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超速运转的时代,如何用蕞少的精力和表达,去吸引注意、撬动人心,让人们认可你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这是任何涉及传播工作的人都必/须解决的一道难题。
在《细红线模型》中,全球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塔姆森·韦伯斯特分享了她20年来在如何触动受众方面积累的智慧和实战结晶细红线模型。这是一套帮助人整理并表达想法的模板,它的优势在于易上手、超/高/效。使用者只需将想法填入一个个小模板中的空白栏,即可一点点找到自己构思中的闪光点,并得到一段更有逻辑、更能感染他人的话术,就像顺着一条细红线,走出充满纷繁思绪的迷宫,也让听众能寻着同样的线,摆脱争抢他们注意力的乱战,直通和你同样的终点(结论)。
至今,细红线模型已帮助五百强高管、TED演讲人等多领域人士,在营销、商业演示、公益演讲等多种场景下,达到了他们的传播目的改变受众的观念和行为。为什么这套模型如此有用?因为它的基础理念源自人类的天性人们生来倾向于以故事的形式处理信息。韦伯斯特根据该特点,提出如果一个人想让自己的想法具有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更好的方法就是以自身想法为主题,构建一个人们愿意复述给自己听的故事,并通过分析,将普天下的好故事拆解为五大构成元素目标、难题、真相、改变、行动。
读者可以利用本书的理念和模型,自行或者使用AI辅助,按照自身需求,轻松输出让受众信服、难忘且可转化为行动的表达。
明明有好的想法,但别人听了总是无动于衷,甚至一脸茫然?细红线模型教你顺人性而为,高/效表达,赢得受众。
在处理新信息,以及将想法付诸实践时,人脑都会遵循一套特定的结构故事,而在无数的故事中,人们更喜欢、更难忘的那些都具备5个核心元素目标、难题、真相、改变、行动。细红线模型根据人类的这一天性和5大元素,帮助使用者构建一个人们愿意复述给自己听的故事,走出自我思维的迷宫,直达目标受众的内心,产生认同和行动的共鸣。
更适合当下的思考和表达工具。多用途,易上手,甚至能用AI辅助?!
细红线模型是一套有具体标准和撰写指南的模板化表达方法。根据具体用途、目标听众、预期成果,使用者可以通过模板填空的方式,简单、快速地得到符合自身需求的话术,有长版(一段话),也有短版(一句话)。可用于也已成功用于以下目的:营销、推介、销售谈判、内部演示、公开演讲、图书撰写、网站制作等。另因其为模板形式,在掌握其核心理念,可以非常容易地交给AI,坐享其成。
思科中国区原副总裁、中国惠普政府事业部原总经理张坚,专栏作家、商业演讲策划人马徐骏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构建一个人们愿意复述给自己听的故事
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想法具有令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最好的方法就是以你的想法为主题,构建一个人们愿意复述给自己听的故事。
如果你已经知道该如何实现这种效果,或者你的想法已经具有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那么大概不需要再读下去了。虽然我十分感激你能够拿起这本书,但是它并不适合你。
反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想法非常有用,足以改变某个人、某块市场,甚至全世界,但其他人尚未认识到它的好,那么,这本书就是写给你的。本书的受众是那些和你一样,渴望用自己的想法影响世界的人;是那些认为自己的想法背后所蕴藏的潜力比目前所展现的潜力要大得多的人;是那些虽然特别渴望,也特别愿意去表达,却很难说清楚想法中令人难以抗拒之处的人。
其实,我已经把你需要做的事全都告诉你了:以你的想法为主题,构建一个人们愿意复述给自己听的故事。你将在后文中学习到如何做到这件事,我称该技术为细红线模型。
让你的想法易于理解
在瑞典及其他一些北欧国家中,人们用细红线表示某个事物背后的核心理念,也就是一条可以将所有元素串联起来的主线。当你在阐明事物背后的含义时,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比如,你可以这么发问:这件事背后的细红线是什么呢?答案可能是这样的:这件事背后的细红线是,不仅要推动人们展开行动,而且要推动人们实现长期的改变。换句话说,这个词可以用来剖析很多问题的根源。例如,当你阐述自己的想法时,可能会被问到:你的想法是什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还会被问到一个更基础的问题:为什么你的想法值得我去关注?无论是产品、品牌、业务,还是服务,其背后都有一条细红线。所谓细红线,就是你在构思某个想法的过程中,你头脑里的思考路线。如果希望自己的想法可以让人们行动起来,并创造真实、长期的改变,那么就需要让其他人也能理解你的想法,并从你的想法中看到一条细红线。在开展业务或宣传产品和品牌时,在有人访问你的网站时,在一场销售会议上或一次商务演示中与人交流时,在参与线上视频会议或讲解一份会议幻灯片时,你都需要确保听众能从你的回答中听到那条细红线。这一切的重中之重,就是让人们理解并认同你的想法。他们需要以这条细红线为向导,穿越一座迷宫;这座迷宫就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里面充斥着各种无关的想法和观点。细红线让你的听众按照你期望的方式付诸行动,以得到你想要的成果。
