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史名著《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人人的一部国学根柢书。由于《史记》部头大,内容多,初学者难以阅读全书。节选《史记》一部分独立成书,这就是《史记》选本。东汉校书郎杨终奉汉章帝之命,节选《史记》十余万字,相当于原书四分之一的篇幅,作为皇家子弟的读本,这是我们已知的早的选本。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选本,让一代又一代人受惠。新中国成立以来,半个多世纪中,前后有数十种选本流传,以王伯祥的《史记选》、郑权中的《史记选讲》为有名。王伯祥的《史记选》初版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仍在重印,流传了半个多世纪仍有生命力。由此可知,一部好的《史记》选本,造福于广大读者是多么的有意义。但以往众多的《史记》选本,都偏重于文学性强的人物传记,不能全面地反映司马迁的思想体系和《史记》的五体结构。因此本书选讲,题名《史记》讲义,要求吸收学术成果,编选一本全面反映司马迁思想以及体现《史记》百科全书内容风貌的新选本,做到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雅俗共赏,既可作为中学文史教师以及广大知识青年自修提高的读物,又可作为高校中文、历史两系的专业教学参考书。若要实现这一目标,编选者必须在选目与解读体例两个方面都要有所创新,这也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亮点。下面就从选目与解读体例两个方面略作说明,是为前言。
一、选目
本书编选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在文史并重的基础上,把司马迁之所以为司马迁的人格风格全貌反映出来。选目原则有四点:
1要完整地反映《史记》内容的系统性,全面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并突出《史记》作为通史之通的优点。
2要反映《史记》体大思精的特点。体大是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和五体编纂形式;思精是指《史记》思想的深刻性。为此,本书选目,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皆备。本书选讲,全书八十余万字,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本纪、表、书、世家;下册全为列传,后附录相关内容三篇。
3《史记》以人物为中心述史,创造了传记文学的典范,是一部文学名著。因此,《史记》名篇要系统选入,而人物传记仍是重点。
4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的述史的理论和方法,如述史断限、详今略古、详变略渐、互见对比、纵横比较等,均要通过选目反映出来。例如,秦始皇、李斯两篇大传入选,全面反映了秦统一王朝兴亡的历史与全过程;项羽、刘邦两篇本纪均入选,含对比见义之例;孝文帝本纪与张释之、冯唐两人合传入选,反映文景之治开明政治局面的构架。秦汉时期篇目入选比较多,以反映详今略古。又如,《史记》首卷《五帝本纪》和末卷《太史公自序》以及各年表序,贯穿了司马迁的思想脉络,包含了《史记》的述史断限理论,本书系统选入,这是一般选本所没有的。
按上述原则,本书从《史记》中共选文四十二篇,约十三万字,占《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的四分之一篇幅,计:本纪六篇,表序四篇,书四篇,世家六篇,列传二十二篇,五体皆备。 精选名篇,也是本书的主题之一。梁启超评《史记》十大名篇:《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本书悉数入选。其中《匈奴列传》是民族史传。此外,《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荆轲列传》《游侠列传》亦俱为千古名篇。在所选二十二篇列传中,伍子胥、子贡、甘罗、司马相如四位,是司马迁传奇人于千秋的经典杰作,本书只节选其传奇片断,以展示人物的智慧、执着与敢闯精神。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格魅力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积淀为民族魂。《史记》的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思想源泉,就是这样产生的。
选目详今略古,详变略渐,展现通史特点与太史公司马迁的历史观。
选文的文本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依据,对段落、标点重新审示,有所改动。凡通用的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律改为标准简化字,特此说明。
选文之后三篇附录,一为《报任安书》,司马迁留下的一封极为重要的书信,班固作《汉书》收入《司马迁传》,可视为《太史公自序》的补充,是探究《史记》主题升华的重要资料;二为《史圣颂》,是2016年立于陕西韩城市司马迁文史公园广场上的碑文,代表当今学术界对司马迁全面的评价;三为《司马迁年谱》,是司马迁一生的简历,以及创作《史记》的经历。这三篇文献对读《史记》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故附录于本书。
二、体例
本书解读力求以阐明司马迁的一家之言为旨归,为此创设了相应的体例形式,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段意、注释、讲析六个部分。序论系统而扼要地评价司马迁和《史记》。五体说明对《史记》五体特点以及篇目系统做了简明的概说,写在每体选目之前。单篇解读各有题解段意注释讲析四个部分。解读要求反映新见解、新成果,行文深入浅出,形成本书独具的风格。
单篇解读四个方面的内容,说明如下。
1题解。题解内容为解题与提要相结合,包括四个基本项:(1)释题篇;(2)介绍传主;(3)提示篇旨;(4)作者意向。题解与讲析两项有联系,而非重复。题解着重指出司马迁的创造精神,反映《史记》编纂特色;讲析具体分析正文内容。
2段意。段意是对段落结构内容的概括,具有点题、剖析、归纳的作用。太史公曰是作者的赞论,单独作段意。
3注释。注释内容包括为难字注音,解词,串译,释人名、地名、职官、掌故等。注释要求具有通俗性,用白话注释,一般不作引证,歧说只注一说。人名注释,凡重要历史人物正史中有传者,均注出传名,供读者备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只注传名,一律省略书名;见于本书者的,则注明本书所选。地名注释,凡行政地区只注治所在今天的准确方位,一律不注沿革;对于指称人名的地名如条侯绛侯临汝侯等中的条绛临汝等地名,也一律不注,但传主除外。官名注释,只简注其品位、职掌,不详注其秩禄。各篇之间的注释自成单元,重出条目不注互见,以省读者翻检之劳。重出条目行文有具体的语言环境,详略不必求同,但释义不能有抵牾。本书注文插入地图,也是一个创新。
4讲析。讲析内容紧扣正文,分析其思想内容、历史过程、艺术风格,评价其史料价值等。讲析力求学术性,反映新见解。讲析不进行争鸣讨论,而是扣紧正文做具体分析。
《史记》是一部文史兼长的名著,它应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占有、所享受的知识宝库和艺术珍品,而不能只是文人学士的案头物。因此对《史记》这部名著应当进行多层次的整理。所谓多层次的整理是指学术研究与普及相结合,编著或整理适应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的多种读本。本书是一种大型的选本,适应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所以不附译文以省篇幅。在古籍整理中如何做到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本书所采用的解读形式是一个尝试。
本书有四篇讲析是引用的成稿。其中《李斯列传》《荆轲列传》《游侠列传》三篇讲析,征得著名《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教授的同意,引自韩兆琦教授的名著《史记评议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五帝本纪》讲析为江南大学徐兴海教授撰写。此外,本书有若干幅地图插入注文,为友人南京三江学院许盘清先生所绘。以上借本书出版之际予以说明,并致感谢。
本书所选《史记》正文一律采用规范简体字,部分常用通假字改用正字简体字。本书引文出处采用页下注,出处皆为常用古籍,只注书名及篇名,仅供备查指引,一般不详注作者、出版社、页码,特此说明。
选编者2021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