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1.一部描绘晚明名士张岱及其生活美学的文化随笔。本书从行旅、美食、清玩、戏曲等九个维度叙述、追忆晚明名士张岱的日常生活,呈现了其堪为传奇、光华闪烁的人生切面。
2.作者老桥为书法名家,书擅汉隶、小楷而兼诸体。封面书名、篇章标题,皆由老桥手书隶书,沉雄博大,贴合张岱美学世界的意趣;每篇文前尚有其抄录的张岱文章片段的楷书作品,点明文章主题。
3.精装设计,内封的底图与前后环衬相连,选用清代书画家董邦达所绘《西湖十景图卷》;内外双色印刷,留白处手绘插图,古意盎然,散淡有趣。
编辑推荐
晚明年代,群星璀璨,张岱无疑是其中最明亮耀眼的那一颗。
他出生名门望族,家业厚泽,少小纨绔,极爱繁华。前半生无心致仕,却在钟爱之事上醉心沉迷,玩出极致。他对散文、诗词、戏曲、园林、音乐、书法、收藏、美食的研究,都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度,还通晓天文、历法、舆地、文字、音韵、经学、史学等。
若只如此,张岱亦不过是一世通才。成就他传世声名的,是后半生的人生巨变。明朝覆亡后,张岱成为前朝遗民,劳碌半生,皆成梦幻,从此隐居著书,闭门谢客。在漫长的余生中,他笑看饥寒,无畏窘迫,记已成梦忆的一饷之欢,书负重前行的千秋之志,终成一代文化巨匠。
三百多年后,以半生遍读其著作、深受其影响的老桥,沿着张岱昔日的足迹,踏西湖雪,沐秦淮月,擎龙山灯,过金山夜……潜心追寻张宗子的世界,带我们在湖山之间,缓步穿行,逐一领略张岱传奇一生的绝美风景。
追寻张宗子的世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在单位图书馆的一角发现一本盖着大批判材料蓝色方形图章的书,书名是《陶庵梦忆》,作者是明代张岱。书不厚,书皮已经有些破烂,满是灰尘。好奇的我将书悄悄插进裤兜带回了家。此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位晚明才子张岱将影响我的一生。趁着夜深人静,我一页一页地读着,越读越不愿意放手,不知不觉中,窗外大亮。从此,张岱的书成为我的铁枕头,几十年没有换过。
晚明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此时的文人面临着朝代的更迭,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是这一切来临之前,他们没有一点知觉。1627年8月,明熹宗朱由校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检,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继位,改国号为崇祯。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元年,朱由检起用袁崇焕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以御后金。当年陕西大旱,民不聊生,延安张献忠、米脂李自成率民暴动,这场葬送明朝三百年基业的农民起义伴随着崇祯皇帝的一生,直到他被推翻,自缢煤山。
明史专家吴晗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中说道:晚明仕宦阶级的生活,除了少数的例外(如刘宗周之清秀刻苦,黄道周之笃学正身),可以用骄奢淫逸四字尽之。经历了两百多年的稳定政局,晚明的文人们享受着社会经济带给他们的闲逸。尤其江南地区,距离北方边境很远,边境的紧张与日常生活几无关联,此时的他们无论当官或是隐居,都把中国文人的生活发展到了极致。这一时期,明代的诗文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纵览苏州、杭州、绍兴地区文人们的活动轨迹,就可以看出在当时,玩是一种极为盛行的生活方式,张岱正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张岱,一名维城,字宗子、石公、天孙,号陶庵、蝶庵、古剑老人、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常自称蜀人。张岱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卒年说法不一,有六十九、七十余、八十八、九十三岁等说法。因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作《修大善塔碑》传世,足可证明张岱至少是在八十八岁之后去世。《张岱年谱简编》载,张岱享年九十三岁,有六子七女,并七个孙子。康熙二十八年(1689)张岱逝世,葬于山阴项里预营之生圹。
张岱是明清之际的文化奇才与巨匠。从明末到近代,诸多文人名士对其赞赏不已,从他们留在张岱文集或序或跋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对他的极高赞誉。张岱不仅著作等身,对散文、诗词、戏曲、园林、音乐、书法、收藏、美食的研究也达到一个时代的高度,还通晓天文、历法、舆地、文字、音韵、经学、史学等。那个年代,群星璀璨,张岱凭其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以及对喜爱之事的深度钻研,跻身于大家之间。
