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的山水境域》为《山水》辑刊的第二辑,专题聚焦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探讨了塞尚风景画与中国古典山水画之间隐秘而幽微的关系,从气韵生动以形媚道等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与技法出发,重估了塞尚作品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呈现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传统对西方绘画现代转型的潜在影响,同时也涉及梅洛-庞蒂和罗杰·弗莱等西方思想家对塞尚的经典性解读。除专题外,本书其他部分均围绕山水展开论述,或涉及对古典绘画中的山水意象、山水人物以及山水画平远风格的分析,或探讨经典文本(《论语》、冯至和里尔克的诗歌)与山水画之间的互鉴关系,或另辟蹊径,在跨学科、跨文化的视野下呈现山水意象在宗教信仰、城市建设和中世纪博物志中的运用。
《塞尚的山水境域》囊括了多位国内外学者对塞尚风景画的再解读,主要从中国山水画论中的以形媚道出发,探讨中国古典绘画的写意传统对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的潜在影响,由此将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考察放在了更广阔的中西比较视野中,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领域的文明互鉴,或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海德格尔说,塞尚的绘画显与隐浑入玄同通入思与诗的一体。在中国文化的士人传统中,山水媚道之说,颇可与此会通。塞尚将自然之本源与存在之深度相结合,毕其一生而孜孜探索,走出一条可接近却未完成的道之路。
在司徒立看来,塞尚所画的乃是一种自然给予的本源印象,即荆浩《笔法记》所谓物象之源的道境,这是西方艺术从形式论向存在论转变的关键节点。尤其是塞尚人生最后五年对圣·维克多山的绘写,既是一种揭蔽,也是一种涌现,如他所说:那是将万物囊括入胸怀,那是让自身生命如花怒放。艺术通往真理之路,是澄明境域的显现和隐匿,唯有在这里,色彩即物象,物象即色彩,迹冥圆融,浑然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宁晓萌从梅洛-庞蒂的文本出发,提出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塞尚起笔的疑惑、几番的犹豫以及无法完成的困境,是绘画走向自身本质的艰难之处。也因此,塞尚成为了绘画史上说出第一句话的人。这种面向隐含的存在论而造就的艺术,是绝对的绘画,是绘画自身的整全显现。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彻底颠覆了表象,由此绘画不再作为自然的模仿或文学的附庸,而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存在之路。莫罗·卡波内(Mauro Carbone)细致考察了塞尚绘画中的一种隐匿的原则:即他越是尝试去接近物体,就越会产生一种消解表象 (déreprésentation)的努力。这使得现象学意义上的变形(déformation)展露出来,画家开始从身体性的感知、从对欲望的移植、从前世界的开展等各种存在论的角度来汲取观看的方式。塞尚的种种尝试,为当代不同的思想家提供了发现的资源,也成为了一个新的生命时代的起点。
潘公凯、孙向晨和渠敬东关于塞尚的谈话,是在法国南部的艺术之旅中展开的。其中的焦点,是将塞尚置于不断问题化的存在语境之中。塞尚的创作,挑战了西方艺术的本体观念。他率先尝试去解决绘画的真理问题,绽放出一种特别的原始性,一种不断逼近自我而产生的存在表达,也由此将绘画实践普遍地业余化了。塞尚绘画中的重量感与律动感,则带有强烈的书写性,与中国文人画中的笔墨精神相暗合。绘画史上,塞尚坚决地追寻着属己的真理,也由此展开了一个澄明的世界。中国的山水画,笔墨中的兴发感动,人格上的天真烂漫,天机里的澄怀味象,不也是具有同样意义的生命探求么?
学术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陈尚君 邓小南 韩启德 李 零
潘公凯 司徒立 唐晓峰 童中焘
王铭铭 王庆节 徐 冰 赵汀阳
编辑委员会(按拼音排序)
汲 喆 林 晖 刘 宁 渠敬东
孙向晨 魏 斌 张卜天 张志强
主编
渠敬东 孙向晨
本期作者
司徒立 法籍华裔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宁晓萌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莫罗·卡波内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与美学教授
潘公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向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渠敬东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魏斌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溪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汪涛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拓展事务执行总裁、亚洲艺术部普利兹克专席主任
汪珂欣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
陆蓓容 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程乐松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
张巍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包慧怡 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专题 塞尚的山水境域
境域之道?塞尚晚年绘画的现象学研究 司徒立
说出第一句话的人?塞尚绘画的哲学意涵 宁晓萌
作为消解表象之原则的变形?论塞尚 莫罗·卡波内( Mauro Carbone )
行记
南法之旅?关于塞尚的讨论 潘公凯 孙向晨 渠敬东
思源
想象洞天?神仙 、洞穴与地方氛围 魏 斌
平远世界的绽开?从中唐到北宋 李 溪
借景?景观生产与城市化 汪 涛
艺论
绘事后素考 渠敬东 汪珂欣
万象
画中《琵琶行》?小议山水人物 陆蓓容
造境与成景?台与山水意象随札 程乐松
世界山水化?冯至留德时期的里尔克之悟 张巍卓
描述的艺术?作为博物志的中世纪世界之布 包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