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胆道的胚胎、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胆道外科的检查诊断、常见疾病、诊疗方法和实验研究等,共分6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胆道先天性畸形、功能障碍、代谢异常、损伤、炎症、寄生虫、肿瘤等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治疗方法。本书的特点是:无论基础理论、临床诊断或治疗方法,凡近年来有新进展的,都结合国内外文献详细介绍;临床诊治的内容都由对此症有经验的专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撰写;对胆道外科的最常见疾病——结石和肿瘤,还介绍了这2种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有助于拓展读者科研思路。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编者队伍强大 除邀请多位经验丰富的权威专家亲自撰稿外,还有一些年富力强的一线中年骨干参加编写,使内容更贴近临床,语言更易被广大读者接受 编排繁简得当 内容依近年有无进展、能否指导临床实践及作者有无新观点、新经验而定,有则详细阐述,反之则只做扼要介绍 内容与时俱进 根据近年胆道疾病谱的改变,胆道肿瘤发病率的提高,胆道基本诊断方法的进步,介入治疗、腔镜微创手术的推广,以及移植手术的应用,对本版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修订 行文图文并茂 书中涵盖手绘图、手术照片、内镜图片和影像图片等,共计600余幅,大部分为编者专为《施维锦胆道外科学(第2版)》绘制或多年积累的珍贵资料,图片质量高,准确传达相关信息,对读者理解正文内容大有裨益
近20年来,胆道外科的发展迅速,我个人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胆道疾病谱发生了变化。20年前,胆道结石是胆道外科的主要内容,而今天,胆道外科的常见病除胆道结石外,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步上升,原发性肝内胆道癌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为广大胆道外科医师所接受。其二,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发展为诊断与治疗胆道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MRCP、PET-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胆囊切除术的常规术式。肝胆外科的不断进步为胆道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癌及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即是胆道外科与肝脏外科技术的完善结合。同时也要看到,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腹腔镜手术与内镜治疗造成的副损伤也是对胆道外科医师的新的严峻挑战。广大外科医师特别是肝胆外科医师迫切需要一本权威的参考书来帮助应对这些新领域及新问题带来的挑战。施维锦教授主编的这部《施维锦胆道外科学》(第二版)正是顺应了临床实践中的这一需求应时而出的。
我有幸作为本书较早的读者,在阅读之余着实感叹本书内容之全面、论述之清晰,每一章节都是各位作者倾力打造的结果,是最新认知与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对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的作者均为国内各领域的权威专家,我欣喜地看到他们中既有施维锦教授这样的老一辈专家,又有许多年轻的学者。我为祖国胆道外科的人才队伍如此壮大感到欣慰。
1993年,施维锦教授编写的《胆道外科学》对国内胆道外科总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相信本书第二版必将带给广大读者更大的惊喜。最后,我衷心祝愿我国的胆道外科不断进步。
施维锦,男,1927年生,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杂志》主编,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黄浦区医学会理事,《中华胰腺病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等10余种专业期刊顾问、常务编委、编委,上海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腹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分会委员。
长期从事普外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胆道外科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被媒体誉为“东方一只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留在国内者均已成为骨干力量。主编《胆道外科学》、《胆道常见病问答》等专著6本,参加编写《胆道手术学》、《当代胆道外科学》等专著20余部,主审《内科理论与实践》、《胆胰十二指肠区域临床外科学》等专著5部,发表论文270余篇。曾获卫生部、上海市、上海市卫生局、上海第二医学院、杨浦区、黄浦区等多项奖励和表彰。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第一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胆道的组织胚胎发生学
第一节 胆道组织学
第二节 肝内胆管树发育生物学
第三节 胆管细胞功能的异质性
第四节 胆道的组织胚胎学与胆道先天性畸形
第二章 胆道的应用解剖学
第一节 肝叶和肝段
第二节 肝内胆管
第三节 肝外胆道
第四节 肝与胆道淋巴引流
第五节 肝蒂、肝动脉与门静脉
第六节 胆道解剖学变异与临床
第七节 暴露高位肝管的解剖学径路
第三章 胆道的生理与生化
第一节 胆汁的生成
第二节 胆汁的性状及其主要成分
第三节 胆流动力学
第四章 胆道的病理生理学
第一节 胆汁生成障碍与肝内淤胆的病理生理
第二节 胆汁流通障碍的病理生理
第三节 胆道感染的病理生理
第四节 胆道结石的病理生理
第五节 胆道病变对其他脏器的影响
第二篇 检查诊断
第五章 胆道疾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六章 胆道的超声检查
第一节 解剖概要、正常声像图及检查方法
