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136 元
丛书名:“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 作者:杨利慧[等]著
- 出版时间:2023/1/1
- ISBN:9787569537277
- 出 版 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中图法分类:B932.2
- 页码:2133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24cm
本书是对当代中国口承神话的传承与讲述现状进行实地考察的结果。依据来自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集中探讨了以往研究中很少关注的问题,生动地展示了古老的神话如何在当下语境中被讲述和表演,如何被人们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传承和建构,并揭示了神话与中国社会、政治、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神话是文学和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群体的梦。
神话学是研究神话的新兴边缘学科,近一个世纪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与哲学、文学、美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学、心理学、精神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当代思想家中精研神话学知识的学者,如詹姆斯・・弗雷泽、爱德华・泰勒、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斯塔夫・荣格、恩斯特・卡西尔、克劳德・列维一斯特劳斯、罗兰。巴特、约瑟夫・坎贝尔等,都对世纪以来的世界人文学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研究著述给现代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入21世纪,自然资源逐渐枯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人类生活和思想正面临的大转型。在全球知识精英寻求转变发展方式的探索中,对文化资本的认识和开发正在形成一种国际新潮流。作为文化资本的神话思维和神话题材,成为当今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产业共同关注的热点。过《指环王》《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纳尼亚传奇》《阿凡达》等一系列新神话作品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当代作家、编剧和导演意识到神话的巨大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我们从学术上给这一方兴未艾的创作潮流起名叫“新神话主义”,将其思想背景概括为全球“文化寻根运动”。目前,“新神话主义”和“文化寻根运动”已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影响到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主题公园、品牌策划、物语营销等各个方面。现代人终于重新发现:在前现代乃至原始时代所产生的神话,原来就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文化之根和精神本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遗产。可以预期的是,神话在未来社会中还将发挥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大体上讲,在学术价值之外,神话有两大方面的社会作用:
一是让精神紧张、心灵困顿的现代人重新体验灵性的召唤和幻想飞扬的奇妙乐趣;二是为符号济时代的到来提供深层的文化资本矿藏。
前一方面的作用,可由约瑟夫・坎贝尔一部书的名字精辟概括一“我们赖以生存的神话”(Myths to live by);后一方面的作用,可以套用布迪厄的一个书名,称为“文化”。
在21世纪迎接神话复兴大潮,首先需要了解世界范围神话学的发展及优秀成果,参悟神话资源在新的知识济浪潮中所起到的重要符号催化剂作用。在这方面,现行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并没有提供及时的系统知识。本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神话学的初衷,以及神话学著述,拓展中国神话研究视野和领域,传承学术精品,积累丰富的文化成果之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家协会神话学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神话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社达成合作意向,共同编辑出版“神话学文库”。
本文库内括:译介国际神话学研究成果括修订再版者);推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注重具有跨学科视角的前沿性神话学探索,希望给过去一个世纪中大体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中国神话研究带来变革和拓展,鼓励将神话作为思想资源和文化的编码,研究格局的转变,即从寻找和界定“中国神话”,到重新认识和解读“神话中国”的学术范式转变。同时让文献记载之外的材料,如考文物的图像叙事和民间活态神话传承等,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库的编辑出版得到编委会同人的鼎力协助,也得到上述机构的大力支持,谨在此鸣谢。
是为序。
杨利慧
1994年于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民俗学、神话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获得首届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师范大学教学名师奖等多项奖励,荣获“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担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副组长(15--17)、家协会,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0部、译著和编著7部,发表中、英、日文学术论文和译文近篇。
目录
|
论/001
节中国现代口承神话的搜集与研究/005
第二节本书的目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及写作过程/012
第三节本书的主要结论/018
第二章讲述者与现代口承神话的变异/034
——重庆市司鼓村的个案
节引言/034
第二节司鼓村的历史地理及当地农业人群的日常生活/042
第三节重复讲述中的变异因素
——同一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不同讲述 /054
第四节个人讲述倾向与神话的变异
——不同讲述者对同一类型神话的讲述 /088
第五节结语/108
第三章现代口承神话的演述人及其神话观研究/115
——陕西安康市伏羲山、娲山区的个案
节引言/ 115
第二节伏羲山、娲山区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概况/131
第三节黄镇山:“神话是人们对历史的曲解”/145
第四节陈贵友:“神话是真实的事件”/157
第五节柯尊来:“神话是神乎其神的故事”/167
第六节结语/178
第四章民间传统的当代重建/184
——山西洪洞县侯村娲神话及其信仰的个案
节引言/184
第二节侯村的历史地理与民俗文化/185
第三节娲信仰的恢复与重建/193
第四节娲神话的传承与再创造/6
第五节结语 /217
第五章神话、庙会与社会的变迁(1930-05年) / 222
——河南淮阳县人祖神话与庙会的个案
节引言 /222
第二节“羲皇故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生活/224
第三节自在地传承:世纪30年代的人祖庙会与人祖神话讲述活动/237第四节从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中退隐:1949-1976年的人祖庙会与神话
讲述活动/250
第五节传统的复兴与重构: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人祖庙会与神话讲述活动/263
第六节社会变迁与一个讲述人的个人故事/288
第七节结语/295
附录:民间叙事的表演/300
一一以兄妹婚神话的口头表演为例,兼谈中国民间叙事研究的方法问题
后记/328
|
论
杨利慧
在大多数研究者看来,作为人类口头艺术(spoken art)的诸文类之一,神话通常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它是有关神祗、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narrative),通过叙述一个或者一系列有关创造时刻(the moment ofcreation)以及这一时刻之前的故事,神话解释着宇宙、人类括神祗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初起源,以及现时世间秩序的初奠定。在神话中,深深地镌刻着它所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人类群体的思维、感和社会生活的烙印,所以,神话为了解人类的精神、思维、智慧以及社会发展的历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神话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即已产生,是一般人心目中“老”的文化形式之一。在世界神话学,学者们对神话的研究也大多依赖文献记录或者结合了考学资料行,因此,代典籍神话一直是神话学的核心。相形之下,现实生活中的口承神话一一即那些主要以口头语言为传承媒介、以口耳相传为传播方式、在现实生活中仍然鲜活地生存着并担负着各种能的神话则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