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十四章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了张之洞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萌芽;第二部分讲述了李叔同与中国现代报刊广告设计;第三部分讲述了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
马永超,男,现就职于三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史与设计理论。曾先后在《艺术品鉴》《美与时代》及《美术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陈睿均,女,现就职于三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曾参与编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汉字美学史》“商暨西周卷”(第二作者),并先后在《戏剧之家》《大众文艺》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此外,还曾多次在国家、省级书法比赛中获奖,现为三亚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第一部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之洞与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萌芽
第1章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萌芽的历史背景与刺激因素
1.1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1.2 外部刺激因素:西学东渐
1.3 内部刺激因素: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第2章 为什么是张之洞
2.1 教会教育的推动
2.2 绅商与政府的作用
2.3 张之洞——历史的选择
2.4 张之洞的工艺教育思想概述
第3章 “经世致用”思想下的早期工艺教育实践
3.1 “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与坚定
3.2 抚晋期间的构思
3.3 作为军事工业教育附庸的工艺教育实践
3.4 督鄂前期的工艺教育
第4章 “中体西用”时代的工艺教育改革
4.1 “中体西用”与《劝学篇》的意义
4.2 湖北工艺学堂
4.3 “新政”教育改革的指导纲领:“江楚三折”
4.4 “癸卯学制”和清末留学政策
4.5 三(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
第5章 影响、流变与启示
5.1 破茧成蝶、登堂入室
5.2 工艺教育向“图案教育”的转变
5.3 张之洞工艺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第二部分:“破天荒最新式——李叔同与中国报刊广告设计
第6章 关于李叔同与清末民初报刊广告的研究文献综述
6.1 李叔同研究情况简述
6.2 清末民初上海报刊、广告研究情况简述
第7章 清末民初的上海与广告文化
7.1 清末民初上海报馆诞生的社会背景
7.2 清末民初上海的报刊及报刊广告
7.3 “南社”与《太平洋报》
第8章 李叔同及其广告学思想
8.1 李叔同的传统教育与西学基础
8.2 与报刊广告结缘
8.3 日本报刊广告设计对李叔同的影响
8.4 《广告丛谈》里的广告学思想
第9章 李叔同在《太平洋报》的广告设计实践
9.1 为《太平洋报》做的准备工作
9.2 《太平洋报》破天荒最新式之广告
9.3 《太平洋报》广告的创意与设计
9.4 李叔同所做广告的分类研究
9.5 与同期《申报》广告的比较
9.6 《太平洋报》的社会评价
第10章 李叔同报刊广告设计的意义与再思考
10.1 李叔同的《太平洋报》广告设计的意义
10.2 对李叔同《太平洋报》广告设计的再思考
第三部分:向传统追寻现代——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现代建筑
第11章 梁思成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
11.1 “学院派”教育:错过“现代”的入口
11.2 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
1l.3 《建筑系全国统一科目表》和古建探究中的人才培养
11.4 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第12章 向传统追寻现代: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12.1 研究中国建筑史的缘起和目标
12.2 构建“中国建筑”体系
第13章 梁思成的建筑文物保护和城市规划思想
13.1 梁思成的建筑文物保护思想与实践
13.2 梁思成的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13.3 “梁陈方案”及其再思考
第14章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建筑设计实践
14.1 西方建筑理论影响下的“中国现代建筑”探索
14.2 “民族形式”下的“中国现代建筑”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张之洞生平大事及工艺教育活动年表
附录二 三(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生名录
附录三 清华大学工学院营建学系课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