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
最近十多年来,口述历史作品越来越受专业学界和大众读者的 关注。对专业学者而言,尤其对研究现当代史的学者而言,口述历 史作品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可与官方档案和书信、日 记等私密性资料一起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相对于历史现场留 存下来的原始文本记录,亲身经历者的事后忆述,难免有误记错记、 隐过表功等问题,但仍有其他史料难以替代的独特价值。 历史活动留存的原始记录,挂一漏万、残缺不全几乎是常态。 记录的内容存有歧异也在所难免。若亲身经历者健在,其主动撰写 的回忆录和被动接受的口述访谈,或补正,或存异,或比戡,或提 供多一重观察视角,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一位亲身经历者,其主动撰写的回忆录,与被动接受的口述 访谈,两者之间会有很大差异,也会有不同的参考价值。一个最大的差别是,主动撰写的回忆录,回忆什么,写什么,是亲身经历者 自主选择的结果;而口述访谈则是访谈人与被访谈人互动交流和合 作的产物,甚至是在访谈者主导下,不断逼问出来的结果。写 回忆录时,一般会字斟句酌,谨慎落笔,而口述访谈时,往往临场 应答,甚至脱口而出,说出来的内容比写出来的内容可能更 具真实性。 另一方面,同一位亲身经历者,面对不同的访谈人,访谈出来 的内容也会有很大不同。高明和拙劣的访谈人,访谈出来的作品固 然高下有别。即使同样高明的访谈人,也因关注和提出的问题不同 而呈现不同的结果。对同一个访谈人而言,面谈不同个性的访谈对 象,生产出来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质量。高明如唐德刚这样的访 谈人,在面对胡适、李宗仁、顾维钧等学界、政界不同人物时,访 谈出来的作品也有不同的风貌。当他遇到张学良那样不好合作的访 谈对象时,竟也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放弃。 20 世纪的中国,先后经历了三场革命(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和 共产革命),最高权力也经历了三次巨大变革。百年锐于千载。中 国这一百年历史演变的速度、烈度和力度,远超过去一千年。很多 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历经清朝、民国和共和国,更经历过多场战争 和饥荒的磨难,接受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洗澡和考验。无论精 英与大众,在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下,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其中而 无法自主,几乎每一个体的人生都是一部传奇。 亦因为此,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我特别喜欢阅读各类 不同人物的日记、回忆录和口述历史。与官方档案和新闻报道等制度性、公共性资料相比,个体性的记录和忆述所反映的历史往往更 鲜活,更细致,更接地气,也更具实践性,也常有一些更隐秘、更 幽微、更具人性情感的面相呈现出来。只有将官方与民间、群体与 个体、精英与大众、公开与私密、上层与下层、制度与实践、宏观 与微观等不同视角、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史料加以综合考察和运 用,才能将一个时代的历史较为全面、立体地再现出来。 2020 年,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实体科 研机构)。中心设有当代中国史料馆,广泛征集当代中国史料,其 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即是做口述历史。共和国成立已 75 年,官 方档案留下了巨量的记录。虽然官方档案目前开放有限,但只要留 存下去,未来史家总可利用。