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以艺术家马刚的个案文本进行探讨与评估。从“仁者乐山”“山岳沉静”“隐游证道”三个层级,深度解读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心路历程的反思,以及其对艺术与文化的探求、对艺术与生活的态度。开篇以父亲与女儿的对话,引发父亲从艺四十年创作历程的回望,一篇篇学术的讨论和图像,唤起了女儿对父亲艺术人生的审视与追问,还原了艺术本身发生和存在的场域。
本书收录作者艺术创作风格转变过程中重要的创作手稿与艺术随笔,在文字与图像的交织中,呈现为一本艺术思考的历史记录和生活感受的旅程笔记。那些个人记忆里真情实感的精神诉求、生命自处的探索体悟、个人视角的深度评析贯穿其间。13篇批评文本与100幅艺术佳作相互印证,表现出那些源自西北地域的美学特征和西部人生活烙印的样式。
父女两代人的合作,充满着血脉温情和文脉传承。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知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学理价值,也让广大艺术爱好者从纸间窥见艺术家的人生哲学与艺术,理念。
直觉的回归
马刚从事山水画艺术已
近30年的历程,自他1998
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与
我相识、相交、相知至今,
我想我是很了解他的。
马刚的作品被界定在“当
代山水画”的范畴。我个人
的理解是,他绝不仅仅局限
于这个范畴,他的观念早已
超越了当代中国山水画比较
单一的界定。从他早期的绘
画作品看,他不是单纯以水
墨的方式介入,而是以绘画
的全息模式进入的。我们那
一代人都是通过西画的训练
方式进入美术学院学习,这
个阶段的每一个人都摆脱不
了这样的方式,此后也是基
于西方的绘画观念进入个人
的创作思维与历程。马刚就
在这样的包容性与宽泛性的
认知下,探索出属于他的独
特水墨状态,这种状态和以
传统中国画直入的探索模式
截然不同,从中国书法的认
知以及历代绘画的临摹直入
中国画创作的群体,他们在
若干年以后的绘画格局其实
会慢慢变小,当然这个现象
是可以单独拿出来讨论的。
按理说,当代人直接去吸收
和感悟中国传统绘画丰厚的
营养是没有问题的。马刚顺
接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
又着意表达他作为当代人对
笔墨与色彩等的感觉,早期
的知识储备就顺着个人的感
觉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对应着他所处的时代,其作
品中表现出的雄浑与厚重以
及笔墨的直觉,都符合这个
时代的人文审美倾向与趣味
。
中国美术比较集中的北
京、上海、杭州等地,百分
之八九十的艺术家都有一种
图式的概念,也都在不断完
善自己的图式,这样的现象
是很正常的。但是当马刚的
作品在这些城市展出时,迎
面而来的气息都明确地表达
着他对“地域性”的超越,这
样的超越恰恰是对今天人们
在意“图式”的别具一格。图
式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流露,
而不是人为地创作出来,其
难度在于图式的完整性、偶
然性、未知性之间与艺术家
心灵的笔墨关联,都归结在
中国画的笔墨与自然、自我
以及绘画的关系,其核心还
是中国文化在绘画中的生命
力,就是“回归自然”。马刚
在反复寻找山水与自然之间
的平衡点,当然这也是当代
艺术家共同面临的课题。在
这种气氛中,人们对他的作
品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和
特别的好奇。
这三十年,马刚在写生
中投入很大的精力。写生从
西方传人,是面对自然去描
摹、去转换的表现方式,他
对写生的体会和我们对此概
念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
马刚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没
有用西方的材料,而是直接
用中国的笔墨去描绘和构建
。这个时候我要强调的是,
他早期对西方艺术知识的储
备,对中国画笔墨的理解,
反而应验了张璨所提出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
术创作理论,这种大自然之
美与马刚内心的情思与构想
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产生不
同的理解。他的“写生”意味
超越了写生本身,更多的是
回归直觉,包括在画室里产
生的大创作,都保留了他在
自然中对于物象的最初感受
,这一点是在他作品中特别
珍贵的呈现。近一二十年,
无论在中国山水画展览中,
还是相关的学术研讨上,可
以说马刚的作品让大家一眼
就能记住,这不仅是视觉上
被观众接纳,更多的是视觉
背后画面的笔墨与心态的融
合,是个人内心与自然之间
自然而然的关联,这是难度
很大的一种融合。马刚打破
了古人、现实以及自我感受
的边界,实现了三者之间相
互融合、借鉴、补充的高度
统一,这个状态在中国当代
水墨画创作里非常难得。这
种难得在于他的山水画不同
于北宋范宽的宏大图式,也
不同于长安画派变革中国画
的探索,在经历了个人心灵
的感悟和思考后转换成对笔
墨材料的理解,以及与自然
的凝视都积累在画面中,却
恰恰生发成一种独特格局,
就是西北美术的大格局。
从西北绘画的角度来谈
,我和马刚的交流中,多次
强调要“打破”西北的地域性
,可能是他对生长的土壤有
深厚情感,面对雄伟浑厚的
西北山水,他将“自然的山
水”“心中的山水”“画中的山
水”回到自身的状态生发且
越来越理性。“到生活中去”
的观察、体验、融入,是他
不断面对自然产生的“现实
关照”,这种通过心灵体悟
实现的笔墨转换一定高于自
然。我们大多数人写生回来
需要有一个整理或者再加工
、再转化的过程,但是他在
现场完成的作品就已经呈现
“独立性”。自然与笔墨的关
系问题,石涛的“笔墨当随
时代”给我们作了解释,但
是“时代”的概念并不局限于
当下,它和过去、现在、未
来都有关系。
西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
之一,西北对一切有生命力
和创造力文化的高度包容性
,成就了恢宏博大的大汉雄
风与大唐盛世。时代赋予了
西北自由开阔、兼容并蓄、
宏大威武的精神气魄,造就
了西北的文化格局。在西北
生长的马刚,承接汉唐文化
的气象,自信地接纳着这片
土地给予他的文化自信。他
一次次深入敦煌,汲取晋唐
壁画的养分。于马刚来说,
对敦煌艺术的理解,应该是
转化成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
,而不是直接呈现到自己的
画面中。所以,他的作品中
那种雄浑、博大都是受敦煌
的影响,他追求笔墨的雄浑
苍劲、大美术的审美倾
卷一 仁者乐山
何为山水
功在不舍
西北关情
平行互生
卷二 山岳沉静
目之所及
故土温度
悟道正心
方位生发
卷三 隐游证道
心灵栖居
如镜互鉴
山川有言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