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主旋律颂歌《东方红》、《南泥湾》, 到流行歌曲《东方之珠》、《龙的传人》、《难忘今宵》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传唱广泛, 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歌曲内容涵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作者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 选取了百年百余首富有生活气息、具有健康主题思想和形象化语言、并富有音乐美能打动自己心灵的歌词, 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当代的审美眼光, 独立地赏析这些不同类型歌词的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章家国情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一、义勇行曲:血肉长城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深情的表白
三、七子之歌:掏出一颗赤子之心.
四、我的祖国:土地与家园意识
五、我的中国心:深情的眷恋和热爱
六、中国人:自豪的宣言
七、我和我的祖国:血脉相连的相依相托
八、龙的传人:传统文化的皈依与认同
九、故乡的云:那份飘浮的情愫.
十、东方之珠: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
十一、大海啊,故乡:心灵皈依的港湾
十二、弯弯的月亮:乡愁是古老的歌谣
十三、我想有个家:中国人的家庭观念
十四、前门情思大碗茶:浓郁的乡土情怀.
十五、在希望的田野上:歌唱美丽的新农村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文明的记忆与书写
一、夜半歌声:凄风苦雨盼天明..
二、渔光曲: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写照
三、旗正飘飘:热
四、毕业歌:青怀
五、黄河大合唱: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六、团结就是力量:势不可挡的魄力
七、红梅赞:生命意义的诠释
八、英雄赞歌:壮美生命的礼赞.
九、咱们工人有力量:无产阶级的雄心壮志
十、十五的月亮:一个明月两样情
十一、:另一种爱与浪漫
十二、男儿当自强:中国的脊梁
十三、沧海一声笑:感慨苍生惹寂寞
十四、历史的天空:历史品格的建构
十五、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当代中国青年的心声和精神面貌.
第三章人生感伤:忧伤与无奈
一、送别:君子之交淡如水
二、问: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玫瑰三愿:年华易逝的生命概叹
四、何日君再来:人生短暂的惆怅
五、二泉映月:诉尽人间不平事
六、女人花:美丽背后的落寞
七、凡人歌:拷问生命存在的价值
八、苦乐年华:生存困境与现实关怀
第四章生命历程:漫漫人生路
一、读书郎:奋发之音
二、兰花草:有希望就有未来
三、春天在哪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四、让我们荡起双桨:幸福咏唱调
五、青春:追逐梦想的心灵独白
六、我的未来不是梦:生命价值的思考
七、初的梦想:对自己的
八、光阴的故事:亘古不变的惋惜与无奈
九、小草:乐观旷达的心态
十、再回首:历尽悲欢始见真
十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职业情怀和无私奉献
十二、潇洒走一回:感慨的格言.
十三、爱拼才会赢:勇者无惧
十四、少年壮志不言愁:热血铸就的忠诚.
十五、年轻的朋:在希望中前行.
十六、永远是朋友:山高水长流.
十七、:离愁别恨中的美好祝愿
第五章我的家园:江山秀美人风流
一、西湖春晓:浓妆淡相宜
二、香格里拉:诗意栖居的向往
三、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
四、人说山西好风光:人人夸我家乡好.
五、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新生活的赞歌
六、谁不说俺家乡好:心目中向往的那一方水土
七、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锦绣河山万年春.
八、请到天涯海角来:一朵野花里现出一个天堂
九、月光下的凤尾竹:大山挡不住的生命情调
十、天路:驶向现代文明
十一、青藏高原:沧海桑田话
十二、美丽的的家:灵魂皈依的港湾
十三、太阳岛上:的生活风貌
十四、我热恋的故乡:西北人文景观与故乡情结
十五、我爱你,塞北的雪:冬天里的春天
十六、垄上行:性本爱丘山
十七、鼓浪屿之歌:美丽的海岛
十八、长江之歌:意象寄托情怀
……
第八章校园歌谣:梦中的橄榄树
一、清晨:一日之计在于晨
二、童年:初一念之本心
三、乡间小路:夕阳牧归图
四、外婆的澎湖湾:童年生活的纯真回忆.
五、我是一只小小鸟:不甘平庸的心灵挣扎
六、橄榄树:生活在别处
七、蜗牛与黄鹏鸟:童真与寓意.
八、踏浪:天真的意趣
九、轻舞飞扬:难忘昔日纯真的爱恋
十、同桌的你:学生时代那一段朦胧的情愫
十一、文科生的一个下午:走出课本后的轻松
十二、冬季校园:物是人非事不休
第九章中外名歌: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满江红:催人奋起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二、苏武牧羊:永葆气节的英雄赞歌
三、大江东去:人生失意后的感慨与超脱
四、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
五、喀秋莎:爱情与爱国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六、今夜不能人睡:相信爱情能够获胜的咏叹调
七、饮酒歌:为爱情干杯
八、野玫瑰:美丽引发的灾难
九、乘着歌声的翅膀:浪漫的异域爱情憧憬曲
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爱之咏唱调
十一、北国之春:游子思乡的深情吟唱
后记.
第一章家国情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
历,诗歌和音乐一直联系密切,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歌词经历了蜕变、崛起、拓展的变革,以及以田汉、贺敬之为代表的两次整合过程。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完成了它的次自律运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从乔羽、王莘、庄奴,到黄露、、张藜、王健、王晓岭等海峡两岸几代词人的努力,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已基本建立了多元的、具有现代品格的歌词体系。来,歌词的每一次变革,都呈现出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我的中国心”——对祖国的爱。这种广博、宏大的爱,既有对祖国庄严、神圣、厚重的挚爱,又有对故乡、慈母、亲朋的委婉细腻、依依眷恋的骨肉亲情,更有对祖国山川河流、自然景色心旷神怡的陶冶喜爱。这种爱配以“感人也深,化人也速”的曲调,更鲜明地展示了国家的形象,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与意志,了民族的趋同感与凝聚力。来,中华儿女唱着这些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我们唱着《七子之歌》迎回澳门游子之时,在我们企盼台湾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之时,在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之时,回顾这些爱国歌词的创作,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爱我家国,爱我中华,来留下无数悲壮优美的词章。产生于学堂乐歌时期的《祖国颂》《爱国歌》《黄河》《中国男儿》等,洋溢着振兴中华的信念和抱负;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救亡时期的《义勇行曲》《黄河大合唱》《大行曲》《长城谣》《松花江上》等发出的是民族的怒吼和抗争;产生于五十年代百废待兴时期的《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张扬了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于八九十年放时期的《我爱你,中国》《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等展现了一种中华文化的回归与骄傲。来,这一题材的佳作,都呈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家国之情是亲情、爱情及友情的延伸和放大。抒写思乡爱国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