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历史的回响收入本书的三十余篇作品发自七十多年前的解放战场和开国大典现场;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一手资料生动诠释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以及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的价值所在。
本书书名取自战地记者的经典格言:如果不能阻止战争的发生,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既是战地记者的责任,也是媒体出版社的担当。
本书作者饱蘸真情,用质朴的语言,通过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还原出解放战争的真实场景。对于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本书是有料、有趣的历史读物;而对于媒体人来说,本书堪为学习如何写好新闻故事的有益教材。
前 言
一九四六年六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在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土地占世界十六分之一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决定中国乃至人类命运的大决战。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仅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就彻底打败了被美国武装到牙齿的八百万国民党军队,把腐朽的国民党政权赶到了台湾岛上。从此,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七十多年后,中华民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
本书作者是一位当年亲身经历这场大决战并且写下了一百多篇战地通讯报道的解放军战地记者。当年,这些染着战火硝烟、蘸着血和泪的第一手新闻报道有的通过新华社电讯发往各个解放区,有的发表在战火中大大小小的铅印、油印的报纸上,还有的甚至被打印或手抄出来张贴在战壕里。
这些报道真实地记录了国民党政府如何在华中地区打响内战第一枪,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如何以少胜多反击国民党军队的猖狂进攻、如何靠小米加步枪消灭了不可一世的蒋军机械化第一快速纵队;记录了在党中央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会师中原,大破陇海铁路,连克许昌、开封、洛阳等军事重镇,打破蒋介石空城计的辉煌战绩和经典战例。
作者在采写战火纷飞的正面战场报道的同时,还深入采访了人民解放军英雄连队和战斗英雄,记录了国民党被俘高级将领的窘境、哀怨;特别是在紧张的外线出击中,作者深入采写和揭露了蒋管区国民党军队及基层政权残害老百姓的令人发指的种种罪行,这些报道不仅在当时发挥了鼓舞士气、教育广大群众认清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性质的积极作用,而且从一个侧面证明和阐释了这场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大决战人民必胜、蒋军必败的不可更改的历史逻辑。
这些报道的作者季音,是一位一九四〇年四月入党的老同志,早年曾参加范长江领导的国新社工作。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关入上饶集中营,一九四二年六月越狱。一九四三年冬到达淮南新四军军部,此后在苏皖解放区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任新华社苏中分社资料员、编辑、记者,新华日报(华中版)前线记者,新华社华东野战军八兵团分社采编部主任,新华社华东野战军总分社前线特派记者。
一九四九年九月,作者作为《新华日报》特派记者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开国大典报道,记录了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一系列重要活动,这些报道和作者采写的战地报道一起,记录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破到立这样一个艰难而又必然的历史进程,至今看起来仍然让人激动不已。
一九八七年,张爱萍将军在为《陈粟大军征战记》一书所作的序言中,称赞活跃在战地第一线的新华社战地记者是随野战军一起行军和战斗的一支非常战斗化的新闻队伍。既是战争的参与者,又是胜利的宣传者。他们随身带着三件宝:钢笔、手枪、照相机。跋涉在艰苦的行军路上,奔波在枪林弹雨之中,他们不畏任何艰险,争相到战斗的第一线去采访。有的同志因此而光荣负伤,有的牺牲在前沿阵地上,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宝贵生命。由于广大新闻战士的这种同部队共命运,深入火线,为战争的胜利服务的精神,才得以留下这部光辉的历史记录。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每当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在那里记录。随军战地记者的战地报道,既是记者的亲身经历,更是当年战场真相的真实记录。由于战争残酷环境的限制,在解放战争中,像本书作者这样亲身经历一个大的战区的一系列重要战役,而且留下了那么多的现场战地报道的,还不多见。本书收集的近四十篇报道,都是作者当年通过各种渠道发表过的报道原件。附录收集的作者在上饶集中营里与敌特斗争的几篇回忆录,记录了作者经历的另一种特殊形式的战争。可以说,正是这场血雨腥风的生死考验,为作者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的成长和采访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随着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录重新经历那场血与火的战斗洗礼,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革命先烈和前辈们付出了多么大的牺牲和努力。同时,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们也可以从中受到更深的历史启迪,传承老一代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在此,我们谨向老一代革命者和依然健在的作者致以崇高的敬礼!