细红线这个说法来自神话中的一个英雄故事。
故事中,英雄杀死了一头怪兽,然后从一座复杂的迷宫中逃了出来。你很快就会知道,你就是这位神话英雄的现代版。
目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从你的想法中找出一种特殊的模型,我称之为细红线模型。
本书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细红线模型展开的。以下两个问题对你的想法至关重要: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去关注你的想法。细红线模型就是针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简洁、有力的答案。我将会教你一套流程,这套流程能让你的想法变得所向披靡,让你对包括合作客户、产品用户、投资人等在内的所有听众提出的问题都对答如流。
如何使用本书
在阐述想法时,你渴望表达的内容与听众需要听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对听众来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阻止其行动起来的最大障碍。若要被激发到付诸行动的程度,我们的大脑必须接收到遵循特定模型的信息,而这套模型的本质就是故事。在本书中,你将学习到如何利用故事结构中的5个核心要素来阐述你想法中的核心要素,以及与其相关的论据。
这本书分为3个主要部分。在第1部分背景中,我将向你解释瑞典语中细红线的含义,以及本书的核心概念细红线模型;介绍故事的5个核心要素,你将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经常用到这些要素:
- 设立一个目标。
- 提出一个对方身在其中却不自知的难题。
- 揭示一个需要对方做出相关抉择的真相。
- 明确一个在思想上或行为上的改变。
- 描述一个或多个能让上述改变落实的行动。
如果你想开始撰写属于你自己的细红线模型,就需要明确3件事细红线模型的具体用途、目标听众和预期效果。
本书的第2部分是元素,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深入学习细红线模型的5种话术。目标、难题、真相、改变、行动你的故事便是由这5大元素组成的,而5种话术就是将这些元素具体化、模板化的表达方法。第2部分的每个章节都会包含如下内容:相关元素的定义、相关话术的标准、撰写话术的详细指南。除了5大元素外,你还会看到升华目标这一章。这一章可以帮你完成细红线模型的最后一步,让所有内容形成一个闭环。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组合。我将在这部分教你如何把细红线模型的话术组合成两种我和客户都认为最实用的形式:第一,一段式总结。这种形式在该部分中被命名为细红故事线,它可以把你撰写的所有细红线模型的话术全都串联起来。第二,一句式总结。我将其命名为细红主线,本书开头的句子就是一个例子。
在本书末尾的总结章节,我还会补充两种细红线的特殊含义及其使用方法。此外,细红线还有第三种含义,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种含义:在你为想法构建细红线模型时,也许会在过程中找到你自己的细红线模型。
细红线模型的用途及用法
你接下来要学的这套方法,我已经在成百上千的想法上和客户身上测试过。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永远持有质疑态度并患有故事恐惧症的客户科学家和工程师。目前,我已经把这套方法教给了成千上万的人,他们把这套方法用在了各种各样的沟通场景中:撰写营销材料。
- 进行销售战略对话。
- 举行推介会及进行内部演示。
- 开展公众演讲,如主题演讲、小型会议、多主题工作坊等。
- 进行以筹款为目的的征询。
- 撰写书籍和网络内容。
使用效果如何呢?我的客户及其他人运用细红线模型为他们的专业研究、创业公司、组织机构募集了数百万美元的基金。有数十家公司用这套方法制定了内部定位及市场定位的基础框架;有不少作者用这套方法写出了最初的选题大纲,进而出版了包括各类畅销书在内的多种图书;还有很多演讲者用这套方法构思了自己演讲的内容大纲,由此诞生的演讲数以百计,其中既有公司内部例会上的演讲,也有TED和TEDx上的演讲(这些演讲在YouTube上拥有超千万的点击量)。综上所述,这套方法可以让你凭借自己的想法获得期望的影响力。
在本书中,你会看到许多运用细红线模型的案例。
通过如下案例,你会看到细红线模型的效果(按出场顺序排列):
- 一家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公司优尔舒(UrSure)。这家公司希望优化它们的融资推介。
