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哲学的贫困》是一部论战性著作,充满着批判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批判的、革命的历史,也正是通过对种种谬误、歪曲、诋毁和攻击的批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才得到更充分的彰显,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更深入的传播,成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对此,学习《哲学的贫困》,不仅要学习文本中关于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也要学习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批判性方法。本书回归到马克思写作《哲学的贫困》的语境之中,并立足新时代对经典著作进行研究和阐释,期冀能够推动经典著作的宣传和普及,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亿万人民所了解和接受,成为亿万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前言:
《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于1847 年写就的一部论战性著作。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蒲鲁东经济学中的构成价值论和哲学中形而上学思想的批判,初步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包含了在《资本论》中阐发的理论的萌芽①,它和《共产党宣言》一道可以作为研究《资本论》和现代其他社会主义者的著作的入门②。
马克思创作《哲学的贫困》之时,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矛盾对立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的时期。自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掀起推翻腐朽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浪潮起,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加速发展的时代。随制度变革而来的产业革命在带来物质财富极大增长的同时,亦导致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备受剥削压迫的工人阶级发出了改善生存环境、挽救自身命运的呼声。由于缺乏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正确认知,蒲鲁东反对暴力革命的温和改良方案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工人阶级的拥护。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不粉碎蒲鲁东为资产阶级辩护的理论,革命就无法向前。因此,批判蒲鲁东的错误思想已经迫在眉睫。
《哲学的贫困》以论战形式驳斥了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对蒲鲁东经济学中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批判。蒲鲁东经济学理论以构成价值为中心展开,认为产品的构成价值不过是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所构成的价值,并且自夸这是一个科学的发现。马克思则将蒲鲁东重点论述的交换价值构成价值货币剩余劳动等观点,与代表着古典经济学最高成就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在充分肯定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同时,指出蒲鲁东的价值理论不是什么科学的发现,而是古典经济学中的老生常谈,蒲鲁东的经济理论不是对李嘉图价值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歪曲说明,是一种倒退。因此,《哲学的贫困》第一章以《科学的发现》为题,是对蒲鲁东对其经济学理论自夸的露骨讽刺,揭露蒲鲁东的理论既不是科学,也谈不上是发现。马克思在其中所阐述的对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有决定性意义的论点,为提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对蒲鲁东哲学的方法和体系进行了批判。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经济学体系的构思与蒲鲁东的经济学方法对照,批判了蒲鲁东哲学的方法和体系,揭露了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浅薄理解。马克思认为,蒲鲁东把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由理性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实的一切不过是理性的衍生物,是颠倒了经济范畴和现实的关系。蒲鲁东把生产关系看作静止不变的范畴,决定了他看不到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变化,看不到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基础环节,也就不了解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构成什么样的社会的观点。因此,蒲鲁东以历史唯心主义的方法来研究政治经济学必然不能发现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本质。
《哲学的贫困》的问世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已经开始系统形成,此书更是在清算以蒲鲁东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充分的运用。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蒲鲁东抽象的人类理性;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批判了蒲鲁东的经济进化的系列;以阶级对抗为基本立场,批判蒲鲁东的政治冷淡主义。在政治经济学上,通过批判蒲鲁东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歪曲,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运行规律。借鉴劳动价值论,批判蒲鲁东虚构的构成价值;孕育剩余价值论,戳穿蒲鲁东劳动的剩余的假象;明确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后完成《资本论》撰写奠定坚实基础。正因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上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开始孕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揭示工人运动及无产阶级结成同盟的必要性,阐释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必然性,指明无产阶级革命所争取的最终目标,清算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作者介绍:
燕连福,男,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3月出生,甘肃甘谷人,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思政杰青),教*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教*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20多项,2016年入选教*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015年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2015年入选教*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入选教*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项目; 2014年出版著作《美丽中国在路上》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日语、俄语、韩语等语言,由中国外文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
目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哲学的贫困》的写作背景 1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3
二、工人运动失败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引 7
三、现实呼唤清除蒲鲁东主义在工人阶级中的消极影响 10
四、马克思对蒲鲁东主义批判的逐步深化 13
第二章 《哲学的贫困》的主要内容 21
一、批判蒲鲁东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的观点 23
二、批判蒲鲁东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观点 28
三、批判蒲鲁东价值比例规律的应用中的货币和劳动剩余观点 37
四、马克思从七个方面对蒲鲁东方法进行批判 45
五、批判蒲鲁东经济进化的系列问题 56
第三章 《哲学的贫困》的历史意义 71
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揭露批判以蒲鲁东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73
二、重塑政治经济学,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运行规律 82
三、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清算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影响 89
第四章 《哲学的贫困》的现实意义 97
一、坚持唯物史观,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 99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04
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07
后 记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