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土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计算方法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土的物理性质、土的渗透性及水的渗流、土体中的应力计算、土的压缩性及地基沉降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天然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土坡稳定分析和土的动力性质。每章配有丰富的例题和习题。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各专业图土建、铁道、交通、道路、市政、工程地质等专业的教学用书,部分内容可供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勘察设计院、建筑工程单位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1)在保持主要内容和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教材中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做调整和修改,进一步加强了其系统性,提高了其可读性。
(2)内容上,删除了土的膨胀、收缩及冻融多维固结理论简介黏土的流变性质土的本构性质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汇总摩擦圆法等节,以及地基处理一章,增加了水平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体的附加应力计算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等内容。
(3)对土和地基中的应力及分布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两章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4)按全新规范、标准对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5)对习题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6)每章增加了与其内容密切相关的土力学名人的介绍,以加强学生对土力学历史及发展的认识,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此外,所出现的土力学专业名词均给出了相应的英文名称。
本教材的第三版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自2011年2月出版发行至今的10余年间,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飞速发展,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乃至土力学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结合我校近年来在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原教材进行了以下修订:
(1)在保持主要内容和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对原教材中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做调整和修改,进一步加强了其系统性,提高了其可读性。
(2)内容上,删除了土的膨胀、收缩及冻融多维固结理论简介黏土的流变性质土的本构性质土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汇总摩擦圆法等节,以及地基处理一章,增加了水平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体的附加应力计算太沙基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等内容。
(3)对土和地基中的应力及分布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两章的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4)按全新规范、标准对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5)对习题进行了补充和更新。
(6)每章增加了与其内容密切相关的土力学名人的介绍,以加强学生对土力学历史及发展的认识,提高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此外,所出现的土力学专业名词均给出了相应的英文名称。
本书由富海鹰任主编,张俊云、冯君任副主编,周京华主审。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富海鹰编写绪论、第5章、第6章,袁冉编写第1章,邓宏艳编写第2章,张俊云、崔凯编写第3章,毛坚强编写第4章、第7章,冯君编写第8章,周立荣编写第9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〇二二年四月
富海鹰,女,1971年4月生,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地震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岩土方向负责人,国家工科力学基地负责人。1997年至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任教。2007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先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英国利兹大学做访问学者、访问教授。入职西南交通大学工作25年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管理一线,专注土木工程的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历任教务处副处长、学科发展与建设处副处长、抗震工程技术国家级平台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承担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13项,主编/参编教材4部,主持MOOC《基础工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获得四川省先进女职工、四川省高校系统先进女教职工、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称号。长期从事地基基础、地震边坡变形失稳机理、稳定性评价、抗减震加固及灾害综合防控方面的研究;近几年筹建了岩土地震工程创新团队及地震边坡试验平台,并负责岩土工程创一流项目高铁长期安全服役岩土与结构多场耦合及关键技术研究平台的建设。主持、主研国家、省部级及其他研究项目10余项;作为核心骨干先后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四川省重大研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2项。担任土木与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作组委员及西南片区组长,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教指组组长,四川省土木水利教指委委员、秘书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交通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外合作办学评审评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