而亲身经历者的忆述则具有极强的时 效性,如果不及时将忆述记录下来,很快随着一代人的逝去而烟消 云散,所以必须抢救性去做他们的访谈,为国家民族保存一个时代 的历史记忆。近年来,我常在各种场合动员各方面的亲身经历者写 回忆录,同时也组织力量做口述历史。遗憾的是,口述历史工作的 推进并非易事。最大的困难是合适做、愿意做口述历史的同道太少。 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当下大学科研考核体制下,口述历史作品不算 科研成果,导致体制内的专业学者很难投身做口述历史。 从以上的说明中,读者当能体会李菁女士这部口述历史作品的 价值和意义。从选题看,李菁女士有非常敏锐和独到的历史眼光, 擅长捕获和选取各类有故事的老人做访谈对象。访谈对象涉及面甚 广,物色、寻找合适的访谈对象并非易事。找到了合适的访谈对象, 而要做好访谈,势必要做大量的前期和后期工作。从李菁女士所做的访谈效果看,她显然对每一位访谈者都下足了功夫。虽然作品中 访谈者的提问没有直接显示,但从访谈内容的丰富、细致与独到性, 以及所涉时、地、事、人等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均表现出访谈者具 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眼光。一个个鲜活而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 在李菁女士平实流畅的笔下呈现出来,具有独特地阅读快感。 期待有更多同道一起参与到口述历史中来。
2024 年6月16日
序
朱 伟
李菁是 2001年到的生活周刊,2001年我们刚被赶出净土胡同, 在安贞大厦找到了一个安逸的家,她就来了。刚来的时候,我对她 没有印象,依稀中似乎听李鸿谷介绍,她是刚来的记者。那时候李 鸿谷也是刚从武汉到周刊不久,立足未稳。社会部有一个与高昱几 乎同一年入职的老兵王珲,李鸿谷难以调教。随后几位都是在李鸿 谷之后入职,如巫昂,本名陈宇红,福建人,这个笔名可充分展示 她身上那种不会枯竭的欲望。如郦毅,个子高高,说话似乎总胆怯 着细声细气,她是高昱的同学。如金焱,一个喜欢穿靴子的哈尔滨 姑娘。2000年我说服李鸿谷到北京,就是希望他能拉出一支可在 周刊开始采访突破的队伍,改变周刊原来不以事实轻易地说三道四 的习惯。为了充分调度他的可能性,我把原来做社会报道已经形成 定势的高昱专门调去搭起一个经济部,把地盘腾给李鸿谷。与社会II 部相对,经济部当时几乎全是男丁:高昱加上陆新之,加上李伟与 黄河。社会部这些女子中,当时李鸿谷自然最看好与亲近金焱,金焱 也确实在周刊新闻突破的开端充分展示出了其魅力。我记得她第一 篇令我们激动的稿子,是通过采访各种当事人,还原了郑州一家银 行 4分钟的抢劫案所有的细节。在当时要从半月刊转向周刊的迫切 氛围中,这样的报道显然有里程碑的意义。随后,石家庄凌晨发生 爆炸案,她当天晚上23点赶到现场,一个小女子,要了一辆出租车 就闯进当时被封锁的禁区,以致警察在后面驱车追赶,直到将她俘 获。当时《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根本就没有记者证,她硬是靠凛 然正气挣脱了追究,回来做成了一篇非常扎实的《石家庄爆炸:不 吉祥的 16》。 李菁在这种背景下,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当然困难重重。她 在周刊立足,其实是从突破何振梁开始。2001年的年终回顾,李鸿 谷做刘丽英为封面,作为附带,她发表了独家对何振梁的专访。按 当时周刊有限的影响力,突破这样重量级的人物,实在超乎想象。 但说实在的,那时她仍未真正进入我的视野。现在回头看,如果对 比在这同一期上高昱发表的,篇幅同为六页的关于龙永图的文章, 李菁深入挖掘一个重量级采访对象的能量其实已经显而易见高 昱并未采访到龙永图,却洋洋洒洒自信十足地写了六页,这是一种 靠意念做文字繁衍与靠对采访对象拓展构成文字结构的差别。但我 当时,更关心李鸿谷在整体采访中与其他媒体竞争的实力,实在无 暇顾及这样一个留着短发、眼睛很大的姑娘。III 真正注意到她是 2002年。首先,4·18韩国空难,周刊第一 次主动派记者出国采访突发事件,因为要求采访时间特别紧迫,而 社会部当时仅她一人手中有护照,这给了她一次偶然的机会。这次 采访的完美完成,体现了她非常出色的对困难采访环境的迂回能力。 紧接着,10月,印度尼西亚发生巴厘岛恐怖事件,她又独自一人, 在孤立无援的前提下,独立完成了一个封面故事。