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优选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本书集合了作者有关乡土建筑两类具有代表性的著述,一是乡土建筑研究的论述,一是精选了序跋中的七篇。文章学术观点清晰,短小精悍,优美抒情,可读性强。在这一篇篇饱含深厚感情的文章里,每一个读者都会感受到家园故去甚至遭受摧残的伤痛,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根基被点滴侵蚀的忧虑,更有一份为“为抢救传统村落‘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决心。
本书的作者是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在作者的学术生涯中,其前期一直从事外国建筑方面的研究,但自退休之后,便一头扎进中国乡土建筑当中。在他看来,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乡土建筑研究是乡土文化系统研究的基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 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 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 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 。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 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 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 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 ,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 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 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 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 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 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 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 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 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 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 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 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 ,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 。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 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 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 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 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 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 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 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 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 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 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 。把那此经过时间考验的、 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 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 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 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 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 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 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 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 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 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 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 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 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 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 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 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 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 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 ,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 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 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 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 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 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 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 岂不是一件好事吗?“大家 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 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 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 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 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陈志华(1929—2022),浙江省宁波人,祖籍河北省东光县。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主要专著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北窗杂记》《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等,还编译了《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现代西方建筑美学文选》等书。1989年起从事中国乡土建筑的调查与研究,与楼庆西、李秋香共同成立“乡土建筑研究组”,出版《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系列丛书和《中国乡土建筑初探》等著作。
目 录
代 序
乡土建筑研究
兰江岸边
来到了关麓村
徽商村里的生活
初到黄土高原
婺源掠影
清华彩虹
芙蓉村
到张壁村去
重回楠溪江
曲径通幽处
俞源村
九龙山下人家
苍坡村
岩头村
蓬溪村
楼下村掠影
狮峰寺一日
岭南的暖冬
洞主庙
告别俞源村
从哥老会说起
走好,福宝场
碛口恋
序跋选摘
《古村郭峪碑文集》序
《江南明清门窗格子》序《走近太行古村落》序
《宁海古戏台》序
《乡土屏南》序
《福建土楼建筑》序
《故园——远去的家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