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获得了长足的复兴和发展,对自近代以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义务论和后果论伦理学形成了挑战。但它也因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缺陷受到了来自义务论与后果论的批评。虽然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家在克服其中一些缺陷和回应其中一些批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还有一些重大的缺陷和批评很难光凭西方哲学的内部资源加以克服和回应。因此本书的目的既不是介绍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主要流派、人物和观点,也不是要论证宋明儒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而是以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为中心,从宋明儒的角度,对美德伦理学所存在的缺陷和所面临的批评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和回应,并在此过程中扩展美德伦理学的论域,从而促进美德伦理学的发展。
1. 随着美德伦理学在西方世界的复兴,学者们也纷纷从自己的传统中挖掘美德伦理学的资源,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看儒家哲学的中英文著作也汗牛充栋。迄今为止的研究多试图用当代美德伦理学来解释古代儒家伦理学,而本书则以宋明儒学为中心,从二程、朱熹和王阳明的哲学出发,考察宋明理学所提供的丰富资源能为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做出什么独特的贡献。
2. 以现代伦理学的语言阐释儒学传统,以宋明儒学回应当代伦理学流派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展开儒家德性伦理学应对当代伦理问题的新思考。
3. 从亚里士多德、朱熹的经典文献,到环境伦理学、道德运气等当代议题,本书视野宽广,展示了中西交融、古今相通的研究视域。不同背景的美德伦理学理论相互切磋辩驳,进而明晰经典文本,提炼观点。
导 言
一 引 言
本文取名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而不是宋明儒学:从美德伦理学的观点看,是有意的。我想以此表明,美德伦理学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你可以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观点去看,从休谟主义的观点去看,也可以从儒学、 特别是宋明儒的观点去看,当然你也可以从很多别的观点去看。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知道美德伦理学,你可以看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看休谟的著作, 也可以看儒家、 包括宋明儒的著作, 当然你还可以看很多别的著作。 就是说, 美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的某个特殊的历史形态 ( 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伦理学) 的特权。 另 外,这个篇名也表明,本文所讨论的不是要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宋明儒学,证明宋明儒学也是一种美德伦理学。相反,本文要做的是从宋明儒学的角度去考察美德伦理学,虽然并不是要证明美德伦理学也是一种宋明儒学,但确实是要证明宋明儒学可以为美德伦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尽管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获得了长足的复兴,成了自近代以来作为西方伦理学主流的义务论和后果论的有力挑战者,但它不仅经常遭到后者的批评,而且自身也确实存在着各种缺陷。对于前者,它需要作出恰当的回应,对于后者,它需要得到创造性的修正和发展,而宋明儒在这两方面都可以作出贡献。本文的讨论将以二程、朱熹和王阳明为中心。
一、 二程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贡献
关于二程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贡献,我们可以首先看一下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两个主要派别即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间的争论,并说明程颢的美德伦理学可以如何帮助我们超越这两派之间的争论。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亚里士多德主义是主流。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美德伦理学,这不只是因为它将理性作为人之为人的独特标志,而且还因为它试图对什么是美德作出一种理性的说明:美德是导致人的繁荣或幸福 ( eudaimonia) 的品质。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的问题之一是,在做了这样的说明以后,美德不再是首要的,而成了从属于人的繁荣或幸福的概念,而这样,这种伦理学是否还是美德伦理学便成了问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代美德伦理学复兴运动中的休谟主义。它是一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这不仅是因为它作为美德的是像爱 ( love) 、 关怀 ( care) 特别是同感 ( empathy)这样的情感,而且是因为它拒绝给为什么这样的情感是美德提供一种理性的说明,理由是大家凭直觉就知道这样的情感是美德,是好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令人羡慕的 ( admirable) ;而一些相反的情感,如仇恨、 冷淡和无感等,则是令人厌恶的 ( deplorable) ,即是坏的、是恶德。但一种美德伦理学不告诉人们什么是美德总是一种缺陷。这种情感主义的最主要代表是斯洛特 ( Michael Slote) 。他认为同感是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的最重要美德。在说明这个美德时,他特别提到中国哲学家程颢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同感哲学家, 因为程颢说仁者所具有的万物一体感实际上就是同感。