这让我对她刮目 相看,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其实是心力心高气傲与舍 得付出结合的结果,而能否在瞬间产生激情也至关重要。激情决定 兴奋能力,一个好记者在进入任务后都会无法抑制地兴奋,李菁就 是这样的一个记者。无法想象,没有激动、无动于衷的记者能够在 采访中焕发出非凡的动力。 作为一个主编,我以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发现每一个记者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将它们组织起来,才可能成为一个媒体的可持 续发展方向。李菁的独特方向应该是从2003年她做年终回顾,采访 高耀洁之后发现的。那个年底,她在高耀洁家里,与她一起生活, 记录下她自己对这个采访对象贴切的感受。这篇报道,使我对她有 了进一步理解。这个理解是,第一,她是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判 断去寻找采访道路,这样的直觉依赖于她容易体会采访对象。换句 话说,她依赖于通过心灵的牵动去深入采访对象。第二,因为凭感 性,她会更多地通过细节感受采访对象,这些细节有时是碎屑,于 是她经常会苦恼于结构。这种结构努力的结果,经常是从开头到结 尾,叙述一个线性长度,而非一个空间的营造。但她善于将细节串 联成较为丰富的整体,她不喜欢枯燥的理性叙述。第三,她对传奇、IV 趣味有本能的好奇,她的好奇心会不断推动她的追索能力,它们帮 助了她的线性叙述,使这种叙述能牵动人心。清楚她的长处短处后, 其实她的发展方向已经清楚了。 我起先还未考虑到口述这个栏目,我希望她能在写高耀洁 的基础上,写一些丰厚而扎实的人物。 2005年,周刊增加了每期篇幅,开始了向综合性周刊发展的努 力,但口述的方向一开始却没有出现,所以说,这个栏目是她 自己,朝着自己兴趣的方向磨合出来的。这一年的抗战系列报道, 突出了她对历史人物的兴趣与在重写历史中采访遗老遗少的能 力,在对抗战历史现场的重新触摸中,她总能柳暗花明,找到 那些更为感人的东西。她告诉我,相对光鲜的人物,她对尘封的那 些人物身上已经过去的历史烙印甚至苦难更感兴趣。之后,她利用 去纽约开会之机采访到了唐德刚;因为对杨沫当年生活八卦的好奇, 又采访到了老鬼。对老鬼这篇专访发表在2005年的最后一期,其实 也是口述这个栏目实质的开头,只不过这个栏目到 2006年1月, 推迟了一年开栏而已。 从某种意义,这个栏目也可以说是一种移植。 1998年,因为张新奇的牵线(他80年代曾与韩少功一起在海南 创办了《海南纪事》),刘波当时愿意投资来办一本记忆杂志,因为 借用广东侨办的刊号《华夏》,所以叫《华夏记忆》。李陀、汪晖、 罗点点,在一起帮我策划这本杂志时,都曾认为,个人史可能促进 我们更丰富深入地认识 20世纪中国,变成一种新的精神财富。在策 划与搭建这本刊物时,我曾以为,它与生活周刊将来能成为一个向V 前探究,一个向后探究两个互为影响的方向。当时编成的第一期, 曾令许多知识分子感觉到一种分量,它以罗点点回忆文革中他 的父亲罗瑞卿为封面,黑色为底,整本内容很有精神价值。遗憾的 是,出版后竟马上就遭遇了文化商人的质疑。当时刘波手下负 责媒体投资的一位深谙美国商业媒体操作的老板首先发问,请问这 本杂志的读者对象是谁?老人吗?那么广告对象是谁?没有广告, 定位显然是有问题的,投资也就不能支持。于是,《华夏记忆》的第 二期马上变成了姜文的记忆,封面为翠绿色,时髦了。那时大家都 怕陈旧的东西,当然也就不可能明白,时髦其实是没有长久的生命 力的。李菁的口述,由此通过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变成了原来《华 夏记忆》在一本刊物上想实现而未能畅快淋漓体现的想法的具体实 践。也许,一整本的记忆形态确实过于单一,其沉重与苦难难让习 惯了时尚生活的读者消费。但作为一个栏目,它恰恰成为一本杂志 五彩斑斓中一种也许是相逆的色调,竟解决了年轻读者有可能的阅 读障碍,反而给他们别样情调。有了这个栏目,不仅李菁的兴趣有 了寄附,而且解决了她个人与读者的一种独特联系。应该说,这个 栏目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投入了极多她自己对那个时代氛围的追索。 每接近一个人物,她都要做大量功课,以使自己走进这个真实历史 人物的生存之中。