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哈尔在哪里?耳熟能详的电影《地道战》中,有一个令人熟悉而陌生的地名晋察冀边区。晋察冀中的察便是察哈尔。察哈尔主要辖境大约包括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等,已经于1952年撤销。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此留下最早的影像记录。此后,从广袤的边地风情到繁华的贸易中转站,从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到奋起反抗的革命热血,近80年历史风云,400余幅珍贵影像,本书以图志的形式,还原一段边地沧桑。
★ 影像资料珍贵,作者悉心考究
本书广泛收集海内外收藏机构及个人的影像资料,图片蔚为大观且珍稀。但本书不是图片的堆砌,在史志的主体撰写之外,作者对大多数图片,采用图片 文献/日记/笔记形式,在影像的解读上,颇下功夫。
★ 大历史下的小细节
本书通过图片缀连了一部图像志,展现了察哈尔主要的历史节点:外国探险队的进入与早期的贸易、京张铁路的修建、日本侵华时期、晋察冀画报社迁张家口时期、察哈尔的解放等,此外,在大历史下串联的一些细节,解读很生动比如长城摄影小史、察哈尔最早的人物肖像、最早的本土照相馆、必拍景点之大境门、京张铁路的影像档案、钱伯林的地质学考察、迈耶的植物学考察、沙飞等人对新闻摄影的探索与改进等,以及串联起来的若干中外摄影师(记者)、照相馆在察哈尔这片土地上的足迹,都丰富了本书图像志之外的视角维度。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具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曾参与《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艺术类提名奖)等书的采写,不仅以史写作,也具有扎实的摄影理论知识,对图像能够有专业的点评和认识,更能清晰把握方向、立场,以及进行人文书写。无论是后人观摩祖辈照片的知足和伤感,还是面临日寇侵略下粉饰太平的敏锐揭露,抑或对先辈们在职业化底片保管事业上的先见之明的敬佩,通过多维解读,逐渐让这些尘封在各大机构或私人手中的碎片化影像,建构起了一个业已消逝地域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样貌。
自序
就在5年前,还从未想过自己会写一本叫作《察哈尔摄影志:18741952》的书,也从未仔细思考过察哈尔影像与自己的关系。
察哈尔,历史地理名词,曾是蒙古著名的部落之一,漫长的历史中,衍生出相应的行政官职与区划,从清乾隆年间设察哈尔都统一职,到1928年置察哈尔省,再至 1952年撤省,察哈尔地区的行政区划与隶属屡有变动,其主要的辖境大约包括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等广阔地域,我的家乡就是今张家口市宣化区。27年前,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在京从事摄影编辑工作至今。故乡的历史之于我, 一直是虚浮的、疏离的,直到开始这本书的撰写,那些过往才在一幅幅具体的影像中变得明确、扎实。
从2019年开始,我将先前在各种渠道见过的察哈尔历史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开始撰写一个业已消逝省份的历史影像考察。以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此留下的影像为起点,至1952年察哈尔撤省,呈现了不同身份、不同意图的外国来华摄影师以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这片土地上的摄影实践。
影像作为文献,也被作为艺术纳入察哈尔的历史书写中,它通过视觉独有的方式和内在逻辑建构起察哈尔一地的历史。因此,本书试图以这些影像为基础,借助地方志、图像学、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摄影术在察哈尔的历史书写中呈现的特点,以及因何如此。
书中的影像来源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馆、个人所藏,以及摄影家后人提供。我将收集到的影像根据内容、风格、类型、年代进行重新构架,与方志的体例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再加之这些影像涵盖山川、物产、人文、风俗等方方面面,有如方志般内容广泛且具有资料性,因此,本书的书名也就有了出处。
写作期间,为了深入认识这片土地,我曾多次回到家乡,去探访当地学者和摄影师,去百年前摄影师拍摄的位置感受、思考,去了解察汗托罗海、桃花镇、郭磊庄、 黑汉岭等一个个从未关注的村落。更多时候,则是在大量的方志、史料,尤其是旧志中找寻、发现。阅读的过程中,深感母语之凝练、温暖,其对事实的描述,要远胜过 我在当下的期期艾艾。因此,书中引入大量方志、史料,这些内容的加持,让本书读 起来更像一本志。方志文字与历史影像,各成体系、各有逻辑,却又相互关联,它们间这种复杂的关系也常常引人思考。
尽管人类早已学会娴熟地运用影像,但在方志以及一些历史类书籍的编修中, 照片却一直以附图的方式扮演着配角,很少被正视。而在本书中,影像是主体,它们反映的内容以及视觉间的关系是本书的建构基础。
以影像为主体,建构一个业已消逝地域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样貌,之于我,是新课题。况且,自古方志编修多是官方行为, 一己之力不足以达成官修方志的浩瀚、宏富,也因个人视野、学养所限,使得本书离方志乃一方全史的定位相距甚远,遑论推陈出新。
千帆过尽,此书呈于读者面前时,如抛出拙笨的引玉之砖,望方家指正。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