第二节 胆系疾病的超声诊断
第三节 超声造影对胆囊隆起性病变诊断的应用
第七章 胆道的放射线检查
第一节 普通X线检查
第二节 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选择性血管造影
第三节 CT检查
第八章 胆道的MRI检查
第九章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第一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二节 操作方法
第三节 图像
第四节 术后处理
第五节 并发症
第十章 胆道镜检查及治疗
第一节 胆道镜发展历史
第二节 胆道镜介绍
第三节 适应证
第四节 禁忌证
第五节 临床应用
第六节 操作方法
第七节 术后处理
第八节 应用胆道镜保胆取石
第十一章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第一节 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二节 器材设备
第三节 造影前准备
第四节 穿刺方法及步骤
第五节 摄片要求
第六节 造影后处理
第七节 并发症及其防治
第八节 读片要点
第十二章 肝胆核医学检查
第一节 肝胶体显像
第二节 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
第三节 肝胆动态显像
第四节 门静脉高压的评价
第五节 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标记免疫分析
第六节 肝胆系统肿瘤正电子发射体层(PET-CT)显像
第十三章 胆道压力测定
第一节 测压原理
第二节 测压的主要方法及器械
第三节 内镜测压术的适应证
第四节 内镜测压术的临床意义
附录
第十四章 胆道疾病的超声内镜检查
第一节 适应证、禁忌证和准备
第二节 胆管疾病
第三节 胆囊疾病
第十五章 胆道疾病检查诊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三篇 常见疾病
第十六章 先天性胆道疾病
第一节 胆道闭锁
第二节 先天性胆管囊肿
第三节 其他与先天性有关的婴儿黄疸
第十七章 胆道功能障碍
第一节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第二节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第三节 迷走神经切断后胆道功能障碍
第十八章 胆道结石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胆囊结石
第三节 肝外胆管结石
第四节 原发性肝胆管结石
第十九章 胆道感染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急性胆囊炎
第三节 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
第四节 慢性胆道感染
第五节 胆道感染并发症
第二十章 胆道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第二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第二十一章 胆管损伤与损伤性狭窄
第一节 医源性胆管损伤
第二节 胆管损伤性狭窄
第三节 高位和超高位胆管损伤及狭窄
第四节 胆胰肠结合部损伤
第二十二章 胆道寄生虫病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蠕虫寄生胆道所致疾病
第三节 线虫寄生胆道所致疾病
第四节 原虫寄生胆道所致疾病
第二十三章 胆道肿瘤
第一节 胆道良性肿瘤
第二节 胆道恶性肿瘤
第二十四章 胆道出血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理
第三节 临床表现
第四节 诊断
第五节 治疗
第二十五章 黄疸
第一节 黄疸的分类
第二节 黄疸对机体各脏器的影响
第三节 黄疸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 黄疸的鉴别诊断
第五节 阻塞性黄疸的治疗
第四篇 治疗
第二十六章 胆道常用药物
第一节 解痉镇痛药
第二节 利胆药物
第三节 抗生素
第四节 溶石药物
第五节 保肝药物
第六节 胆道化疗药物
第二十七章 胆道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 针刺疗法
第二节 中草药疗法
第三节 综合排石疗法
第二十八章 胆道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第一节 术前准备
第二节 术后处理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第二十九章 胆道开腹手术
第一节 胆囊切除术
第二节 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第三节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第四节 胆管狭窄修补成形术
第五节 胆肠内引流手术
……
第五篇 实验研究
胆道系统是人体解剖结构中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除胆道本身,与之邻近的血管也有众多的变异,因此,二者间构成了复杂的解剖关系,再者,临床一些特定的病理情况,更增添了胆道手术的难度,以及误伤重要解剖结构的危险性。完整地了解正常与变异的解剖结构及有关的病理知识,使手术操作既能依顺正常解剖,又能适从可能存在的解剖变异及病理特点,是提高施行胆道手术合理性与安全性的前提。
当今时代,术前进行的诸如超声、CT、MRCP、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术中应用或经腹腔镜应用的小型超声传感器的图像分析等,均需结合解剖学知识以判定肿瘤的位置分期及设计手术方法与径路。另外,临床上施行涉及肝、胆、胰的复杂手术,肝移植术,以及近年开展的精准肝切除术等更需熟知正常的和变异的胆道解剖。
胆道系统分为肝内及肝外两个部分。肝内部分即从胆道起始部的毛细胆管开始,逐级汇合成管腔增粗的临床上分别称之为三、二及一级肝管的肝段、肝叶及左、右肝管。另外,三级肝管还包括了一些行程及管道结构比较紊乱的肝区域肝管。胆道系统的肝外部分包括由左、右肝管汇合成的肝总管及其延续的胆总管组成的所谓主胆道,以及由胆囊及胆囊管组成的所谓副胆道两部分组成。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后者与主胰管汇合形成Vater壶腹这一胆道末端部分后,与十二指肠贯通连接。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经许多学者的研究,包括胆道系统在内的特别是肝内的各种脉管结构补充了十分重要的、新的解剖学知识,刷新了传统概念,为现代肝胆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