张岱出身名门望族,家业厚泽,前半生是在繁华和享乐中度过的。丰厚的物质生活滋养了这位世家子弟的广泛爱好和多项才艺。他在六十九岁时自撰的墓志铭中毫不掩饰地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喜欢一件事不难,常人多有倾心之事,难得的是张岱能玩到极致。懂生活,会生活,生活与美,与艺术乃至学问密切相关。吃能吃出文章、学问,玩能玩出名堂、艺术。著名明代文学研究专家夏咸淳如是说。
不过,他这个绝世玩家也是由家庭背景所造就的。因为要想玩出点名堂,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还得有宽裕的闲暇时间。有人说,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化是玩出来的。细观今日的文化遗产,很多都是当年有闲财、有闲时的纨绔子弟玩出来的。他们懂得生活,也能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只要喜欢,样样在行,件件求精。张岱家学渊源,从他的祖父到父亲、叔父,再到他这一辈,都是玩出来的生活美学家。
张岱喜欢美食,吃遍江南。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其咏方物诗三十六首,分别咏赞三十六种蔬果美味,堪为一绝。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此句读来颇有同感,今日交通便利,为美味佳肴,宁可飞一趟,不惜费用的大有人在。张岱有大量诗文,细致描写钟爱的美食,从食材产地到烹饪技法,再到口感品相,句句皆专。张岱对祖父张汝霖与朋友合著的《饔史》四卷作了修订并为其写序,而成《老饕集》,使美食成为一种学问,成为生活美学的一部分。
张岱喜欢茶,自称茶淫。他对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存储等都有很深的研究,对产地、水源、工艺有很高的鉴别能力。难怪南京著名茶人闵汶水视他为忘年知己。他和三叔张炳芳自制的兰雪茶名满当地,多有人炮制。张岱对茶的爱延续了一生,即使后来逃逸到山里隐居,喝不到好茶,犹记得当年兰雪的缕缕沁香。从《陶庵梦忆》关于茶的散文中,可以领略张岱对茶的研究、鉴赏水平,重要的是,他对茶的描述绝不同于其他作者教科书式的讲解,嚼之无味,读之欲眠。张岱把对茶的认识带进人物、故事和环境,使人读来耳目一新,兴味浓浓。《闵老子茶》就是人物、情结、知识、趣味兼备的一篇美文。
张岱喜欢戏曲,家中三代延续,办家班,教新伶,一茬一茬,换了很多名伶,他也成为名震地方的总教。在《陶庵梦忆》中,他写了二十几篇和戏曲有关的文章,从编剧到角色,从伴奏到曲谱,从布景到灯光,从戏台到楼船。仅仅《冰山》一出戏改编的速度之快,就把兖州的刘守道惊得目瞪口呆。更要紧的是,他在演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从来没有把演员当作下人、贱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和信任促使他们在戏曲创作上共同合作,将斯时的戏曲水平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
张岱喜欢行旅。余少爱嬉游,名山恣探讨,《陶庵梦忆》中,关于行旅的文章竟占三分之一。他的行旅小品文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他所观察的角度和捕捉的细节,往往人所未见。虽然喜欢行旅,但他的旅行范围并不广远。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绝对受不了徐霞客那样的艰苦旅行,也不会写厚厚的游记传世。他钟爱的方式与众不同,前往某地,寥寥百字,便生动记下其环境、民风、所访诸友、所感诸事,且语言诙谐,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尽管是游记,他也是把人物作为主角,别人在赏月,他在观察赏月的人,别人在春游,他在捕捉春游人的内心世界。即使名胜之地,他也会通过人的行为表现美的景致。一生之中,尤爱杭州,有文记载的就达十一次,他对杭州似乎比家乡绍兴还要熟悉。读《西湖梦寻》,感觉到的是不一样的杭州。
不一一列举张岱钟爱之事,张岱美学观念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五十岁之前身居世家的优渥安逸,到清兵入关、绍兴沦陷后的颠沛流离,归隐山林后,终臻化境。这个自认学识完全可以应对科考的学子,为了家族荣光,也曾应试,但始终与功名无缘。后来,他看厌了八股这个劳什子,决定放弃科考,但并未因放弃而万念俱灰,而是专心致志地沉迷于自己的爱好。他记风俗,察人情,访名胜,赏山水,结交名士异人,悠游于文学艺术之中,发奋著书,留下了许多传世的生活美学知识。我们庆幸的是,如果张岱成了一位县令、一位州官,我们今天恐怕读不到这么多优雅的诗文,赏不到这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好玩意儿。