通过这种走近,拉近了对这个人物与他所包裹的 历史的观察,这样的口述更多是对人物历史充满好奇的观察后追问 的结果。这种追问结果在被整理过程中,又被赋予了许多李菁自己 的情感,由此往往因为细节被情感叙述着而充满感染力,突破了历VI 史记忆原来的单一化叙述,这正是这个栏目能够迅速被各种类型读 者喜欢的原因。这样的栏目既然形成,就已经成为李菁的一种精神 寄附,她的精神气质与她所面对对象的精神气质在这个过程中融为 了一体,就能构成一种特殊价值。所以,既是李菁的口述,就不 能再让别人以别样的气质来染指了。 李菁的口述于是就一期期坚持下来,我们制定的规则是, 有则一篇篇倾心去做,无则不强求,所以这个栏目不定期、不规则 出现,现在仅三年,已经结集成这样一本沉甸甸的记录。这是她一 步步深入一个个活生生人物,不断去感遇、丰富、拓展着的历史, 其中的心血无须冗言。写得最好的部分,应该是她充满情感去感动 的部分,她被那种在复杂历史背景下背负苦难,坚韧磨砺着的质地 丰厚的生命所吸引,突出了其中她仰慕的人格魅力,使它特别牵动 人心。我一直觉得,这个栏目,实际通过叙述细节的挖掘,丰富了 个人史书写,而个人史对于恢复历史的真实全貌,又起着特别重要 的作用我们对历史的追究需要突破现有、现成、简单的结论, 这一定是从个人史角度的突破。只有恢复了一个个在历史环境中真 正真实丰满的人,才能探究出这个个人对历史的真正意义,也才能 对今天的现实构成真正的启迪。 当然,以自己的基点去探究另一个人大于自己的体积,从这个 时代去认识那一个时代,是需要一步步地迈台阶的。这大约是李菁 下一个五年所要在这个栏目中去努力的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认 识时代烙印与一个个个人生活在其中的冲突,去体会每个历史节点 每个人身上更真实的生存境遇。这意味着更多地解脱这个历史人物 身上已经黏附得太多的符号,更真切地还原出一个个矛盾的个人。VII 以一种更清醒的态度来认清我们身后的历史,是今天我们向前走的 需求,所以理应对这个栏目寄予厚望,它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往前走 无价的财富,成为明天繁荣的基础。
记于 2008年10月23日夜
传奇
最后的格格金默玉 ………………………………………………1
袁克定的残烛之年 ………………………………………………… 14
施剑翘:刺杀孙传芳的传奇女性 ………………………………… 23
严幼韵与她的世纪人生 …………………………………………… 37
邵洵美,被遗忘的名字 …………………………………………… 46
人生长恨水长东我的父亲张恨水 …………………………… 57
傅泾波:追随司徒雷登 44 年 ……………………………………… 69
我的母亲龚澎 ……………………………………………………… 82
不尽往事红尘里回忆我的母亲上官云珠 ……………………100
李济:被淡忘的中国考古学之父
………………………………113
一代报人邓季惺:被湮没的传奇 …………………………………126
金戈铁马已成昨回忆我的大伯薛岳 …………………………138
我的父亲母亲:人民导演与红色间谍
………………………152
为舞台而生的人我的母亲舒绣文 ……………………………173
我的父亲:海上闻人杜月笙 ………………………………………190
名流
唐德刚:活在别人的历史里
梁漱溟:逝去的儒者 ………………………………………………205
我的父亲梁实秋 ……………………………………………………218
一生的守候我的父亲常书鸿与他的敦煌情缘 ………………232
杨宪益:破船载酒忆平生 …………………………………………246
我的父亲罗家伦 ……………………………………………………257
吕恩:往事悠悠 ……………………………………………………269
黄宗江:我的戏剧人生 ……………………………………………283
往事
毓嶦:我所知道的溥仪 ……………………………………………306
我的父亲与黄金运台之谜 …………………………………………315
回忆我的远征军历程 ………………………………………………339
走过一世纪的沧桑 …………………………………………………356
走过战争,走过屈辱一位志愿军战俘的朝鲜战争回忆 ……375
故都旧事我的母亲凌叔华 ……………………………………394
我的父亲周信芳:传奇之恋与生离死别 …………………………413
还鲁迅一个真面目 …………………………………………………427