大家知道,程颢在解释儒家最重要的美德 仁 时,同医家的 不仁 类比: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 譬最近。 ① 反过来,医家说的仁就是能够知觉自身的痛痒,而作为儒家的美德的仁便是能够将这种知觉痛痒的能力不断向外扩展, 一直到万物,也就是将可以认作自己身体之一部分的范围不断往外扩展,一直到能以万物为一体。所以,在程颢那里,感到与某物为一体就是能感到该物的痛痒。我能感到自 己手脚的痛痒,就说明我的手脚与我一体,我能感到我父母的痛痒说明我与父母为一体,我能感到万物的痛痒就表明我与万物为一体。当然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身体 ( 而仁者将万物都作为自 己的身体的一部分) 的某一部位有痛痒,就一定会很自然地去设法去除这种痛痒。在这个意义上,程颢的万物一体观即同感观确实与斯洛特的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非常一致。不一样的是,斯洛特是以 其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来替代理性主义的美德伦理学,但在程颢那里,这种情感主义的美德伦理学是与理性主义美德伦理学一致的。关键是,虽然同感即万物一体感作为一种美德在程颢哲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程颢为它作为美德提供了一种解释: 同感就是儒家传统中最重要的仁的表现,而仁是规定人之为人的东西;换言之,要成为一个人,就必须要有仁,而仁者便能以万物为一体。更为重要的是,程颢用来说明仁这种美德的人性概念本身就是由仁构成的,这样的说明保持了仁这种美德在其伦理学中的首要性,因而他的伦理学是一种美德伦理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程颢的美德伦理学既有情感主义的成分,又有理性主义的成分,从而超越了美德伦理学内部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争。
黄勇,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哈佛大学神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除出国前短暂在复旦大学任教外,曾长期任教于美国宾州库兹城大学哲学系,并兼任美国宗教学会儒学传统组共同主任、哥伦比亚大学宋明儒学讨论班共同主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主席等。创办并主编英文学术刊物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英文学术丛书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Springer)与Fudan Studies in Encountering Chinese Philosophy(Bloomsbury)。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除在有关学术刊物和文集中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各百余篇外,出版英文专著3部、中文著作5部。
导 言
一 引 言
二 美德伦理学、德性伦理学、德行伦理学
三 儒家伦理学:从美德伦理学的观点看
四 美德伦理学:从宋明儒的观点看
五 结 论
第一章 在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之间:程颢的美德伦理学的特质
一 引 言
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美德的本体论说明
三 仁者觉痛痒:认知与情感
四 程颢的美德伦理学的特质:在理性主义和情感主义之间
五 养气与持志:从麻木不仁到知觉痛痒
六 结 论
第二章 为什么要有美德?:程颐的儒家回答
一 引 言
二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有德者?
三 我能不能成为一个有德者?
四 我如何成为有德者
五 有德之人与有德的社会
六 美德形而上学
七 结 论
第三章 美德解释学:以二程对《孟子》的化用为焦点
一 引 言
二 二程的美德解释学
三 二程和孟子的升格运动
四 二程的孟子解释学
五 人 性
六 推
七 自 得
八 结 论
第四章 美德伦理的自我中心问题:朱熹的回答
一 引 言
二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一层面:康德主义的批评与朱熹和亚里士多德的回应
三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康德主义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的回应及其问题
四 自我中心批评之第二层面:朱熹的回应
五 自我中心批评的第三层面:霍卡的批评与朱熹的回应
六 结 论
第五章 美德伦理的二重困境:朱熹的儒家解决方案
一 引 言
二 美德在美德伦理学中的首要地位及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三 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四 霍斯特豪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二重困境
五 朱熹如何避免美德伦理学的第一重困境
六 朱熹如何避免美德伦理学的第二重困境
七 结 论
第六章 道德实在论:朱熹美德伦理学的进路
一 引 言
二 道德实在论的四大困难
三 以行动为焦点的道德实在论的问题
四 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进路:霍斯特豪斯的成就及局限
五 儒家美德伦理学进路:朱熹对霍斯特豪斯局限性的克服
六 朱熹如何面对道德实在论的四个难题
七 结 论
第七章 美德与感通: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
一 引 言
二 王阳明的同感概念
三 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其所不是
四 王阳明论对恶人的同感:其之所是
五 三点澄清
六 结 论
第八章 环境美德伦理学:王阳明反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偏倚说
一 引 言
二 环境美德伦理学
三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
四 爱有差等:道德偏倚论的证成
五 结 论
第九章 美德与运气:王阳明论道德责任
一 引 言
二 恶之起源
三 道德运气
四 道德责任
五 欲望与意志
六 结 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