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直面时代的弊病,剑指隐藏在高科技背后的幸福陷阱。例如,哪些设计激化了攀比和嫉妒、什么东西令人既上瘾又空虚、线上的讨论习惯蔓延到线下会带来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彻底的审视,才能找到和技术最佳的相处方式,在数字时代自由畅快地生活。
萨拉•迪芬巴赫,心理学博士,辅修计算机科学。现为慕尼黑大学心理学教授,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消费者体验、人类与技术的互动、积极心理学与幸福的困境。著有《毕竟是好意:政治正确如何摧毁自由社会》。
丹尼尔•乌尔里希,慕尼黑大学媒体信息学博士后,重点研究新技术如何提升用户的幸福感,与萨拉•迪芬巴赫合著《毕竟是好意:政治正确如何摧毁自由社会》。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幸福
托比周末来做客,我们都好久没见面了。但重逢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自从他收到女朋友的WhatsApp 短信之后,他其实就已经“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托比忙个不停,一会儿拍张照片发给女朋友,一会儿又向女朋友报告他在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他还能做什么?无非就是不停地打字啊!在城里散步的时候,那些景点根本不入他的法眼,他觉得手机屏幕更有意思。就连之后在酒吧里我们也没聊上几句,因为他手机的来信提示音总是响个不停。我们很烦,托比则很紧张,但手机另一头的女友就是不肯作罢。“我回个信息,很快。”托比说道。他回完信息,他女友的回复又接踵而至,无穷尽也……
周日晚上,托比动身回家了,但他仿佛根本没来过。不过, 在回家的火车上,他又打来电话—可喜可贺,我们整个周末都没说过那么多话!
现代技术好的一面是它将身处各地的人连接在了一起,不好的一面是它同时又将人们彼此分割开来。托比的女朋友或许根本无意打扰, 她没有意识到自己那些好奇的问题有多么搅扰托比和我这个东道主的兴致。甚至我们尚未当面认识,她就已经让我对她产生了敌意。她意识不到这点,托比也只是想和女友分享一下。他或许觉得,聚会时一条短短的信息肯定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他似乎没看出来问题并不在于发一条信息,毕竟一天打一两通电话都远没有这样烦人。在打字的时候举到眼前的那部智能手机, 一而再、再而三地挡在他和聊天伙伴之间,看上去是那样地失礼—或许他也没察觉到这一点。除了明显的心不在焉之外,最能表现对一场对话意兴阑珊的信号,莫过于不与聊天对象进行眼神接触了。但托比对自己这种举止毫无意识。或许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立刻拍一张照片,发到他的手机上。这样没准还有机会引起他的注意。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才能像以前一样和朋友们心无旁骛地享受聚会?我们是不是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来掌控身边已有的技术?或许需要在口袋里装一个手机干扰器,才能把我们的朋友拽回现实世界?又或者我们应该先管好自己,让自己学会以另一种方式和技术相处?
有时我们和托比一样。我们的某些行为方式并无恶意,但却带来了更多烦恼而非快乐,将幸福挡在门外。技术设备通常会加剧下列种种行为:比起在同一物理空间里的身边人,数字化通信伙伴得到了更多关注;忘记体验当下的幸福,而幻想以在脸谱网上给别人点赞的方式获得幸福;依赖于可穿戴设备上的健身进度条所带来的积极感,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进步;高度关注技术,但却看不到自己的幸福。
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幸福之事”,并在这些事情中重新认识自己或者他人的行为举止。考虑到不断涌现的技术设备和数字媒体,在日常生活中永远不因技术而陷入矛盾纠纷,几乎就成了天方夜谭。
今日,技术毕竟是无处不在、无刻不在的。从电动牙刷到全自动咖啡机, 到YouTube 上供你随时检索的各种生活小窍门,再到用于监测锻炼情况的健身手环,或许你脑袋上还一直戴着耳机。同他人的交流也是以技术为媒介。人们通过脸谱网、Instagram 保持联络,展示我到底是谁—或者我想成为谁;得益于WhatsApp,我们总能和亲戚朋友保持联系;谁要想了解我们生活中的更多新闻,可以关注我们的博客。社交媒体也是在社会中进行交流和形成舆论的一个渠道,政治家发推特治国,明星在YouTube 上出道,名人在脸谱网上变得更知名—又或者为网上颇有争议的评论吵得不可开交。社交媒体上有太多可能性,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激动人心、更具互动性、更便捷、更喧闹多彩—但也会让我们更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