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著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老师对2020—2022年财经热点问题,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深度解读,以轻松易懂的方式,来帮助广大读者厘清思路,透彻理解财经政策及资本市场背后的逻辑,帮助普通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少走弯路不入坑。
目前,我国的股票开户数已经超过2亿户。为了真实展现A股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著名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老师将其多年来对中国股市的观察、见解编辑成册。通过他的独家观察,普通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A股市场的发展历史,发现更多投资机会。在中国股市即将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的背景下,皮老师希望中国股市的发展更加健康和规范,因为中国股市的健康规范发展关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作者决定出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洲观股市》是我的第2本书,对于每天都在写作的我来说,这个数量确实有点少。实际上,这也是我时隔15年再一次出书,我的第一本书于2007年出版。都说“十年磨一剑”,而我的这本书一磨就是15年。如果是磨剑,那么,这把剑也被磨得够锋利了。
之所以磨了15年之久,是因为自己对于出书没有太大的动力。毕竟,除了畅销书作家,出书基本上不赚钱。既然出书的行情如此不景气,我也就别自讨没趣了。
当然,缺少出书的动力也与自己的身份有关。有人出书是为了各种职称、资质的评定,有人出书是为了彰显自己在行业中的优秀,彰显自己的成就感。但我无论是作为财经评论员还是作为投资者,都不存在出书方面的需求。
作为财经评论员,我每天围绕资本市场的热点,写评论性的文章,而且每天的财经评论文章与图书相比,时效性更强。
作为投资者,通过投资盈利就是投资的最高准则。当然,如果能够从投资中感受到快乐,那就是投资者的更高境界了。所以,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也没有出书的动力,也无须考虑通过出书来赚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面上关于股市的书很多,但真正成为畅销书且获得良好口碑的很少,这对于写作者来说是巨大的压力。对于我个人来说,我更希望自己的书可以给我的读者一些启发,成为他们的投资参考,而不是成为他们手中或眼里的垃圾。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不能不提,就是现在愿意看书的人少了,喜欢玩手机的人多了。愿意通过读书寻找投资方法的人很少,更多的投资者更希望从某些渠道得到某只股票上涨或下跌的消息,希望获得更多所谓的内幕消息。他们希望得到的是“鱼”而不是“渔”,然而,书籍能提供给投资者的是“渔”而不是“鱼”。
正因如此,对于出书,我的动力一直不足。这次决定出这本书,还要感谢姚茂敦先生的大力支持。正是因为有了他的大力支持,我终于决定从最近2年自己写作的文稿中,挑选出部分精品,结集成册。
决定再次出书,也是基于“好事成双”的考虑。既然已经于2007年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轻轻松松炒股票》,所以,无论如何也该有第二本书出来。如果一生只出版了一本书,会给世人留下江郎才尽的感觉。因此,出版第二本书,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证明,给这15年的写作留一个纪念。
当然,决定出这本书,也是基于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因为最近几年,在与一些基金经理、券商及投资机构高管的接触中,他们常常提到,是看着我的文章进入证券行业的,他们对我的一些观点表示认同,这让我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因此,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我的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我对资本市场的观点。而出书则是让读者更系统、更全面地了解我对资本市场的观点的一个重要方法。
责任感,是对于我的粉丝、读者及广大投资者而言的。多年来,我一直被称为投资者的代言人,自己的很多文章反映的也是投资者的呼声。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投资者股票开户数已经超过2亿户,但普通投资者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投资者的利益仍然会经常受到损害。投资者要在股市里赚钱并不容易。所以,我还要继续为投资者代言,要用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地帮更多的投资者成熟起来,尽可能地让投资者认清市场上的投资陷阱,规避不必要的投资风险,争取多一些投资收益。让投资者在投资中获得收益,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也是我决定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之一。
而使命感,则是对于中国股市来说的。毕竟自己作为A股市场的第一批投资者,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经历了中国股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不但对中国股市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对中国股市的优势与不足也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30年来,我不仅写下了很多有关中国股市的文章,同时也就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提出了不少建议,而且这其中的不少建议最终也得到了管理层的采纳。
在中国股市即将进入全面注册制时代的背景下,我希望中国股市的发展更加健康和规范,因为中国股市的健康规范发展关乎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我决定出版这本书的原因之一。我非常期望我的这本书能为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做出些许的贡献。
著名诗人艾青有诗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我则要说:为什么我总是笔耕不辍?因为我对中国股市以及股市里的投资者爱得深沉。
祝中国股市好运!祝投资者好运!