编者
后 记
这本集子的文章都是我在解放战争中采写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就把它们放在一边,未再予以处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的孩子们把这些曾经发表过的报道翻了出来,读了不少之后,他们对我说,这些材料很珍贵,应当争取出版,像这样的读物,当代年轻人很值得读一读。我事后仔细考虑,觉得他们言之有理,就把书稿整理成册,送到人民日报出版社。
解放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一场伟大的革命,它打垮了腐朽透顶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光辉大道。
解放战争中,我的工作岗位在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活动地区主要是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个省,这些省的人民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时期受尽了苦难。举个例子,河南在过去流传过一首民谣:河南四荒,水旱蝗汤。这里所说的汤就是汤恩伯,汤恩伯是国民党派到河南省的大员,他欺压百姓,以各种名目收取赋税,把农民逼上死路,人们一说到汤恩伯,无不切齿痛恨。抗日战争期间,反动又无能的国民党当局为了挡住日本侵略军的前进路,竟不顾人民死活炸毁黄河堤坝,滚滚黄河水顷刻间排山倒海似的涌出,淹没了豫东的几个县,几十万群众在半夜里被淹死,侥幸逃命的从此四处流浪,乞讨度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黄泛区事件。一九四七年冬,我随解放军夜渡黄泛区,在灾区许县蒲口集,无意中发现了一本用黄草纸写的小书,名曰《芸窗积异》,作者是一个从这次大灾难中逃出来的教书先生,叫戴鸿安。书中详细记录了这次灾难的经过,痛斥蒋介石,这本书是很珍贵的资料,我当时就被深深地触动了,写了一篇报道。这次,我把它编辑在这本书里。
我的这本书如果有可取之处的话,即是一个真字,即真实。我写到的有关解放战争的各种事件,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解放军解放了河南的一些县城之后,有些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不甘心于自己的失败,竟利用余威,以各种方式屠杀与解放军合作的群众,造成了许多惨案,这在当时的河南相当普遍。我采访的其中的三件惨案都是惨不忍睹。被害者的亲属们痛哭流涕地向我哭诉事件的经过,拉着我到被害地,把遗体一个个挖出来,哭声震天,铁石心肠也要流下眼泪。一九四九年春,我随军突击渡过长江,经过丹阳县郊区,看到一个惊人的场面:一群人挖出了一个很大的土坑,里面埋了许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人,理由是他们接近解放军。人们都在寻找各自被害的亲人。有的找到了自己的丈夫或兄弟,边哭边擦拭遗体上的泥土;周围看的人很多,有的叹息,有的低声哭泣。国民党反动派及其爪牙在临近灭亡的时候是何等的疯狂和残暴!
战争锻炼人,战争也教育人。我参加工作数十年,干劲儿最大、心情最愉快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近四年的战斗生活使我终生难忘。当时,我是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机动记者,社长是康矛召同志,副社长是邓岗同志和丁九同志。这三位领导同志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丁九同志,是与我很要好的朋友、好同志,我永远记得这三个好心人。
在这本书出版、编辑的过程中,人民日报社编委会的领导和人民日报出版社给予了热情、有力的支持,责任编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我的老战友著名战地摄影记者邹建东的孩子邹毅提供了珍贵的照片,在这里,我向他们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季音
二〇二三年四月
季音,原名谷斯钦,曾用名谷季音。1923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上虞。1940年4月在上虞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浙江金华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囚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与难友从集中营越狱,1943年冬经福建、上海、江苏辗转到达淮南新四军军部,此后在苏皖抗日根据地从事新闻工作;解放战争中在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任战地记者。
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后进入南京,历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副总编辑。1949年9月,作为新华日报特派记者,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开国大典报道。
1953年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先后任工商部编辑、驻上海记者站首席记者、农村部主任、干部部主任等职,获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1986年离休。
庆祝建党100周年期间,被人民日报社编委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出版有《第一枪》《南线散记》《出击》《北京十日》《跳出死亡窟》《转战中原》《大江的浪花》等通讯报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