- 民族志学家王圣捷。她希望能够打造一场足以成为TED网站专题演讲模板的TEDx演讲(这个愿望的确实现了!在本书创作期间,我的另外6位客户也实现了同样的目标)。
- 一家非营利传媒公司的编辑及其筹款团队。他们希望在一个新项目上能够获得公司管理层的认可,并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
- 图书作家、演说家、教练琳达·乌格洛夫(Linda Ugelow)。她希望起草一份大纲,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一本书,后来她的确做到了。
- 职场教练兼职业规划专家特蕾西·蒂姆(Tracy Timm)。她希望根据新的听众,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营销文本。
- 演说家、作家、第二城喜剧团前成员朱迪·霍勒(Judi Holler)。她希望对自己现有的幻灯片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帮助她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大的舞台。
- 战略家、作家、演说家特德·马(Ted Ma)。他希望提升自己的领导力文本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度。
还有一件事需要提醒你:在你阅读的过程中,请留意每个章节开篇处的要点汇总,这些要点汇总是我基于细红线模型所撰写的。它们就是本书每个章节的框架,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也是整本书的框架。因此,这本书本身就是细红线模型的一个实践案例,它也可以作为你构建自己优秀想法的参考。
构建一个既独特又普适的故事
优秀的想法不是找出来的,而是构建出来的你需要创造一个内容独特且普适的故事,然后在这个框架上一点点地添加内容,直到构建出整个想法。你创造的故事将你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独特行为联系在一起。你的故事会构成细红线,而你每天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跟随这条细红线的指引。
如果你没有遵循细红线模型,那么你构建而成的故事就不可能清晰易懂,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会很难理解它。而一旦有了细红线模型,一大堆零散的碎片就会逐渐组合成你完整的想法和故事,然后在某个瞬间,你看待世界的角度将改变,而且这种变化通常是不可逆的。这就是传说中的尤里卡(Eureka)时刻,阿基米德在浴缸中体验过这种惊喜,艾萨克·牛顿在琢磨苹果时也体验过这种惊喜。这种顿悟的瞬间会让你发现干掉怪兽的新方法,让你知道你可以创造出想要的改变。
不过与此同时,你的故事也需要具备普适性。你需要让每个人的大脑都能跟上你的思路,并且听懂你的表述。正因如此,你才有可能按照一个通用框架去讲述你的故事,才有可能在别人的头脑中构建出细红线模型,无论是通过闲聊,还是阅读书籍去构建。
然后,他们就会和你当初一样,体验到自己的尤里卡时刻。在某个瞬间,他们突然就知道应该如何按照你的方式干掉他们所面对的怪兽了。那一刻,你的想法内化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细红线模型的力量和潜力。很多人用这套方法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了实际的行动,而我从这些人的口中听到最多的话是:这套方法真的很管用。
现在,让这套方法也为你所用吧!
塔姆森·韦伯斯特(TamsenWebster)
塔姆森·韦伯斯特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杰出思想传播战略家、创意策略师,现任麻省理工学院马丁信托创业中/心专业顾问、哈佛创新实验室导师,曾在世界上蕞大的TEDx活动TEDxCambridge组织中担任执行制片人。
在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里,韦伯斯特致力于帮助人们发现、构建和讲述他们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她建立了一套十分简洁又高/效的思考与表达工具细红线模型。
凭借这套原创的模型,韦伯斯特帮助五百强高管、TED演讲人等各界人士成功打动受众,也为她自己赢得了国际性的认可。2022年,韦伯斯特被认为蕞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蕞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之一,入选50强雷达(Thinkers50Radar)榜单。
[译者简介]
诺壹乔
资/深演示专家,CEO演讲教练。深耕演示领域十余年,曾为中国石油、国家电网、可口可乐等上百家企业进行相关培训与辅导。作为特邀讲师与喜马拉雅、得到、优酷、有书、今日头条等20余家平台合作。著有图书《拯救加班族的PPT秘籍》《别让PPT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