皮海洲,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石,毕业于武汉大学。著名财经评论员、独立财经撰稿人、中国股市资深评论员、上海中和应泰首席分析师。财经名博,为中小投资者代言,被称为“说真话的财经评论员”。
1993年入市,撰写的文章以评点财经政策、资本市场及股票操作心得为主,以为中小投资者呼声为己任,先后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新京报》《京华时报》《金融经济》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证券市场方面的相关文章逾万篇,现为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应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肖钢邀请进京就资本市场发展献计献策;
2013年被评为搜狐最佳行业自媒体人;
2014年获评证券时报财苑社区“最具影响力财经观察员”荣誉称号;
2016年5月,在聚财盆财经直播推出《海洲实话》《大咖谈势》两个节目。
著有《轻轻松松炒股票》一书。
第一部分股市风云篇/1
01“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留给投资者的三大启示/3
02上会节奏加快不等于IPO提速/5
03炒作仍是A股市场的投资主题/7
04中国散户为何难以打败机构投资者?/9
05负重前行的A股市场没有“软骨病”/11
06对“带病闯关”的拟IPO公司应严肃查处/14
07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越多越好吗?/17
08全面落实退市方案,ST股为何反成亮丽风景线?/19
09网红概念股御家汇2019年业绩暴跌说明了什么?/21
10科技股是资本市场的永恒主题之一/23
11开户数首破16亿,意味着什么?/25
12不能总是让投资者“哑巴吃黄连”/28
13险资增持股票能增强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吗?/31
14“1元股”能一抛了之吗?/33
15优化编指方法无法带来股指上涨/35
16散户不是A股市场“牛短熊长”的“替罪羊”/37
17新三板精选层开板,“新股不败”神话缘何破灭?/39
第二部分大势研判篇/41
01未来10年A股“长牛慢牛”只是美好愿望/43
02“双减”《意见》出台,教育类上市公司走向何处?/45
03创业板指数超越上证指数恐成常态/48
04外资的“口味”发生改变,说明了什么?/50
05俄公司来中国交易所上市的可能性有多大?/53
06迎接三大电信运营商“会师”是A股市场的历史使命/55
07北交所的投资者门槛不必急于降低/57
08借壳上市公司大幅减少是注册制改革的必然结果/59
091元退市是当前A股行之有效的退市标准/61
10中小板完成历史使命/63
11牛股比牛市更值得期待/65
12两市融券余额首超1500亿元说明了什么?/67
13B股市场应早日退出历史舞台/70
14不必把A股指数滞涨归结到IPO头上/72
15融资服务实体经济,必须重视这几点/74
16科创板减持新规有新意/76
17创业板成交额超沪市,对科创板有何启示?/78
18谨防国企成为上市民企的“接盘侠”/80
19设立澳门证交所,宜三思而后行/82
20拒绝“疯牛”,A股市场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牛市?/84
第三部分制度建设篇/87
01步入“深水区”的注册制改革应更重视融资质量/89
02沪港互挂ETF产品上市是多赢之举/91
03建立专项赔偿基金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举措/94
04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权收归人大传递三个信息/96
05既要防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造富”,也要防不当“造富”/99
06投行归位尽责,核心在于依法追究法律责任/102
07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可从四个方面落实“零容忍”/105
08资本市场如何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好的条件?/108
09两招轻松解决“抱团报价”弊端/110
10堵住股市“黑嘴”,净网只是第一关/112
11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需要“四个挂钩”/115
12注册制下的新股发行制度可从三个方面完善/118
13加强券商研报监管需从三个方面着手/121
14持续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四大问题需引起重视/124
15全面推行注册制,T+0需要先行/127
16新《证券法》首张罚单,为董监高敲响警钟/130
17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可以这样做/133
18压实保荐机构责任还须出重拳/136
19重拳打击财务造假应落实在行动上/138
20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还须明确市值管理行为规范/140
21精选层两次再融资之间应设立6个月间隔期/143
22董责险不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护身符/146
23瑞幸咖啡造假给A股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148
24场外配资监管需要常态化/150
25创业板注册制意味着什么?/152
26敏感信息披露和垃圾信息披露应有所区别/154
27T+0在蓝筹股试点更好吗?/156
28打击上市公司维稳回购需要注意四大问题/159
29让上市公司的“保壳游戏”失去用武之地/161
30优先赔偿投资者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163
