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心”读解码》是一套指导阅读的参考书, 内含《诗心密码》和《文心密码》两册, 意在遵循一定路径, 深入文本之中去探讨、鉴赏高中课内古诗文。《诗心密码》分“意象之魅”“典故之雅”“含蓄之美”“神思之玄”四个章节; 《文心密码》分“匠心之致”“时空之魅”“物象之神”“文化之奥”四个章节。书中每个章节分原文、解读密码、赏析等板块, 以意象、文本、典故、主旨等“密码”深层解读古诗文作者创作的本意。这些创新性的解读为读者提供了古诗文鉴赏的全新视角, 带给读者解读古诗文的启发与思考。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卷五《精华》中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其“《诗》无达诂”之说,意谓对《诗经》没有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曰:“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赋《诗》以表达己方意愿,随意摘取《诗经》中的一部分为己所用而不管作者的原意如何。他们认为,《诗经》创作的时代已逝,事过境迁,难以解释,因此根本不必忠于原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随心曲说,加以引用。西汉人解读《诗经》,如汉代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亦用此法。断章取义、不求甚解之风,由是盛行开来。
譬如《诗经·魏风·伐檀》,显然是一首愤怒抨击不劳而获的奴隶主的“讽刺”诗,但董仲舒据“《诗》无达诂”之说,不顾原诗的语言和意境,听不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诗句冷嘲热讽的语气,割裂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化“刺”为“美”,认为该诗是在歌颂君子“先其事,后其食”,那些奴隶主是不会尸位素餐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董仲舒根据自己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诗经》做出如此“从变”的解释,却未能遵照自己提出的“从义”原则,揭示出诗歌的“微言大义”,把一部好端端的《诗经》解读得面目全非了!
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董仲舒,并非诗人与善易者,亦非语言文字专家,故其“《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之说,局限性显而易见。庄子言井蛙夏虫囿于时空而所见不广,乡曲之士囿于所学而远离大道,其道理是一样的。
与汉儒的随心曲说不同,后世诗歌评论家则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针对《诗经》的“诗无达诂”,用来泛指一般诗歌的欣赏原则。今人常说“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一是说诗文都很难全面准确完美地解释,二是指对同一文本的理解,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读者无法明白诗文作者的真意,而是说不能机械理解,或者望文生义。《荀子·大略》曰:“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高明的诗人善用言外之意,高明的易师可以未卜先知。诗歌的鉴赏,应遵从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的原则,超越单纯的文字训诂、语句诠释的范畴,用善感的心灵捕捉诗歌的意象,深入其意境,从而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借此跨人诗歌语义和文化审美的美学境界。
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凡例》中说得更为明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讲《鹿鸣》而兄弟同食,斯为得之。”
李必能,号道易,别署素朴山房主人。淡泊名利,耿介自守,长期浸润于儒道等国学文化经典,以读书人自居。在教学中,努力践行创造性阅读与写作。参编过十多种教辅资料,有诗文等各类作品数十万字散见于国内百余家报刊,入选二十余种作品集。
《古诗文“心”读解码(诗心密码)》:
序章:从“诗无达诂”说起
意象之魅
意象密码与意境解读
意象创造与比兴合用——《氓》中的“淇水”意象与“桑”“鸠”比兴
托言蜀道,暗弹忧思——李白《蜀道难》主旨的多义性新探
典故之雅
典故密码与诗意探究
谜托珠玉,巧传心曲——李商隐《锦瑟》的文本深意探究
据事援古,曲尽其悲——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典故新探
含蓄之美
含蓄蕴藉与诗趣审美
因象求意,由典辨旨——王维《使至塞上》的八大误读点及诗旨辨正
意象繁复,蕴藉深厚——李清照《声声慢》的“愁”思详解
神思之玄
禅道诗歌与旨趣深探
佛道争衡背景下的文本真伪例谈——以《呈黄龙禅师》为例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王安石《登飞来峰》《泊船瓜洲》的禅境与写作背景
《古诗文“心”读解码(文心密码)》:
序章:以“冰山理论”解读汪曾祺《金岳霖先生》
匠心之致
诗文匠心与文学策划
无始无终,无极无尽——《愚公移山》的宇宙时空观
至人、神人和圣人——《逍遥游》呈现的几种不同层次的自由境界
先忧后乐,与友共勉——范仲淹《岳阳楼记》多重旨趣浅探
时空之秘
时空密码与文本主旨
“俯仰”天地,悟透“死生”——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时空密码与人生态度
眼角眉梢都是“恨”——从《西湖七月半》时空密码看张岱国破之悲愤
与时代及汉学彻底决裂的宣言——姚鼐《登泰山记》时空密码与意旨探究
物象之神
物象密码与文本意蕴
化身西山,高标傲世——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之“西山”寓意浅探
天人合一,山水比德——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山水与人格形象
三代遗愿,半世悲凉——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物象密码及其深层意蕴
文化之奥
文化密码与文本旨趣
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哲学忧思——欧阳修《秋声赋》“天人合一”旨趣探秘
心忧国事,随缘自适——前、后《赤壁赋》的解读密码与文化旨趣探秘
叹“简”笑“陋”,别有寓意——略谈苏轼《石钟山记》主题的“显”与“隐”
后记:文本解读,其实是一场勇往直前的孤身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