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一到九年级语文教材中, 在“日积月累”和“综合性学习”等板块集中收录的格言隽语就有一百三十多条, 而课文中实际引用的格言和课后练习提到的格言总数更多。这些格言隽语的安排, 是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 配合课程单元主题, 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精心编选的。这些格言隽语, 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无不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彩。本书基本上按照这些格言隽语在教材中出现的顺序进行梳理。书中对每一条格言隽语都做了译解, 并尽量查找了原始出处; 少数无法找到和价值取向, 编写了“学习提示”, 并根据新时代育人目标和教学大纲做了适当延伸和拓展。
夏德元,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著有《电子媒介人的崛起》《读者有其书》《中国格言漫话》《格言演义》《寓言里的中国》《中国家风故事》等。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二、学习的方法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做人和做事都要讲规矩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四、对生活的讴歌和对未来的憧憬
(10)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11)白马西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12)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13)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五、立志要趁早
(14)有志者事竟成
(15)志当存高远
(1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六、互帮互助的道理
(17)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8)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19)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七、人无信不立
(20)失信不立
(21)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22)小信成则大信立
八、理越辩越明
(23)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24)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25)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九、团结就是力量
(26)人心齐,泰山移
(27)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9)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十、友好相处的奥秘
(30)不迁怒,不贰过
(31)爱人若爱其身
(32)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33)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十一、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3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十二、纷繁复杂的关系
(37)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3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十三、学问之道
(4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4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4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4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十四、人生的智慧
(4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4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7)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4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4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50)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十五、诗歌之美
(51)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
(52)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53)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十六、伟大的品格
(5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5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56)不怨天,不尤人
(5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十七、学习的规律
(58)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知读书迟
(59)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
(60)学习不怕根底浅,只要迈步总不迟
(6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十八、只争朝夕
(62)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6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6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5)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十九、舔犊情深
(66)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67)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6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69)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十、读书之法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7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7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十一、君子与小人
(7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7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7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77)多行不义,必自毙
(7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二十二、交友之道
(79)君子之交淡如水
(8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1)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二十三、忧国忧民
(8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8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84)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85)位卑未敢忘忧国
二十四、浩气长存
(8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87)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8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二十五、逆耳忠言
(89)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9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92)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9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二十六、与时俱进
(9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96)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97)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二十七、中华脊梁
(98)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99)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00)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01)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十八、智慧之光
(102)腹有诗书气自华
(10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二十九、天下国家
(104)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105)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106)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07)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的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三十、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108)父母唯其疾之忧
(109)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111)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112)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三十一、忠信为宝
(113)轻诺必寡信
(114)无转其信,虽危不动,贞信以昭,其乃得人
(115)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16)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117)人背信则名不达
(118)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119)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十二、以和为贵
(1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12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123)礼之用,和为贵
(124)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
(125)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126)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能和谐
三十三、自强不息
(1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29)故将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0)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学习的方法
1.格言译解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这句格言出自《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yǔ),是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死后,卫国国君赐予他“文子”的称号,后人遂称他为“孔文子”。
这句话是孔子对孔圉之所以被称为孔文子的解释,也是对聪明而又谦虚的人的一种赞美。在孔子看来,真正有文化的人,就应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人,不是自认为聪明而不愿意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的人。
(4)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意思是不知道的就要问,不会做的就要学。
这句格言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整句话就是说:“不懂就请教,不会就学习;即使能干也一定要谦让,这样才能成为有德行的人。”这是荀子对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5)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能够领会,就像自动出现在眼前一样。
这句格言出自《魏略·儒宗传·董遇传》,原文记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一位学者董遇的观点: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在这句格言中,“见”通“现”,是出现、浮现的意思。整段话的意思是,有人跟从董遇学习,董遇不肯教他,而是让他先自己读书一百遍以上,并且告诉他说,书读得熟了,就自然能领会书中的意思了。
宋代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解释这句格言说:“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意思是,读书和实践同样重要。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这句格言早出自明代画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旨》等书。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也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唐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实践的重要性,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则明确地将读书和实践看作同等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
2.学习提示
这几条格言都是古代思想家、学问家的经验之谈,虽然不像谚语那样通俗易懂,但同样是朗朗上口,都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和规律。
对小学生来说,现在是读书,将来或是从事学术研究,或是从事实践工作,这样的方法都是适用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要遵循这样的规律。
同样,语文教材编写者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呼应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主题——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从不同的角度告诉同学们生活、学习、办事的道理,旨在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认真细致的做事态度以及认准目标坚持到底的人生信念。这四条格言的安排,不仅恰到好处地映照单元的主题,也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3.拓展阅读
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秦〕孔子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先秦〕荀子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先秦〕吕不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北宋〕欧阳修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宋〕苏轼
学其所用,用其所学。——梁启超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学习之事,必须潜心研究,日积月累然后有所成就。——林语堂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英〕培根
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法〕蒙田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法布尔
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法〕布瓦罗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德〕歌德
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俄〕巴甫洛夫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