第四部分投资方法及心态篇/167
01投资股票,先做一个合格的徒弟/169
02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以什么为标准更适合?/174
03上班族不要炒股?不宜一概而论/176
04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顽疾需重视“一拖多”问题/178
05不要“贪杯”,投资者应以“戒酒”为宜/181
06资本市场要远离“精神鸦片”/184
07个人投资门槛降至不低于50万元,投资者更要增强风险意识/186
08投资者能从两位散户“股神”的成功中学到什么?/189
09告别盲目投资,上市公司的投资理财亟待规范/192
10投资者莫将新基申购当成股票“打新”/195
11基金管理人与持有人利益捆绑有三大影响/198
12创投基金反向挂钩政策可再进一步/201
13将A股市场股票涨跌幅限制统一为10%是合适的/203
14新规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对A股市场的影响有多大?/205
15首家外资独资券商是证券业对外开放的里程碑/208
16南下资金抢夺港股定价权是伪命题/210
17血洗华尔街的美国散户其实只是“疯狂的韭菜”/212
18股神巴菲特犯错说明了什么?/214
19全球头号对冲基金为何增持阿里巴巴?/216
20港交所提高上市门槛,给A股市场哪些启示?/218
21IPO高速发行,投资者还须理性对待/220
22创业板注册制下,投资者需要注意什么?/222
在中国股市里有着“中国第一股民”美名的杨百万,在2021年端午节前夕去世了,享年71岁。作为一个股民,杨百万的去世能够受到证券市场的关注,这本身就是杨百万成功的表现,因为他曾经是中国股市的标志性人物,是A股市场第一代股民的代表性人物。而作为一名成功人士,他的投资经历给国人尤其是投资者留下了三大启示。
其一,做人要有投资意识,更要把握住投资的机会。杨百万原名杨怀定,是原上海铁合金厂职工。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杨怀定就发现了其中的投资机会。当时,已经从单位辞职的杨怀定,不仅在上海从事国库券的交易,还前后几十次去合肥,以低于上海国库券的价格收购国库券。当时,个人异地取款十分困难,他只好用箱子装着几十公斤的现金或者国库券往返两地。考虑到安全问题,杨怀定专门请荷枪实弹的警察来保护自己,上海也因此出现了第一例私人聘请公安人员当保安的事例。
而通过这种异地国库券交易的方式,杨怀定赚取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在1年左右的时间内,将自己2万元的本金,做到了100万元以上,有了“杨百万”的称号。当时的100万元相当于如今的几千万元,这在当时是巨大的成功。而杨百万能够取得成功,显然得益于他所具有的投资意识以及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否则就不会有“杨百万”的诞生。
其二,做一个守法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各种违法违规的事情可谓不胜枚举。不论是投资者,还是融资者,或者中介机构,通过违法违规的操作获利的比比皆是。杨百万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第一股民”,很显然与其所具有的强烈的守法意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他不是一个守法者,也不可能成为中国股市的标志性人物。实际上,就在杨百万买卖国库券大把大把赚钱的时候,他就主动跑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缴税。根据相关条例,国库券是免税的,税务局的工作人员据此认为杨百万不需要为买卖国库券获得的收入缴税,并且表扬了他主动报税的行为。杨百万因此成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缴税政策的投资者。杨百万的这种做法无疑为投资者树立了榜样。
其三,投资有风险,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杨百万在1989年进入股市,买的第一只股票是电真空,实现了开门红,获利150余万元。这在当时足以被称为“暴利”。
但股票投资终究是有风险的。杨百万也有投资失败的时候。比如,2005年杨百万用200万元买入上海电力,结果亏掉了40万元。而对于中石油的投资,杨百万同样看走了眼,可以说是一个败笔。虽然杨百万表示,他在中石油股票上中签了4000股,上市首日就以48元的价格卖掉了,赚了12余万元。但后来,杨百万多次唱多中石油,表示自己重仓中石油股票,并声称要把中石油“留给孙子”,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杨百万在中石油股票上难逃亏钱的命运。即便杨百万把中石油股票卖掉了,不将其“留给孙子”了,中石油股票的表现还是给杨百万,给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所以,置身股市之中,投资者需要有风险意识,同时也要理性面对投资的失败,毕竟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杨百万的投资心得。虽然股市里没有常胜将军,杨百万的投资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总体来说,在资本市场中,杨百万的投资是成功的。所以,杨百万的一些投资心得也是值得投资者借鉴的。比如,杨百万认为,在投资过程中,平和的心态很重要,不能贪婪,要懂得见好就收。但对于杨百万的投资心得,投资者也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比如,杨百万表示,新股发得多了,短期内股市就不会涨。但从最近几年的市场行情来看,新股发了很多,但该涨的个股仍然在涨,甚至一再创出历史新高。所以,对于杨百万的投资心得,投资者不要简单地生搬硬套,而是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