土豆,就是小土豆。
○ 荷兰土豆文化:现实主义之光
在这么多人轻视土豆价值的时候,有一些人却格外珍视它,比如荷兰人。
在荷兰语里,土豆被叫作Aardappel,意思是土地里的苹果。在荷兰人的餐桌上,土豆是主食,同我们北方人餐桌上的面条、南方人餐桌上的米饭一样重要!
如今,烤土豆加芝士、土豆沙拉、薯条、薯角依然能在荷兰人的餐桌上见到,他们仍保留着日常食用土豆的传统。如果你哪天去荷兰当地农家做客,主人端上来一盘混合着不明蔬菜的土豆泥和几根熏肠,然后一通乱炖,把它们闷煮成卖相不算很好的糊糊,别惊讶,人家是在用炖羽衣甘蓝(Boerenkool Stamppot)这道荷兰国菜款待你呢!
荷兰人爱土豆,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吗?恰恰相反,17 世纪就已经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海上马车夫的他们生活很富庶。而质朴和直率,是很多人对荷兰人的评价,正是这两点,让荷兰人没有将土豆拒之门外。在当时的荷兰,极度开放的城市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一种宽容的氛围,加上务实的经商传统,让全体国民都热爱关注眼下真实的生活。而土豆,就有这种务实的气质。
可以说,每一个吃土豆的荷兰人,都有一颗热爱现实主义的谦卑之心。
○ 凡·高与土豆农
让我们再次回到凡·高的画和他画中的荷兰农民。
凡·高在给弟弟提奥(Theo)的信中,就《吃土豆的人》写过这样一番话: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是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
画中使用的土褐色,全然不同于他在之后印象派时期富有标志性的凡·高蓝和凡·高黄。似乎没有太多刺激人视觉的色彩,也没有掺杂什么狂热的感情,这就是从泥土中取得的颜料。那尚未冲洗、满是灰尘的土豆也是这种土褐色这,就是他们自己吃的东西。
他要通过画面,告诉人们一种与贵族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便这种粗鄙而真实的力道,不是所有人一下子就会喜欢的。
《吃土豆的人》尝试着描绘了农民在家里得到的片刻休息。他们的卑微、他们的自然,都是凡·高真正在画农民的努力。
在凡·高眼中,生命的温度不一定非要通过粉饰的精致与优雅来表现,也可以通过质朴的食物来表达:那沉甸甸的一餐土豆散发的香气,反映着眼前这个贫困而真实的家庭所有人的一刻。
画家想要强调的是,借着一盏油灯的光线,吃土豆的荷兰人用在土地上劳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食物,那是他们自食其力的收获。他怀抱着真挚的感情,亲近和记录那些生活艰辛的人,用心感受像土豆一样生活着的人。
是的,荷兰现在还有一个叫作土豆农的比喻,我们就把它想象成这画中的一家荷兰农民有一天他们看着自己种出的成堆土豆,为眼前的成就感到幸福,同时也清楚,也许自己的一生都要过这种质朴的、不会大富大贵的日子。体会到这一点的他们,会对这份奇妙的、混杂着忧郁与幸福的感受微微一笑。
凡·高把《吃土豆的人》视作自己好的作品,也许因为他自己也是这样的人。我认为,正是这幅画作的完成,令凡·高确立了他作为大师的地位。
生当作人杰?未必。其实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身份里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获得他人的尊重。吃土豆的一家人是这样,生前潦倒作画的凡·高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