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已发展到一个体制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城市更新改造成为城市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为城乡绿色发展重要的前置性规划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成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国土空间规划上进行战略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本书将对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建构、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技术路线选择、清运体系、规划实施保障等展开探讨,并结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城市管理办法等展开研究,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解决方案。
1. 本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同时也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践成果的理论总结,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2.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已成为我国经济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措施,本书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战略需求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中国社会处于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及乡村高品质发展成为全面发展诉求。城市存量更新发展更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更新过程中建筑垃圾的大量产生,带来生态安全隐患,为此在城乡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从规划源头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城乡规划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建筑垃圾资源化专项规划将成为重要抓手。应全面统筹城市现状及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内的建筑垃圾产生量,综合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的建筑密度、建筑类型及建筑结构等特征,科学预测城市规划期内建筑垃圾产生量,合理布局建筑垃圾收集、中转及处置消纳场地,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各层次规划相衔接,将建筑垃圾处置消纳场地纳入城市黄线管控,为城市建筑垃圾处置预留充分用地,并做好选址及空间布局。 本书的写作源于作者2017年主持的科技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科研子课题《城市规划中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研究》。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人员,我们此前对建筑垃圾资源化问题关注不多,*多是对城市环境卫生工程专项规划中固体废物处置方面有所涉及。通过这次科研经历,我和团队成员意识到中国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问题迫切需要城乡规划专业领域的参与,因为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工作中,规划减量必须先行,而在这里规划源头减量的诸多科研问题还有待研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高度、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建设实施、城市更新等不同维度全方位实现规划源头减量、资源化还有大量的关键技术需要解决,还有规划管理环节的法律法规及管控机制等方面的衔接与突破有待实现;在城乡规划空间预留建筑垃圾处置与消纳场地等都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新阶段需要处理的重点问题。同时由于建筑材料获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要解决建筑垃圾的资源化问题,在现实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还要面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建设用地从选址到黄线管控再到用地报批等各环节均存在法律法规管控灰色地带这个问题。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新《固废法》)出台,标志着我国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及全过程管理进入到新阶段。 本书是我们研究团队近5年来研究成果的结晶,也是城乡规划学与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材料、环境工程、风景园林、城市管理等多学科、专业交叉研究的成果。我们想将它呈现给读者,希望用我们团队的一点点工作积累为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工作奠定基础,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参与本书研究的团队成员,除了已经列出名字的4位作者之外,还包括北京建筑大学李颖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德国鲁汶大学孙晓鲲博士,以及北京建筑大学任欣彤、姚彤、张新月、张典等硕士研究生。李颖教授在书稿框架搭建阶段给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孙晓鲲博士、姚彤等研究生在该书的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贡献颇多。感谢我校张大玉校长和陈家陇教授,他们引领我走进建筑垃圾资源化之门,他们让我看到该研究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从事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工作代表性科研成果:1.城市规划中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研究, 科技部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8,项目负责人;2.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区人居环境优化策略研究,北京市*项目,项目编号:ZF17033, 2017.7,项目负责人; 3.天津、河北、河南小城镇详细调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编号:ZF16114, 2016.12,项目负责人; 4.中国人居环境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项目编号:H15021,2014.12,项目负责人; 5.北京市朝阳区乡村调查研究,北京市首规委,2013.6,项目负责人;6.中小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研究,住建部科研项目,2015,项目负责人。7.低碳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边缘区城市空间可持续规划研究,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KM201210016004, 2011.5,项目负责人。8.北京市边缘区城市空间发展机理研究,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D005017000003, 2012.3,项目负责人。参加标准及规范编制:1.《国家茶叶公园标准及评定》、主编,行业标准,20172.《北京市传统村落修缮技术导则》,参编,地方标准,20183.《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50445-2019),参编,国家标准,20194.《小城镇低碳运行通则》,主编,地方标准,20185.《黑龙江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规范》,主编,地方标准,出版著作及教材:1.见证规划,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7,(第一作者)2.城市社会学,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7,(第一作者)3.基于触媒理论的哈尔滨冬奥会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7,专著 4.地方可持续旅游规划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7,第二作者
1 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背景
1.1 城市发展阶段
1.2 建筑垃圾资源化发展阶段
1.3 国内外经验借鉴
1.4 我国建筑垃圾治理发展现状
2 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体系构建
2.1 理论基础
2.2 原则与目标
2.3 相关规划体系内建筑垃圾治理的衔接
2.4 规划编制的技术性要求
2.5 规划体系与城市管理系统的对接
3 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工作流程与方法
3.1 技术路线
3.2 调查准备
3.3 构建规划框架与确定资源化目标
4 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与预测
4.1 基础计算方法
4.2 建筑垃圾分类预测
5 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路线选择
5.1 分类处置技术
5.2 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路径
5.3 工程渣土和工程泥浆的资源化路径
6 建筑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6.1 各级规划中的设施布局要求
6.2 设施规划布局原则
6.3 转运站布局
6.4 资源化利用设施布局
6.5 固定处置场布局
7 建筑垃圾清运体系
7.1 体系建设
7.2 运输管理
7.3 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8 建筑垃圾资源化规划实施保障
8.1 政策保障
8.2 管理保障
8.3 规划落地
8.4 资金保障
9 法律法规与案例研究
9.1 国家层面的有关法律法规
9.2 国内实证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