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辞赋家枚乘以《七发》写七事,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田晓菲披沙拣金,同以《七发》为题,解读陶渊明、萧纲、谢灵运、汤显祖、郁达夫等七位作家及其经典作品,兼顾不同题材,连接不同时代——从诗歌、戏曲到小说,从六朝文学至现代文学,精华迭出,识见深邃。
丁帆 王尧
在2017年的文化生活中,“大家读大家”无疑是关键词之一。我们和明哲文化公司策划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一辑出版,有效促进了文学领域的“全民阅读”。这一辑中最早出版的毕飞宇《小说课》一时风生水起,随后出版的李欧梵、张炜、马原、苏童、叶兆言、王家新等诸位大家的作品与之相呼应,成为2017年的一道风景线。在这非凡气象的背后,我们又紧锣密鼓地策划了现在读到的“大家读大家”丛书第二辑。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包含着这样两层涵义: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某个领域内的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指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的阅读经验。前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后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想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使其朝着一个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愉悦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
在我们儿时并不丰富的阅读记忆中,《十万个为什么》或许是最重要的一套书。我们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了一些科普常识,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潜移默化养成了我们看世界的视角。这是曾经的“大家”读“大家”的历史。我们常与一些作家、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为普及科普知识,一些科学家绞尽脑汁地为非专业读者和中小学生写书但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理性思维发达,感性思维欠缺,甚而缺少感性表达方式。没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或者无法表达自己,是一种很大范围的文化危机。究其原因,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是其一,没有诗和远方,国民整体文学素养凝滞,全社会人文素质缺失。这是当下亟待克服的文化危机。
我们也在这样的危机中,又心怀拯救危机的理想抱负。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有书,读书,写书。倘若中国当下杰出的人文学者,首先一流作家和从事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换一种思维方法和言说方式,重返文学作品的历史现场,用自身心灵的温度和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来体贴经典、触摸经典、解读经典,或许会奏出不同凡响的音符;在解读经典的同时,呈现自己读书和创作中汲取古今中外文史哲大家写作营养的切身感受,为最广大的普通作者提供一种阅读的鲜活经验……如此这般,作者和读者岂不快哉!于是,我们试图由文学阅读开始,约请创作领域里的著名作家和艺术家以及文史哲艺学科门类术业有专攻的优秀学者,分别撰写他们对古今中外名家名著的独特解读,以期与广大的读者诸君携手徜徉文化圣殿,去浏览和探究中国和世界瑰丽的文化精神遗产。
已经与大家见面的丛书第一辑,是一批当代著名作家的读书笔记或讲稿的结集。无疑,文学是文化最重要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缺少面包,但是不能没有文学的滋养。文学作为人们日常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人文营养补给,是人之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作为专家的文学教授对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读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线创作的作家们对名著的解读似乎更接地气,更能形象生动地感染普通的读者与大中小学的学生——这是我们首先推出当代著名作家读大家的文稿的原因。
……
近几十年来,许多史学专家撰写出了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样引起了广大普通读者热切关注的历史著作,用生动的散文笔法来写历史事件,此种文章或著作蔚然成风,博得了读者的喝彩,许多作家也参与到这个行列中来,前有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后有夏坚勇的历史大散文《湮没的辉煌》和《绍兴十二年》。我们试图在这套丛书中倡导既不失史实的揭示与现实的借镜功能,又有笔墨生动和匠心独运的文风,让史学知识普及在趣味阅读中完成全民阅读的使命。这同样有赖于史家和作家们将春秋笔法融入现代性思维,为我们广大的普通读者开启一扇窥探深邃而富有趣味的中外历史的窗口,从中返观历史真相、洞察人性沉浮,在历史长河中汲取人文核心素养。
哲学虽然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它又是一个民族人文修养的金字塔,怎么样让这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灰色理论变成绿叶,成长在每个读者的心头呢?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像六七十年前艾思奇那样的普及读本显然已经不能吊起当代读者的胃口了。我们试图约请一些像周国平那样的专家来为这套丛书解读哲学名家名作,找到一条更加有趣味的解读深奥哲学的快乐途径,用平实而易懂的解读方法将广大读者引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名人名著的长河中,让国人更加理解哲学与人类文化休戚相关的作用,从而对为什么要汲取人文素养有一个形而上的认知,这恐怕才是核心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所在。
艺术本身就是有直观和直觉效果的学科门类,同时也是拥有广大读者群的领域,我们有信心约请一些著名的专家与创作大家共同来完成这一项任务,我们的信心就在于许多作者都是两栖人物——他们既是理论家,又是艺术家,在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里都有深厚的人文学养和丰富的创作经验。
“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写作和出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我们将用毕生的精力去打造它。我们希望这套丛书成为我们民族人文核心素养提升的一个大平台,为普及人文精神开辟一条新的航道。
非常感谢译林出版社和明哲文化公司为“大家读大家”第二辑所付出的心血,使得本丛书顺利出版,以飨读者。
向写作的大家致敬!
向阅读的大家致敬!
田晓菲,毕业于北京大学东亚系,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作品有《爱之歌》(诗集)、《生活的单行道》(散文集)、《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英文)等。
丁帆,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第四届、第五届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丛刊》《扬子江评论》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论著有《中国乡土小说史》《重回“五四”起跑线》《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史论》(五卷)等二十余部。散文集有《江南悲歌》《天下美食》《人间风景>《先生素描》等。
王尧,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现任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联主席等职。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有《中国当代散文史>《“思想事件”的修辞》《王尧文学评论选》和《莫言王尧对话录》等,主编“新人文”对话录丛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大系”等,另有散文随笔集《纸上的知识分子》《一个人的八十年代>等。科研成果曾获省一等奖、教育部二等奖等。
谈陶渊明与写本文化
谈谢灵运与六朝行旅写作
谈萧纲与宫体诗
谈庾信与南朝宫廷文学之嬗变
谈汤显祖
谈《金瓶梅》
谈郁达夫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