因为喜欢张岱的文章,我读遍了他传世的所有著作,从中看出张岱的文化素养与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兵入关那一年,张岱人生正好过半有的资料说是四十八岁,有的说是五十岁,前半生锦衣玉食、奢华繁缛,后半生饥寒落魄、形如野人。
张岱留下的著作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其他如《夜航船》《琅嬛文集》等也堪为佳作。最使人惊叹的是,他用八年时间完成了《明史》的写作。此时的他已是一介布衣,在那个饥寒穷困、信息极度闭塞的年月,经历了什么样的煎熬,就不得而知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有着强烈晚明风格的张岱散文,以及文章记载的各类文化生活的细节,文字是那么简练干净,描述是那么细微精致,人物是那么活灵活现,以至于我今天的文字不免受到他的影响。
张岱一生最欣赏的人,远有陶渊明、苏轼,近有徐渭、袁宏道。徐渭与张岱是同乡,张岱虽没有见过他,但其祖上曾经与徐渭有深交。袁宏道是湖北公安县人,其兄弟三人皆为明朝著名文学流派公安派的领袖人物,彼时袁宏道的文章已是名满天下。袁宏道最初看到徐渭的诗集,惊呼不已,写了长文《徐文长传》,对其赞誉有加。不能不说,张岱的文风受到徐渭及公安派的影响。
生活中既有美也有丑,当你总是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美的时候,你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充满期待的。张岱对生活之美的极致追求,好奇自然是重要的动力,但也离不开生活圈子的耳濡目染,诸如二叔张联芳的收藏和斗鸡、三叔张炳芳的制茶。张岱亲自实践,练就了他的鉴赏本领。追求极致是他的目标,他并不是喜欢一种两种,浅尝辄止,而是对所有好玩的都要涉猎,静可著书、赏画,动可狩猎、斗鸡,无所不能。近现代如袁克文、张伯驹、王世襄等人,亦承其遗风,玩出了中国文化的细节。张岱的审美观念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琴棋书画、曲词歌舞、行旅山水,他的文章体现了生活的美、文字的美,使他的美学思想在今时今日,得以延续和实践。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在他的著作《前朝遗梦》中说:直到接触到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明白我已经找到方向,能帮助我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
研读张岱的美学思想后,我有一个发现,就是他与苏东坡有某种惊人的相似。第一,东坡与张岱都喜欢陶渊明,两人都曾经写过《和陶集》,陶渊明的隐士思想对曾经有过重大磨难的两人来说,影响都很深刻,尽管生活窘迫,依然向往精神的自由与愉悦。第二,东坡与张岱都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越是艰难之时,越能体现出其性格的顽强,对时事的豁达,对人事的宽容。第三,东坡与张岱都对所爱之事保持浓厚兴趣与高度专注。东坡对美食、书画、诗文、行旅,无一不精,对张岱有较大的影响。除了陶渊明以外,两人都喜欢唐代的白居易,其诗文都受其影响。
我认为,性格虽然决定命运,但性格不完全是天生的,它与个人的经历有着重大的关系。两人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跨时代的契合。当年东坡外谪海南,也有老死海南村的打算。但是面对荒蛮的环境、难以下咽的食物、屈辱的待遇,仍然能顽强地活下去,乐观豁达,坚忍不拔,这就是东坡性格。唐代的李德裕,同朝的寇准、赵鼎等人困死在贬所,差别就在此。张岱也是如此,清兵入关改变了命运,由繁华到衰败,由富足到穷困,这样的落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夏咸淳先生说:逢年过节,箪食瓢饮,粗米薄醨,岱也不改其乐。豁达乐观、诙谐幽默是张岱处贫困而不改志节、不辍笔耕,最终在品格、学问、文章诸方面达到一生光辉顶点的一个原因。也是他得享高寿的一个秘诀。不是说张岱怕死,而是他活下去自有他的道理。
明朝覆亡后,张岱的诸多亲朋,纷纷选择跳河、绝食、自缢,走上了人生绝路,而他始终认为自己还是明朝人,有诸多使命没有完成,要为了明朝继续活着。在《自为墓志铭》中,他言明自己的身份仍是明朝遗民。那时的他怀着国破家亡的无限惆怅,给自己写下一生的注解,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大约想不到,此后他还有漫长的余生,要在飘摇中确认坚持的意义,直到鲐背之年。穿越无尽长夜,三百多年后的今日,我掩卷轻叹,幸得他坚持,我才未错失这位绝世之才、终身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